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给李大仓赐座,又赐了茶,让他坐着慢慢说,今日,她有许多事情要问他。 李大仓在西暖阁里待了一上午,把香君想知道的事情,都详详细细地说了。 之所以百姓手上的田越来越少,是因为官绅和宗室通过“投献”“占田”来兼并土地,这才让自耕的百姓不断减少。 到延庆十五年,李大仓负责的区域里,百姓人均耕地已经不足三亩,想来天下其他地方也是差不多的。 李大仓来自江南,江南富庶,但百姓的日子却极为悲惨,自耕地的百姓只有两成,佃农占比高达八成。 大多数百姓都没有自己的土地,仅能租种地主的田亩或者官田。 地主多半都是乡绅或者退休官员,他们都可以免除赋税,这些地的税银是收不上来的。比如说,一个朝廷一品大员,一人就能免除一万亩的税收。 当然,说是免除一万亩,但是超过一万亩的,也不一定会交税。 因为他们这些人有的是法子逃税,比如说“飞洒”,就是将自己家的田,化整为零,分散到普通农户的田地里,这样自家就能少交税了。 听到此处,香君就知道,为什么那些官员们都在那里支支吾吾、避而不谈了。 他们就是最大的得利者。 “那佃户们呢?”香君又问。 “至于佃户们,若种地主的田,每年一般交一半的收成作为地租。”李大仓继续说道:“其实,若只是交一半,也就罢了,百姓也还能活得不错,但官绅地主还会通过放青苗钱的法子控制佃农。” 比如说,遇到个灾年,借粮时是“春借一石,秋还两石”。 若是连着几年遭灾,那欠下的粮食就还不清了,所以许多佃农都是世代负债的。 至于官田,官田的税租是民田的数倍,佃农需缴纳七成以上的收成,再加上中间贪墨的,他们实际所得更加的微薄。 但官田也算得上朝廷收入的一大来源。 可因为历年来,皇帝给各个藩王、功臣们赏的田越来越多,所以这收得上税的官田亩数也越来越少。 但每年,朝廷税收的要求又摆在那里,皇帝逼大臣,大臣逼小官,小官逼小吏。 底层的这些小吏,虽然没有功名,地位也比不上士绅,但是他们对百姓的影响力,却比那些有品级的官员大得多,因为他们才是直接与百姓接触的人。 但朝廷收不上税,小吏吃不上饭。 小吏吃不上饭,自然就要欺压百姓。 百姓被欺压,日子过得更加的恶劣,活不下就鬻儿卖女,来年能种地交税的百姓就更少。 小吏对剩下百姓的欺压就更严重,如此恶性循环。 朝廷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惨。 最后百姓厌恶小吏、厌恶朝廷,民变就这么来了。 可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却一直不在百姓,也不在小吏。 和李大仓聊了一日之后,香君回到昭临宫后,硬是一晚上没有睡着觉。 第二日早朝的时候,官员们都明显感觉到,今日的太后很不一样,那气势,像是要来杀人的。 但很快,官员们便放心了下来。 今日,太后娘娘尤其的和风细雨,她今日来是想推行一个新政,那就是减免天下三年的赋税。 第438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3 (三) “如今,连年的天灾和战乱,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哀家决定,减免天下百姓三年的地税,这三年,所有田地里耕种出来的粮食,都归百姓自己所有。” 此言一出,香君就看到站在最前面的几位大臣,脸上都露出了不屑的神色。 “右相,你可是有话要说?” 右相上前一步道:“太后娘娘,这朝廷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朝廷那么多官员要吃饭,每年又是要修河道、又是要赈灾荒,又是要发军饷的,国库又空虚,这减免三年赋税,官吏们吃什么?河道还治理不治理了,出了灾情还赈灾么?太后娘娘,您这是要把朝廷解散了啊。” 香君眸色一凛,“哀家说了要饿着你们了吗?