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鬻儿卖女? 户部的官员愁的要命。 他们自然是知道百姓为什么吃不饱饭的,但是有的话能说么? 但太后娘娘就是这个性子,问了你就要答,答不出来,你就要滚。 不想滚,那顾大人自有百般手段,让你滚。 户部的官员只能硬着头皮给太后娘娘解释。 大齐实行的是推行屯田制,实际上是鼓励垦荒种地的,大齐刚刚建朝的时候,北方农户人均可得三十到五十亩地,南方因为人稠地狭,所以人均约为十到二十亩。 香君是了解民间吃饭的事儿的,疑惑道:“那也不少了,照说,人均四到五亩地,便可以维持温饱,不会挨饿了才是,这远远超过了啊。” 户部官员只能低头回答:“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香君深吸一口气,“说话便一次说完,别给哀家在这里扭扭捏捏的,实在讨厌,你就说,地都去哪里了!” 户部官员自然是解释不明白,又是给香君扯历史,又是扯天灾,总之就是,这种情况,实在是无法避免,历朝历代都是这个样子的。 香君出师不利,心里实在是烦这群滚刀肉。 但是这回香君想要再找给自己办这件事的官员,却不像之前恩科的事情那么容易,这一回,无论她怎么利诱,大家却都不愿意替香君办这件事。 顾亭雪见娘娘气得嘴巴里面都生疮了,饭都吃不下,实在是心疼,便提议说:“不如,我去给娘娘找些下面真正办事的人,娘娘问问他们,兴许有些启发。” “真正办事的是什么人?” “比如说,税课司的吏员。” 税课司正式官员也不过是从九品的芝麻官,小吏则是不入流。 但这些人虽然没有品级,却在是地方实际管理税收工作的人,包括登记税户、核对账目、催缴税款等等。 这些人,怕是最明白朝廷真实的情况。 不过半个月,太极殿的西暖阁里就出现了顾亭雪找来的一位税吏。 香君看到这人,难得的露出了些惊讶的神情。 倒不是因为这人瘦骨嶙峋,而是因为哪有人见太后,穿得这么寒酸的? 不仅衣服上有补丁,就连脚上穿的也是一双草鞋。 但饶是如此落魄,看到尊贵的太后,这人却也极为淡定平静,没有丝毫的慌张,倒是让香君有些欣赏他了。 这人叫做李大仓,是顾亭雪从好不容易才找出来的“人才”。 李大仓父亲是个秀才,他却对读书没兴趣,也没有参加科举,但因为精通算学,所以做了税课司的一个小吏。 顾亭雪说,此人是个有大才的。 “你怎得穿得如此寒酸?难道是对哀家心有不敬?”香君故意问。 这李大仓倒是直接,直白地回禀:“回太后娘娘的话,草民对太后娘娘没有不敬之心。只是,咱们这些小吏的俸禄是极低的,月俸只有一、两石米,有时候,还发不下来。大多数底下的税吏,只能靠自私从税收中抽常例钱才能维持生计。我因为不抽常例钱,吃饱肚子已经很难了,自然是没办法再买华丽的衣衫。” 香君冷笑,“你是入京见哀家的,难道就没人给你弄几套干净的衣服么?少在这里糊弄哀家。” “因为只有这样,太后娘娘才能知道,底下的小吏和百姓们,过的到底是什么日子。” 香君的神色终于软了下来。 “赐座吧。” 香君让人给李大仓赐座,又赐了茶,让他坐着慢慢说,今日,她有许多事情要问他。 李大仓在西暖阁里待了一上午,把香君想知道的事情,都详详细细地说了。 之所以百姓手上的田越来越少,是因为官绅和宗室通过“投献”“占田”来兼并土地,这才让自耕的百姓不断减少。 到延庆十五年,李大仓负责的区域里,百姓人均耕地已经不足三亩,想来天下其他地方也是差不多的。 李大仓来自江南,江南富庶,但百姓的日子却极为悲惨,自耕地的百姓只有两成,佃农占比高达八成。 大多数百姓都没有自己的土地,仅能租种地主的田亩或者官田。 地主多半都是乡绅或者退休官员,他们都可以免除赋税,这些地的税银是收不上来的。比如说,一个朝廷一品大员,一人就能免除一万亩的税收。 当然,说是免除一万亩,但是超过一万亩的,也不一定会交税。 因为他们这些人有的是法子逃税,比如说“飞洒”,就是将自己家的田,化整为零,分散到普通农户的田地里,这样自家就能少交税了。 听到此处,香君就知道,为什么那些官员们都在那里支支吾吾、避而不谈了。 他们就是最大的得利者。 “那佃户们呢?”