第143章
没有得出合理的解释。古人之论,也没有谈到过地球的概念。还是自西洋人来中国后,才有此一说。虽与我们的说法不大相同,然而却最符合历法根本……”② 可太子听完后仍有不解:“那之前汤先生讲‘天圆地方’……岂非谬论?” 玄烨摇头,细教太子:“汤斌所言‘天圆地方’,并非是在指说地球的形体。谓地为方,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这是古人论哲学之道理,不可混同而论。论形体,天有南北二极,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 沈菡静静地在一旁听着,起初还好,只是有点儿惊讶。 但当听到玄烨从天文讲到地理,又从地理讲到数理,最后竟然开始涉及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时候,她…… 整个人震惊得都要呆掉了。 玄烨:“此书有趣,内中大有真理。只是学习此书需要诸多器具,这次并没带来,等回京后阿玛再教你们。” 沈菡:“……” 她知道玄烨懂西学,包括天文、算学、几何、医学,甚至音乐,都曾听他提起过。 但她并不清楚他到底精通到什么程度。 这些年他一直忙于朝政,根本没空研究,他只说曾经跟着南怀仁学过。 在沈菡的认知里,一个封建皇帝,可能也就是略微了解什么叫几何就很不错了吧? 怎么这水平听起来比她还高呢? 虽然这是因为她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他这个水平也有点太……出乎她的意料了。 沈菡看着还在侃侃而谈的玄烨,心中突然生出许多复杂的想法,难以言说。 以往她这么多年见到的,都是在私底下对着女人、孩子或是对着奴才时候的玄烨,至多见过对着长辈或是在节庆仪式上的玄烨。 这还是第一次,她见到了一个‘在外面’的玄烨,一个更‘皇帝’,更成熟,让她觉得很神奇的玄烨。 她的内心涌动着各种情绪,最后却只能化成一声无奈的感叹 ——她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正如他对她一样。 …… 南怀仁来华多年,国语和汉语都已经说得很流畅了,只有轻微的口音。 北巡这一路,他遵照玄烨的吩咐,不断地用各种仪器对四周的环境进行观察和测量。 玄烨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儿子西学教育方面的缺失,所以这些日子他一直让太子和大阿哥跟随在南怀仁身边,要求他们从现在就开始补课。 雅利奇也很好奇,想跟着哥哥们一起玩儿。 玄烨对此没什么意见,还和沈菡说让她也去。 一大清早,玄烨就要带着亲兵出发,据他说这次想往更深的山林里去转转:“朕这次去得远,要是晌午回不来,你和雅利奇就先吃饭吧,不要饿着肚子等朕。” 沈菡一边点头,一边给他整理袖子:“行,我给你的腰包里放了点心,用油纸包着。这几种冷着吃也好吃,不会掉渣滓,都是一口一个的量,你悄悄吃不会被发现的。” 玄烨一笑,在她脸颊上轻轻亲了一口:“知道了,朕会吃的,你要是无聊,就带雅利奇去南怀仁那边玩儿吧,虽然你听不懂,不过他那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可以打发时间。” 沈菡:“……” 她已经习惯了他的‘开放’,不过看来他对她的知识量认知也就和雅利奇差不多,还不如被他吩咐‘要好好跟着南怀仁学习’的太子和大阿哥,属于‘只能去看看热闹’的范畴。 沈菡有点儿沮丧,其实她觉得她比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懂得都多来着。 ——不过,当她亲眼见到南怀仁正在做的事情后,这个认知就有点儿动摇了。 南怀仁很好找,不光是因为他身边站着太子和大阿哥以及一堆护卫,还因为他的身边放着很多巨型仪器,在荒山野地里非常显眼。 沈菡走近后打量这些仪器,然后很沮丧地发现自己一个都不认识。 南怀仁热情地给她介绍:“回禀娘娘,这个是赤道经纬仪,这个是黄道经纬仪,那边那两个是纪限仪和天体仪。” 他说他在玄烨的吩咐下一共铸造了八种天文仪器,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钦天监还有一座地平经纬仪,非常巨大,无法带到这里来。” 沈菡:“那这些都是怎么运过来的?” 南怀仁:“皇帝陛下指派了一位官员主管我的仪器安全运输,这些都是用马驮来的。” 