又没到发俸禄的日子,你倒是早早担心起来了,我看右相这大肚子,也不像是饿过肚子的人呢。” 右相闭上了嘴,但眼神还是一样的轻蔑。 “太后娘娘说的是。”左相立刻上前说道:“臣倒是觉得太后娘娘减免赋税的国策是极好的,臣支持娘娘!” 左相心里也是瞧不上太后的。 前些日子,看太后在前朝连敲带打地收拾了不少不服她的人,他还以为太后有些政治天赋。 但如今真的到了具体的政事之上,立刻就显出她一介妇人,毫无见识。 反正免税这种事情,对他们这些大臣们也没什么影响,这满朝文武,谁靠俸禄过日子啊? 最后影响的也只会是地方的官员和小吏。 左相只觉得香君这是想一出是一出,压根不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等到年底发不出俸禄,全天下的官吏都闹起来了,她便知道着急了。 所以如今,他也愿意由着香君,正好她闹出事情了,才能再求他们这些老臣给她收拾烂摊子。 到时候,大臣与太后之间权力才能重新找到平衡。 左相都同意了,其他大臣自然也不敢反对。 见无人反对,香君很高兴,立刻就将诏书公告天下。 官员们生怕给太后背锅,所以这“好名声”就给太后自己担着了。 到时候,天下大乱,这罪名,也太后自己担着便好。 也有几个对香君忠心的官员来劝她,香君却是孤注一掷,下定决心了,一定要免除这三年赋税。 然而,就在这封诏书昭告天下之后,香君又颁发了第二封和第三封诏书,这两封诏书,让诸位大臣,彻底发现,自己被太后给耍了。 (四) 香君颁发的第二封昭告天下的诏书,虽然有些让人震惊,但也还没有让百官愤怒。 因为,这封公告天下诏书,说的是要给百姓分田。 之前皇帝杀藩王和袁好女杀世家,让香君手中的得到了不少无主的田地,这些田本应该都变成官田。 但是香君却打算把这些田地全部“卖”给百姓。 这些田,要严格按照户籍来卖,只有名下田产不超过五亩地的,才能购买,并且一口人可以最多可以买五亩地,但无论男女,都享有一样的政策。 若是没有钱也没关系,可以先欠朝廷的,朝廷不收利息。 买地的钱,可以三年后再开始偿还,可以用粮食来偿还。 若这三年遇到了天灾,还不起田地的钱,便再顺延三年开始偿还。 这三年里,百姓自己开荒的田地,也都归开荒的人所有,但每人最多只能享有五亩开荒的田地。 开荒的地,和朝廷售卖的地,可以分开计算,这样下来,一人最多可以拥有十亩免税的地。 这封诏书,其实是动了官绅的利益的。 因为百姓若是有自己的地,谁还愿意种他们的地呢?佃农们,只怕会纷纷想办法找朝廷买地。 但仔细想想,官员们还是觉得,这个诏书根本推行不了。 不收百姓的粮食,朝廷收税本来就难,还把唯一能收粮食的官田还分出去了,年底只会更没有银子。 到时候,官吏们闹起来,朝廷不能运转,太后就只能重新废掉自己的国策。 可重新再收税,可就难了,答应百姓的事情,出尔反尔,定是要出现民变的。 香君其实也知道这些,她想看看,这些老臣们,会不会出言提醒他,但是不出意料的,竟然这些老东西们都集体沉默了。 果然啊,这些老东西,一辈子就只知道斗,为了斗赢,什么都不管,就是天下大乱了,也是他们的权力斗争更重要。 不愧是狗先帝带出来的大臣! …… 只不过,香君很欣慰,倒是也有人在替她操心。 袁好女在江南杀了不少人虽说分了不少东西出去,但是大部分都还是留下了的。许焕文已经把全部充公的资产登记在册。 古董字画什么的,比较难换成银子,先按下不管。 但这些大家族家里抄出来的现银,都有数千万两。 许焕文不敢私吞,要运回给朝廷。 运回来肯定是要运的,但香君让他暗中运送,别让人知道了。 香君自然是知道她手上马上就要有银子了的。 当初在江南顾家的时候,她就看过顾家的账本。 大齐百姓也穷,皇帝也穷,那钱到底去了哪里? 那一刻,香君便知道,钱去了哪里。 后来让袁好女杀去江南,一方面是为了集权,一方面就是为了搞钱。 但此事,她决定先瞒着大臣们,因为她还有第三道诏书要颁发。 第三道诏书便是,从今年起,朝廷改收商税,所有商业税收提到三成。 