香君又问。 “至于佃户们,若种地主的田,每年一般交一半的收成作为地租。”李大仓继续说道:“其实,若只是交一半,也就罢了,百姓也还能活得不错,但官绅地主还会通过放青苗钱的法子控制佃农。” 比如说,遇到个灾年,借粮时是“春借一石,秋还两石”。 若是连着几年遭灾,那欠下的粮食就还不清了,所以许多佃农都是世代负债的。 至于官田,官田的税租是民田的数倍,佃农需缴纳七成以上的收成,再加上中间贪墨的,他们实际所得更加的微薄。 但官田也算得上朝廷收入的一大来源。 可因为历年来,皇帝给各个藩王、功臣们赏的田越来越多,所以这收得上税的官田亩数也越来越少。 但每年,朝廷税收的要求又摆在那里,皇帝逼大臣,大臣逼小官,小官逼小吏。 底层的这些小吏,虽然没有功名,地位也比不上士绅,但是他们对百姓的影响力,却比那些有品级的官员大得多,因为他们才是直接与百姓接触的人。 但朝廷收不上税,小吏吃不上饭。 小吏吃不上饭,自然就要欺压百姓。 百姓被欺压,日子过得更加的恶劣,活不下就鬻儿卖女,来年能种地交税的百姓就更少。 小吏对剩下百姓的欺压就更严重,如此恶性循环。 朝廷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惨。 最后百姓厌恶小吏、厌恶朝廷,民变就这么来了。 可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却一直不在百姓,也不在小吏。 和李大仓聊了一日之后,香君回到昭临宫后,硬是一晚上没有睡着觉。 第二日早朝的时候,官员们都明显感觉到,今日的太后很不一样,那气势,像是要来杀人的。 但很快,官员们便放心了下来。 今日,太后娘娘尤其的和风细雨,她今日来是想推行一个新政,那就是减免天下三年的赋税。 第438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3 (三) “如今,连年的天灾和战乱,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哀家决定,减免天下百姓三年的地税,这三年,所有田地里耕种出来的粮食,都归百姓自己所有。” 此言一出,香君就看到站在最前面的几位大臣,脸上都露出了不屑的神色。 “右相,你可是有话要说?” 右相上前一步道:“太后娘娘,这朝廷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朝廷那么多官员要吃饭,每年又是要修河道、又是要赈灾荒,又是要发军饷的,国库又空虚,这减免三年赋税,官吏们吃什么?河道还治理不治理了,出了灾情还赈灾么?太后娘娘,您这是要把朝廷解散了啊。” 香君眸色一凛,“哀家说了要饿着你们了吗?又没到发俸禄的日子,你倒是早早担心起来了,我看右相这大肚子,也不像是饿过肚子的人呢。” 右相闭上了嘴,但眼神还是一样的轻蔑。 “太后娘娘说的是。”左相立刻上前说道:“臣倒是觉得太后娘娘减免赋税的国策是极好的,臣支持娘娘!” 左相心里也是瞧不上太后的。 前些日子,看太后在前朝连敲带打地收拾了不少不服她的人,他还以为太后有些政治天赋。 但如今真的到了具体的政事之上,立刻就显出她一介妇人,毫无见识。 反正免税这种事情,对他们这些大臣们也没什么影响,这满朝文武,谁靠俸禄过日子啊? 最后影响的也只会是地方的官员和小吏。 左相只觉得香君这是想一出是一出,压根不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等到年底发不出俸禄,全天下的官吏都闹起来了,她便知道着急了。 所以如今,他也愿意由着香君,正好她闹出事情了,才能再求他们这些老臣给她收拾烂摊子。 到时候,大臣与太后之间权力才能重新找到平衡。 左相都同意了,其他大臣自然也不敢反对。 见无人反对,香君很高兴,立刻就将诏书公告天下。 官员们生怕给太后背锅,所以这“好名声”就给太后自己担着了。 到时候,天下大乱,这罪名,也太后自己担着便好。 也有几个对香君忠心的官员来劝她,香君却是孤注一掷,下定决心了,一定要免除这三年赋税。 