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切肤之爱 > 第114章

第114章

农家的人需要给钱。 地方建厂,除了商人集资,朝廷也需要出六成,还要招收管理厂房的人员。 对于地方郡县要钱,张良、尉缭也无一例外全都驳回,让郡守们自行想办法。 两人更是上书,认为不可让郡守们养成这种习惯。 赵凌则是多少都给批了一部分,回复张良和尉缭的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毫无疑问,朝廷需要各种庞大的开支。 赵凌各种拨款听得扶苏都已经麻了。 仅仅三个是时辰,批阅的文书要的钱就已经超过五亿钱。 扶苏忍不住问道:“陛下,国库有如此多的钱粮吗?” 五亿钱便是五万两黄金,赵凌的确从权贵们那里捞了不少钱,但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 赵凌还是闭着眼睛,悠闲地笑道:“钱粮自然是有的,他们这些家伙知道国企集资了七十八万两黄金,又馋三川郡的现状,自然想要钱的。” “只要他们办事,这钱如何给不得?”赵凌笑道,“朕从各位贵族那里集资要办的便是修路、建厂,换取百姓的劳动力。” 基建何其重要? 路修好了,方便运输,长期以往,才能节约更多的成本,并且提高效率。 想致富,先修路!这点是没任何毛病的。 还有修建民房和给百姓的拆迁款,这些也是该准备的。 寒冬将至,一些百姓没有御寒之所,也不知要冻死多少人。 只要今年能庇护一些百姓,等春暖花开,一切都会好起来。 “长安候,现在知道当家的难处了吧?”赵凌睁开了眼,“天色已晚,与朕同食如何?” 扶苏起身,只觉浑身僵硬。 三个时辰,他批阅了两百多份文书,虽然有一半都问过赵凌,但也累得不行。 这些文书涉及帝国的方方面面,若无大才,根本不可能有条不紊地作出正确的决定。 “喏!”扶苏真的好奇,皇帝这究竟是要作甚? “朕犹记得儿时,长安候对朕照顾有加,父皇赏赐你的吃食都会分朕一半。”赵凌看着扶苏,眼底露出一丝温情,“长安候与朕乃是血亲兄弟,对朕不必畏惧。” “今后每隔一日,长安候便来章台宫替朕批阅文书可好?” “喏!”扶苏还能怎样,只能答应,在他的思想中,皇帝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 赵凌发誓,绝对不是他偷懒,但天天这种程度的批阅文书,他简直要疯掉,他真不敢想象他老父亲这种日子一过就三十多年,难怪总想巡游呢。 就算后世那些牛马也有个单休吧,这尼玛全年无休,吃得还差,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说这天下是皇帝的,皇帝还不能到处旅游逛逛? 赵凌在三川郡的时候还在想,他老子为什么还要巡游全国,如今算是理解了。 什么都做了,还不能享受享受? 可惜啊!他家老父亲还真没好好享受过。 就之前他当皇帝那日子,可真惨! 还要被人骂暴君。 啧啧! 赵凌想到若是刘邦真的建立汉朝,韩信被将要被一群宫女杀死在长乐宫,便觉得他家老父亲实在太过仁慈了。 至于说什么苦了百姓…… 说得哪个封建王朝的百姓日子过得很好似的,皇帝权贵们何时真的将百姓当人看了? 扶苏也想到了幼时赵凌经常跟在他身后,与他十分的亲昵,赵凌离开咸阳,他还在城门外站了许久。 “皇兄,无论如何,你万不可自尽啊!” 扶苏忽然想起赵凌离开咸阳那日与他说的话。 当时他只觉莫名其妙,只当自己这傻弟弟在呓语胡言。 身为大秦的长公子,他怎么可能自尽? 当日离别,扶苏只望赵凌能在三川郡好好活着,认为他远离朝堂也是一件好事,却没有去计较赵凌当时说的那句话,还笑着说:“凌弟放心,兄长决不可能自尽,若父皇许可,兄长会去三川郡看你。” 如此一别便是五个春秋。 再见之时,似已物是人非,二人已成政敌。 世子之争,向来如此吗? “陛下五年前便知赵高将乱政赐死臣下?”扶苏浑身上下起了鸡皮疙瘩,看赵凌的眼神已经变了。 他不清楚蒙恬什么时候追随了赵凌,但假诏赐死他的事情是今年才发生的:“陛下能未卜先知?” 赵凌哈哈大笑:“痴傻之人皆有灵性,那日朕不过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到兄长自尽,所以才说出那句话。” “如今不是好好的吗?” 扶苏的心里很堵,他再次认真地打量着赵凌,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自己这位弟弟了。 赵凌的一些行事其实都有些违背常理。 赵凌既然都围兵咸阳了,大可让他死于假诏…… 那会少去多少麻烦啊! 可是他没有! 他又让自己编纂《万民典》,批阅文书,甚至直接将皇帝玺印放心地交到他手中。 为的是兄弟之情吗? 自古君王称孤道寡,赵凌却从未以寡人和孤自称。 “方才的老爷椅,长安候要吗?朕令人送府上。” 赵凌领着扶苏来到一张八仙桌前,两人同席而坐,没有再谈政事。 赵凌谈及三川郡的各种好玩的东西,问扶苏在上郡发生的事情。 此时,二人就好似寻常人家的兄弟一般,只聊家常和趣事,再无其它。 第178章:人之初,性本善 “长安候在常奉府呆了如此之久,朕欲从常奉府诸子百家中选一些能人去尚学府任教,长安候可有举荐之人?” 酒足饭饱之后,赵凌又开始谈正事。 