而且,香君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算法,除了传统的商业之外,别的一些交易也要收税。 比如说,自己家种地自己吃,这个自然是不用交税的。 但是自己家地里的粮食卖出去,就要交三成的税收。 这个商税其实很难收明白,因为百姓的交易是很小的。 那些很难逃避税收的,反倒是变成了那些有大量田地的大户。 那都是那些官绅们。 原本他们的地是不用收税的,太后也没有废除祖制。 但这一个商税,硬生生把他们不用交税的地,都变成了要交高额赋税的地了…… 到了此时此刻,那些官绅们才知道,太后这三道诏书,是冲着他们来的。 终于,老实了许久的官员们,坐不住了。 这道诏书颁布的第二日,香君桌上的奏折,就堆成了小山高。 第439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4 (五) 什么叫权力? 权力就是这事儿我说办,你就得办。 香君压根就不管这些官员们怎么吵、怎么闹、怎么在大殿上唾沫横飞,她下了诏书,昭告了天下,那就没有收回的道理。 那些个奏折爱上便上,反正她有的是精力,一个个全都骂回去。 刚刚把京中官员的奏折骂回去,很快,地方的奏折也都递了上来。 这回又是三座小山。 到了半夜,香君还在昭临宫里笔耕不辍地骂人,顾亭雪就在旁边安安静静地替香君研墨倒茶。 如今梦梅、喜雨她们是不用守夜了。 晚上守夜的活辛苦,都是昭临宫的宫人们轮流来的。 只是小宫女们都害怕顾大人,他在这边,大多不敢上前,所以多是顾亭雪一个人伺候在旁。 香君没好气地瞪顾亭雪一眼。 “不是让你先睡么?宴太医都说了,你要好好养身子。” “娘娘不在旁边,我哪里睡得着。” 香君想了想,“你要哀家陪你睡么?但我没骂完这群狗官呢。” “娘娘出气是应该的,只是为了骂这些狗官,累坏了娘娘身子就不值了,这过不了几个时辰,娘娘可又要上早朝了。” 香君看着外面的天色,问下面伺候的小宫女:“什么时辰了?” “回太后娘娘的话,子时了。” 香君算了算,卯时又要上朝了,的确是没几个时辰休息。 香君如今管理了国事才知道,坐在这个位置上有多少事情要操心,她有时候都想不通,先帝哪里来的时间去后宫,香君如今连睡觉都没空。 顾亭雪知道娘娘的性子,不能逼,要劝着,又说:“娘娘就当是陪我吧。” 香君犹豫了一下,终于肯歇息了。 下面的小宫女们也是松了一口气,梦梅姑姑可是叮嘱过的,不让太后娘娘熬得太晚,前几日都因为此事,梦梅姑姑教训了她们一顿,怪她们没有为主子着想。 但她们哪里敢劝,娘娘这几日火气那么大,也幸好娘娘心疼顾大人。 (六) 又过了些日子,就连大将军王也递奏折入京,问起香君新政的事情。 香君也是觉得奇了,大将军王不是向来不管这些“小事”的么?从前先帝执政的时候,大将军王就只对打仗和薛娇娇相关的事情有兴趣。 香君打开一看,大将军王还是一贯的直白、粗鲁,奏折里写着:太后娘娘这是疯了么?本王封地的属官都要因为你的新政闹起来了,你倒是会给自己找麻烦,你这是要和全天下的官绅作对么?哼,本王倒是要看看,你要如何收场。 香君实在是怀疑大将军王小时候有没有好好念书,哪有奏折这么写的。 香君便也没好气地回复:哀家不是为了大将军王的北伐大计么?想要银子北伐,你就应该督促着你封地的人都好好执行哀家的新政!好好做个表率! 香君放下回复给大将军王的奏折,想了想,又拿了回来。 她心里不舒服,这大将军王对她这般不尊重,她也得给大将军王再找些事情做才是。 她在奏折上画了个地图,又圈了个范围。 北边几个重镇,香君全部给画上。 然后又下令,让大将军王在这几个地方,把朝廷新政好好推广落实下去。 担心大将军王不听她的,香君末了还加了一句:朝廷如今正在仿造红夷大炮,能给大将军王的天德军几门大炮,就看这回全国推行新政的事情,能不能成了。 奏折是正常发回给大将军王的,但是大将军王的回复是用的神鹰。 “小事一桩,太后娘娘只管等本王的好消息,那红夷大炮,本王要定了!” …… 香君和大臣们吵了一阵子,大臣们也吵不动了,这太后娘娘实在是一点意见都不听。 