然而,就在这封诏书昭告天下之后,香君又颁发了第二封和第三封诏书,这两封诏书,让诸位大臣,彻底发现,自己被太后给耍了。 (四) 香君颁发的第二封昭告天下的诏书,虽然有些让人震惊,但也还没有让百官愤怒。 因为,这封公告天下诏书,说的是要给百姓分田。 之前皇帝杀藩王和袁好女杀世家,让香君手中的得到了不少无主的田地,这些田本应该都变成官田。 但是香君却打算把这些田地全部“卖”给百姓。 这些田,要严格按照户籍来卖,只有名下田产不超过五亩地的,才能购买,并且一口人可以最多可以买五亩地,但无论男女,都享有一样的政策。 若是没有钱也没关系,可以先欠朝廷的,朝廷不收利息。 买地的钱,可以三年后再开始偿还,可以用粮食来偿还。 若这三年遇到了天灾,还不起田地的钱,便再顺延三年开始偿还。 这三年里,百姓自己开荒的田地,也都归开荒的人所有,但每人最多只能享有五亩开荒的田地。 开荒的地,和朝廷售卖的地,可以分开计算,这样下来,一人最多可以拥有十亩免税的地。 这封诏书,其实是动了官绅的利益的。 因为百姓若是有自己的地,谁还愿意种他们的地呢?佃农们,只怕会纷纷想办法找朝廷买地。 但仔细想想,官员们还是觉得,这个诏书根本推行不了。 不收百姓的粮食,朝廷收税本来就难,还把唯一能收粮食的官田还分出去了,年底只会更没有银子。 到时候,官吏们闹起来,朝廷不能运转,太后就只能重新废掉自己的国策。 可重新再收税,可就难了,答应百姓的事情,出尔反尔,定是要出现民变的。 香君其实也知道这些,她想看看,这些老臣们,会不会出言提醒他,但是不出意料的,竟然这些老东西们都集体沉默了。 果然啊,这些老东西,一辈子就只知道斗,为了斗赢,什么都不管,就是天下大乱了,也是他们的权力斗争更重要。 不愧是狗先帝带出来的大臣! …… 只不过,香君很欣慰,倒是也有人在替她操心。 袁好女在江南杀了不少人虽说分了不少东西出去,但是大部分都还是留下了的。许焕文已经把全部充公的资产登记在册。 古董字画什么的,比较难换成银子,先按下不管。 但这些大家族家里抄出来的现银,都有数千万两。 许焕文不敢私吞,要运回给朝廷。 运回来肯定是要运的,但香君让他暗中运送,别让人知道了。 香君自然是知道她手上马上就要有银子了的。 当初在江南顾家的时候,她就看过顾家的账本。 大齐百姓也穷,皇帝也穷,那钱到底去了哪里? 那一刻,香君便知道,钱去了哪里。 后来让袁好女杀去江南,一方面是为了集权,一方面就是为了搞钱。 但此事,她决定先瞒着大臣们,因为她还有第三道诏书要颁发。 第三道诏书便是,从今年起,朝廷改收商税,所有商业税收提到三成。 而且,香君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算法,除了传统的商业之外,别的一些交易也要收税。 比如说,自己家种地自己吃,这个自然是不用交税的。 但是自己家地里的粮食卖出去,就要交三成的税收。 这个商税其实很难收明白,因为百姓的交易是很小的。 那些很难逃避税收的,反倒是变成了那些有大量田地的大户。 那都是那些官绅们。 原本他们的地是不用收税的,太后也没有废除祖制。 但这一个商税,硬生生把他们不用交税的地,都变成了要交高额赋税的地了…… 到了此时此刻,那些官绅们才知道,太后这三道诏书,是冲着他们来的。 终于,老实了许久的官员们,坐不住了。 这道诏书颁布的第二日,香君桌上的奏折,就堆成了小山高。 第439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4 (五) 什么叫权力? 权力就是这事儿我说
相关推荐: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淫魔神(陨落神)
桃源俏美妇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弟弟宠物
女奴的等价替换
万古神尊
蝴蝶解碼-校園H
鉴宝狂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