扶苏可是大才,除了之前被儒家洗脑,各方面能力都要强上冯瑜等人不少。 毕竟是始皇帝重点培养的长公子,岂是一般人能比拟的。 赵凌想询问他的意见。 扶苏沉吟道:“为人师者,需德高望重,儒家淳于越、伏生与叔孙通皆可为师,墨家郑离,农家田骥、桑禾,兵家王砺、蒙尘皆是德高望重之辈,亦可为师。” 赵凌微微点头,扶苏说的这些人,都是四五十岁,在诸子百家中皆有声望。 无论是辈分还是在名望都比较高。 赵凌其实也想选一些年轻人在尚学宫任职,可最后向来,始终不妥。 虽说达者为师,但在这个时代,想要为人师表,除了知识过硬,还有便是声望。 除了一些天才,一般来说,都是岁数越大,所掌握的知识越多,也越让人信服。 冯瑜哪怕已经被封为五经博士,甚至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但他还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太年轻了。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可不是说着玩的。 冯瑜已经被赵凌捧得够高了,他目前的任务便是编撰《万民典》,扶苏最近还得帮着赵凌批阅文书,常奉府编撰《万民典》这件事基本就得交给他了。 “朕编撰了一篇《三字经》和一篇《弟子规》,打算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长安候看看。”赵凌说完,对旁边的侍从招了招手,侍从很快拿出一本线订版的《三字经》和一本《弟子规》承了上来。 赵凌也是想过的,要教孩童,那就要简洁明了。 以《论语》、《尚书》、《诗经》这些来说,并不适合作为启蒙读物。 《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内容涵盖历史、伦理、常识。 《弟子规》同样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以孝悌、谨信、仁爱为核心,强调日常行为规范,更便于孩童诵读记忆。 “人之初,性本善……”扶苏翻开《三字经》后不免一愣。 开篇这六个字便让他眯起了眼睛。 这是儒家的理念,法家一直说的是,人性本恶。 秦武帝这是要重用儒家? 赵凌对《三字经》和《弟子规》都经过一定程度的删改,但基本贯彻了儒家的孝悌、仁爱、勤学。 扶苏一字一句地翻阅着,越看越心惊。 秦武帝这是将儒家的典籍总结了一番吗? “将淳于越、伏生、叔孙通三人招来。”赵凌见扶苏读得入迷,已决定以他改了之后的《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 以这两篇让孩童习字,让儒家门生去教,相信儒家的人应该是没有意见的。 侍从很快将淳于越他们请了过来。 三人站在宫殿内,扶苏还在看《弟子规》。 赵凌也不开口,就让他们三人在旁候着。 直到扶苏将《弟子规》也看完之后,他这才问道:“长安候认为以《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让孩童识字的启蒙读物,如何?” “善哉!”扶苏的眼底已经异彩飞扬。 他之前本就是儒家门生,对儒家有着异样的情感,哪怕时至今日,他否定儒家的更多是一些政见,比如重推分封制和以仁政治国。 经历了这么多,扶苏已经能理解他的父皇了。 可这并不代表儒家就一无是处了。 赵凌扫了淳于越他们一眼,道:“三位也看看,以这两本书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让其识字,可好?” 扶苏起身,将两本书亲手交给淳于越。 淳于越与他始终是师徒,以扶苏的秉性,无论淳于越怎么对他,他对淳于越始终充满了敬意。 淳于越接过书,一时间有些迷茫。 孔鲋才离开咸阳,最近诸子百家的门生都来到了常奉府,这让他都觉得秦武帝对他们儒家并不是真心的。 那一块大饼不过是画给他们看的,他甚至觉得秦武帝并不打算以儒家的典籍去教化百姓。 扶苏解释道:“陛下打算以这两本书来教化百姓,淳于仆射意下如何?” 淳于越翻开《三字经》,便看到开篇的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 他双目之中瞬间绽放光芒,抬起头看了赵凌一眼。 两人对视,赵凌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看下去。 人之初,性本善。 源自《孟子·告子上》的“性善说”,认为人天生具备仁义礼智的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主张“性恶论”。

相关推荐: 宣言(肉)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倒刺   下弦美人(H)   小怂包重生记(1v2)   修仙有劫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角色扮演家(高H)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