雅利奇对仪器不感兴趣,但对这个长得不一样的大胡子很感兴趣,好奇地问他这是在做什么。 南怀仁:“公主殿下,我在遵照伟大的皇帝陛下的吩咐,记载大气和土地的各种现象,测算纬度、磁针差度以及山的高度。” 沈菡:“……” 这个事情要怎么算? 完了,她竟然不会! 输了orz。 太子和大阿哥是被安排来学习的,但显然他们两个没有一点儿西学或者说数学、天文学的基础,乍一接触这些知识,和听天书一样。 大阿哥还算平静——他本来就不感兴趣。 太子看起来却像是受了很大的打击。 他从小在众人的夸赞中长大,文治武功都学得不错,师傅们也都夸他学得好。 这还是头一次遇到他完全无法理解的知识。 而且这还是汗阿玛指定让他们学的,他身为太子,怎么能学不会呢? 沈菡见太子整个人都有些烦躁了,安慰道:“这个大概是要有基础才能明白的,你一时不理解不代表什么,等你学过基础课之后很快就能理解了。” 南怀仁听到她的话反应过来,也安慰太子:“是的,太子殿下,德妃娘娘说得对。您没有学过数学和天文学的课程,无法理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太子心里稍感安慰:“是,德额娘,我明白了。” 只是他仍然难以摆脱惶恐的感觉,特别是当汗阿玛回来以后。 胤礽很害怕汗阿玛问他学会了什么,他却回答不出来。 不过玄烨自己学过这些课程,当然知道基础课的重要性。 他让两个孩子跟着,只是希望他们先对这些有个概念,熟悉了解一下,具体的课程肯定要回京后再安排的。 玄烨嘱咐太子:“南怀仁是有真学识的,天文地理与数术之中,大有机窍真理。你为大清太子,当明白天下之大,清楚疆土之边,方能心怀警慎,不妄自尊大。其中的学问,待回京后,阿玛再找师傅为你分说。” 太子松了一口气,恭敬应下:“是,儿子一定勤奋向学。” …… 作者有话说: ①本章参考文献:南怀仁回忆录,康熙著作《几暇格物编》地球一篇,《论语·为政》等。 康熙这个地球仪,是中国最早的,也属于世界上很早的之一。 康熙对西学的研究在那个时代看是很广泛也比较深入的,虽然因为时代局限性,他只研究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还因为三藩之战中断了数年,不过以他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这个学习速度和广度,足以说明他极高的智商和充沛的精力。 ②明清沿袭“内中外夷”的华夷世界观,有时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中国”一词,但仍未以之作为正式国名。康熙本人所写的书中使用了这个词。 康熙和南怀仁对地球的理解只是站在那个时代上的理解,不是很正确,不过已经很进步了。 第104章 眼界 ◎真实的我。◎ 太阳渐渐落下山去, 漆黑的夜幕开始笼罩,营地中燃起星星点点的篝火,照亮了原本暗沉的河岸。 不用整天赶路后, 整个营地的氛围都显得轻松了不少,不当班的侍卫围着火堆烤肉、喝酒, 肆无忌惮地大说大笑。 玄烨并不禁止, 反而觉得如此做派才能体现满洲精神, 因此常与将士同乐。 御驾驻跸的屋子前也燃着一架篝火, 玄烨与沈菡带着雅利奇从屋里出来。 篝火前站着几个人,太子、大阿哥、南怀仁和两个不认识的大臣。 众人互相见礼,两人给皇上行完礼, 又给沈菡见礼道:“奴才索额图(明珠),参见德妃娘娘, 五公主。” 沈菡让这两个名字吓了一跳, 勉强保持镇定道:“免礼。” 这两个人名可真是如雷贯耳啊! 沈菡不免悄悄打量了一眼。 纳兰明珠现任武英殿大学士,从长相和气质上看, 他不太像满洲人,更像汉人。 不过想想能养出纳兰性德那样的文人,有这个气质倒也不意外。 但纳兰性德今年五月刚刚过世,失去了最骄傲的长子, 纳兰明珠显得十分清癯,面上犹带憔悴。 玄烨关怀地询问了几句, 虽并未提及纳兰性德,但语意真挚。 明珠感怀道:“劳万岁惦念,奴才不妨事。” 沈菡知道玄烨对纳兰明珠的才能一直是比较认可的。 穿越前她了解的比较片面, 以为康熙重用明珠是为了打压索额图。 但自从玄烨和她叨叨的事情越来越多后, 她渐渐明白了。 不管是索额图还是明珠, 二人都是很有才能和眼光的能臣,并不是完全凭借玄烨对平衡权势的考量才坐上高位的,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 特别是纳兰明珠。 