最可气的是,谁要是前天上朝骂太后骂狠了,隔天就一定要倒霉。 那阴险的手段,都不用想便知道是谁干的。 小人!实在是小人! 这顾亭雪从前是先帝的鹰犬,也不知道耍了什么手段,从前先帝在的时候,太后明明与他不睦的,据说还差一点弄死他,现在却极为宠信他。 如今权势更胜从前了。 大臣们只能小心翼翼,换了种消极抵抗的办法。 总之,事情是要下面的人去办的。 若是他们上下沆瀣一气,阻拦香君推广新政,让她收不上来税收,她自然会继续收百姓的农税。 而且商税根本就不好收。 这农税都收了千年了,百姓都习惯了,哪里那么容易改呢? (七) 但香君是不信邪的。 不习惯交商税,没关系,多交几年便习惯了。 只是,香君的确有些烦恼,这税如何核算,如何收缴,哪里来的那么多人给她办事呢?若是官绅们真的沆瀣一气,底下的人不肯办事,也不能一个个全都杀了吧。 要她立刻培养一批专门查税、收税的人,这三年五载的可是培养不出来的。 香君苦思冥想的时候,陆令仪倒是给她出了一个主意。 “太后娘娘,这算账的人可是现成的,只是您一直没有发现罢了。” 香君好奇,“在哪里?” 陆令仪回禀道:“这大户人家里的主母们,一个个可都是看账本的好手。她们不仅要执掌中馈,管理家族的财务、日常开销、田产收支、仆役薪资、人情往来等等。许多还需管理田租、商铺,处理佃户关系,和商铺之间的商业往来,不少主母,还要主导家族里的纺织、饲养等副业。娘娘要收商税,要查那些官绅们的田产收支,找家里管事的女人们,是最好不过的。” “对啊!”香君觉得此法甚妙,但想了想,又说:“但你别忘了,这税收的就是这些大户人家的税,他们的主母,怎么会愿意帮本宫?” “娘娘,您可以让四川的去查江南的,让京城的去查湖广的,怎么调动,全凭娘娘的心意。这样,便不会互相包庇。娘娘还可以给这次选出来的女眷们官职,就按照朝廷官员的等级来划分,同等级的女官,地位和待遇都要比诰命夫人高才可以,这样这件事,便能成为一种荣誉。” 香君想了想又说:“女眷们毕竟说了不算,若是家中的男子不让她们出来参与选拔,你给她们再好的待遇也是无用的。” 陆令仪叹气,的确如此。 香君安慰陆令仪,“没关系,就先给他们一些好处吧。不是马上就要开恩科了么?这回,凡是选中参与新政的女眷,她的家族就可以多一名直接参与乡试考试的名额,人数不限。家里有几个女眷被选中了,哀家就给几个名额。” 陆令仪笑起来,“娘娘想的极是,只有把此事的好处与家族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那些家族才会肯放家里的女眷出来抛头露面。” 第440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5 (八) 娘娘的第四道诏书,又一次引起举国哗然。 太后娘娘在全国寻找那些持家有方的女眷,选中的女眷可以领女官的职位,不仅每年有俸禄,家中的子弟还可以获得一个参与今年恩科乡试的名额。 女官的职位兴许没有那么吸引人,就是女眷们心里想报考这查税的女官,轻易也是不敢开口的。 但是这恩科的名额,却是实实在在的让所有人心动。 都不用她们自己开口,家里的男人也要来劝自己的妻子或者母亲去考一考这女官。 多少人考了几十年,甚至父子齐上阵,都没能过童生试。这回只要自己的妻子、母亲考上,家里便能多一个乡试的名额,谁能不心动? 有的家族,甚至连七十岁的老祖宗都出来考女官了。 香君也觉得自己很是幸运,实在是要多谢之前礼部的尚书要跟自己闹,闹得她把礼部的人换了一遍,如今礼部都是她的人,这选女官、增加科举乡试人数的事情,都很顺利的推行了下去。 这一个月轰轰烈烈的考核结束后,全国一共选拔出来了一千名女官。 这些女官分别被授予了从九品到七品的官员品级,等到此次新政推行结束,税务收缴完毕之后,再根据她们的贡献重新评定。 此举,便是后来大齐女官制度的基础了。 但仅仅只是女人们去,那也是不够的。 香君曾经给先帝行过吞蝗礼,她那时候可是先帝的宠妃,还有皇子,不一样被那群老东西瞧不起么? 若只把这些女官派下去,这事儿也办不明白,还要白白让她的女官受气、受欺负。 香君也不用那些老学究们尊敬她的女官,她让他们怕的女官便是了。 于是,香君便派出了她的四把利刃。 江南派去顾亭雪,西南川贵派去袁好女,北地是大将军王,香君还把蓟辽、三边都塞给了他,忙去吧大将军王! 剩下的还有湖广、两广,全都交给卫知也,他在先帝旁边“郁郁不得志”了那么多年,也该他出去发挥发挥他的才干了。 四人都是钦差,可以便宜行事,可以先斩后奏。 甚至走之前,香君还叮嘱了,就是砍了总督的脑袋,她也给他们兜着,大胆的去办,把粮食和银子都给哀家弄回来。 香君只要结果,不管过程。 (九) 仲夏之时,全国各处选拔的女官们,便陆陆续续抵达了京城。 香君看着这些名单,倒是有些意外,最多的竟然是商户女,而且京城出身的女官竟然是最少的,大概京城的家族更要面子,也不稀罕那乡试的名额吧。 这些女官们的年岁,从二十岁到五十岁不等。 有的家里是做丝绸贸易的,有的是开票号的,有的是耕读世家,有的是茶商,有的是卖马的,还有染料行业的、典当行的,等等等等,应有尽有。 香君就干脆把她们留在京城,培养了一个月,反正天热也不好赶路。 大家不仅要学习如何收税,还得彼此学习,了解不同行业的规矩,这样她们下去收税的时候,才不容易被糊弄。 终于到了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 这一日,天气极好,微风不燥,阳光明媚。 三位钦差,各自带着精兵强将和一千女官们,聚集在德胜门,准备离京。 太后娘娘和新帝亲自来送。 之所以走德胜门,是希望女官们能打好这新朝开启后的第一场仗。 这是大齐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女官,新政的成败就系于她们一身了,香君知道,到了地方,她们要遇到数不清的麻烦,甚至连香君都料想不到的困境。 但是香君半点都不担心。 她们心思缜密,不厌其烦,她们有的手段柔软、以柔克刚,有的泼辣爽快、得理不饶人。 但她们每一个都耐得住磋磨、受得住寂寞,忍受得了疼痛。 香君怎么会担心她们把事情办坏呢? 从前,她们被困于闺阁之中,那手只能在闺阁描红。 但从此以后,她们的手,要丈量大齐的土地,要刺穿男人们的谎言,要为她整顿商税,厘清旧账,要帮她开辟盛世。 最初,这些女官们来京城,只是想为自己族中的男丁们挣一份前程。 可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见到了那么多的姐妹,听到了太后娘娘的教诲,似乎,有许多想法,都在一点点的改变。 如今她们坐上马车,朝着全国各地而去。 第一次,她们感受到人生的宽广。 (十) 太后新政推出的第一年,人人都以为会以失败告终。 但一千查税女官,再加上大齐的四位杀神压阵。 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砍了不少脑袋,灭了几个家族,但这第一年的税收,终于是顺利的收了上来。 这也意味着,太后的新政算是初步成功了。 只是,北方几地的税收,不是大将军王运回的,而是由周子都运送回京。 周子都从北直隶那边到京城来,比顾亭雪从江南回京的速度要快一些。 所以顾亭雪回京的时候,周子都已经在京城都待了半个月了。 好巧不巧,顾亭雪一回来
相关推荐: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猛兽博物馆
交流_御书屋
山有木兮【NP】
旺夫
万古神尊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过激行为(H)
虎王的花奴(H)
桃源俏美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