如果说索额图的晋升和权势还有太子的原因在,那纳兰明珠的崛起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他的能力和眼光确实出众——沈菡并没有听说他与大阿哥有关联。 明珠和惠妃并无亲属关系,大阿哥现在整天在畅春园读书,偶尔出去跑马围猎,身边也跟着无数的侍卫,一举一动都在玄烨的监管之下,两人根本无从接触。 沈菡现在也明白了皇子与朝臣之间的忌讳,在他们开府出宫,得到自由之前,与朝臣勾连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太子不算,那是皇上默许的。 便是惠妃,在皇上禁止内外仆妇擅自行走、泄露宫内事务后,能与娘家接触的机会也极少,她更不可能敢与朝臣勾连。 当然,明珠能走得那么顺,里面也确实有他本人与皇室血缘亲近,和玄烨对权力平衡考量的原因。 不过沈菡从玄烨的话里听着,倒觉得明珠此人最有本事的地方是揣摩圣意。 ——他的主张往往最贴合玄烨的意思和想法,换言之,他本人也是个十分有眼光的人。 正如几年前玄烨收台湾的时候。 朝廷先是为了‘打和不打’争来争去,决定打了以后又为了‘用不用施琅’吵个不停。 之前玄烨平三藩时,对台湾一直是招抚的政策。 但三藩平定后,他认为时机已到,态度便转变为武力征剿,而且倾向于任命内大臣施琅为水师提督。 因为施琅在康熙六年就曾上疏请求尽快解决T湾问题,不要养寇为患。 此后又屡次上书,解释台湾对大清的重要性,认为其膏腴田园及渔盐之利甚大,乃财富聚集之地,‘可资中国之润’。 而且台湾孤悬海上,易为贼寇所趁,若是勾连外国,待其羽翼丰满,必成大清心腹大患。 玄烨对其奏疏所言极为认可,不过那时条件不足,此议只好搁置。 如今时机极好,玄烨觉得正该一鼓作气,拿下台湾! 他向保举施琅的李光地等人询问施琅的能力,李光地答了三点 ——施琅与海上有世仇,熟悉海况,有谋略、郑氏惧之。 李光地之言果断且有分寸:“若论才略实无其比,至功成之后,在皇上善于处置耳。” 玄烨遂决定启用施琅,以武力征台! 但朝中反对者甚多。 许多高级官员觉得‘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完全’,断不可取。 且极力反对任用施琅,因为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下,曾经降而复叛,后又因得罪郑成功,叛而复降,忠心难料。 群臣‘以为不可遣,去必反’! 一众反对派中,明珠等少数力主‘武力撤藩,启用施琅’的人,便显得尤为突出。 明珠对形势的分析与玄烨的看法一致:“如今郑经已死,贼无渠魁,势必衰微!” 他不但支持任用施琅,在后来施琅与总督姚启圣发生意见不合,导致进军不顺时,还极力支持施琅请求专征之议。 玄烨当时已经因为施琅几次三番以‘风大不顺’为由延缓进军,颇感不快。 明珠提议:“不若以一人领兵进剿。两人同往,未免彼此掣肘,主将不能行其志,于战事不利。” 议政王大臣会议也认为此议可行。 玄烨几番思量后,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施琅尽释前嫌,力排众议,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授太子少保,将征剿一事尽托其手。 这些细节沈菡并不尽知,她只记得玄烨有段时间十分纠结。 一会儿跟她夸施琅其人有能为,过段时间又突然说施琅总是推脱不前,是不是有问题。 没几天又回来说,明珠等人说得有道理,可能是主将不和导致的。 沈菡:“……” 她多少能听懂一些,但他说得七零八落的,她也判断不出事情的全貌,只能当个闲话听。 不过其中有一点令她印象深刻。 澎湖大捷到京后,玄烨曾高兴地与她分享:“当时施琅几番推脱,朕不清楚其中的缘故,很是生气。不过念着施琅深知水性贼情,海上风浪不测,比陆上用兵要艰难数倍。朕既然不懂,就不应该瞎指挥,是以当时朕也没有强令他进军。现在看来他果然有能耐,没了掣肘,不过数月,便拿下了台湾!” 沈菡虽然没说什么,只是安静听着,但其实当时心里很佩服他。 权力是很让人
相关推荐:
连襟(人格分裂1V3 h)
有你的世界(1v1 H)
重回列兵许三多
进击的后浪(诡异入侵)
扶顺灭清1644
绝非善类
错误时间上了错误的人妻
兽人美男后宫
无心(1v1)
我被甩了之后睡了我弟(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