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前,能够入住新居。” 唉呀,这个小同志很有水平嘛,思想觉悟也很高。 接着,其他领导又勉励了几句。 听李天明介绍了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天明,没想到啊!” 孙福满看向李天明,刚刚这小子没忘加上一句“在孙处长的领导下”,让他尤为满意。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钢厂,就冲你今天的表现,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呵呵! 我要是来了,你能放心? “孙叔,您就别埋汰我了,我有几斤几两,心里清楚着呢,来钢厂干啥?看大门都不够格,还是做好我的老农民吧!” 孙福满这下更加满意了。 “别急着做决定,好好想想,钢厂这个平台,还是很适合你的,这边有什么需要的,尽管找我。” 说完,孙福满也离开了。 “天明,你怎么没答应啊?现在钢厂可不轻易在社会上招人,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李学军等孙福满走远了,才说出心里的疑惑。 “大伯,我来钢厂干啥?到时候在孙处长的手底下,村里和这边的买卖为了避嫌,肯定得断了,而且,您真觉得孙处长能重用我?” 李学军也是个聪明人,被李天明提醒了一句,立刻便明白了。 当领导的,哪能愿意手底下有个太聪明能干的人呢。 果然,眼光还是要放长远。 李家台子更适合李天明,就他这个折腾劲儿,要是没有同宗乡党护着,早晚要出事。 第五十二章 农民建筑队 天越来越冷,工地上的活却一点儿没耽误,刚进十二月,主体框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 李天明将四个队伍,又分成了两组,一组继续搭主体框架,另一组开始装修。 装修的活对这帮老农民来说也不是难事,以前给人盖房,都是刷墙泥,现在改成了刷白灰,窗户门这一类,由李学成带着几个会木工的本家兄弟给承包了。 所有人心里惦记着的都是提前完工,能多赚钱,没有一个喊累的,每天都是天刚亮就开始干,一直到半夜才收工。 不时有钢厂的工人过来看热闹,往常唱的都是“咱们工人有力量”,现在看过了这支农民建筑队,才知道什么叫做“咱们农民更有力量”。 来的人当中,还有一个李天明的熟人。 说是熟人也不准确,毕竟只见过一面。 正是宋晓雨的哥哥宋晓军。 看到李天明的时候,宋晓军还以为眼花了,盯着看了半晌才确定,这就是之前帮着他妹妹送信的那个人。 他不是个农民吗? 怎么又变成建筑工人了? 而且,看李天明手上拿着图纸,居中指挥的样子,感觉和厂里那些工程师相差不多。 难道这小子还真是个人物?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给掐灭了。 再有本事又怎样,还不照样是个农民。 可也正是因为给钢厂建专家宿舍的这帮人是农民,很快就吸引了海城当地一家报社的注意。 这年头,虽然很多政策都十分教条,但是,对于农民在农闲的时候,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这一点上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比如李天明之前出河工,这就是政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举措。 现在这支农民建筑队为海城钢铁厂建专家宿舍,实在是太有代表性了。 不但能体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而且更能展现农民和工人两个不同的阶级紧密团结。 必须要大书特书。 当记者被带到李天明面前,在得知了对方的身份之后,他本能的认为这个四眼瘦高个是来找麻烦的。 不过和他一起来的那个圆脸小姑娘,倒是挺漂亮。 “你好,李天明同志,我是《海城日报》的记者,我叫刘思明,这是我的同事……” “我叫姜红英!” 李天明看向了陪着一起来的那个人,这位是钢厂宣传科的干事严刚。 说起来还和李天明有一层亲戚关系。 严刚的亲姑姑正是严巧珍。 好端端的,怎么还把记者给招来了。 “天明,这两位记者同志,是专门来采访你这个农民建筑队队长的!” 啥就队长了? 这头衔什么时候挂上的? 看严刚一个劲儿的使眼色,明摆着是要让他配合。 但是,李天明连对方的意图都不清楚,咋配合啊? “李天明同志,不要紧张,我们来就是想要问你几个简答的问题。” 刘思明说着,一旁的姜红英已经拿出了小本本,准备记录。 “那就……问吧!” 人都带来了,总不能再把人给轰走。 这年头抓笔杆子的虽然不吃香,但记者除外。 人家毕竟是…… 喉舌! “两位记者同志,这里太乱了,风也大,不如找个安静的地方再开始?” 严刚一番好意,刚说完,就被姜红英给反驳了。 “严刚同志,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农民同志都能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我们又怎么能搞特殊,教员教导我们说……” 一张小嘴叭叭的,把严刚说得一个字都崩出不来了。 等背完语录,姜红英还摆了一个当下十分流行的战斗步。 呃…… 这小丫头片子一点儿都不可爱! 李天明默默的收回了刚刚对姜红英的评价。 “开始吧,刘老师!” 刘思明脸上略带几分无奈,他也冷啊,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只能迅速调整好情绪。 “第一个问题,请问李天明同志,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在农闲的时候,选择进城务工的呢?” 你不是已经回答了吗? 农闲! 地里也没活可干了,不进城找点儿活干,难道全都在家里的热炕头上挺尸啊! 李天明在心里吐槽结束,一本正经的回答。 “教员教导我们说,劳动最光荣,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就像两位记者同志,这么冷的天,还不辞劳苦的深入基层采访,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喂! 别笑啊! 没听出来,我是在暗讽你们,还是说,我说得太隐晦了? 算了! “地里的活已经全都干完了,可作为农民,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田间地头,要将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利用立起来,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我们也是在响应政府的号召。” 这个年轻人有水平啊! 刘思明立刻收起了轻视,又接着问道:“第二个问题,你们这支农民建筑队,为海城钢铁厂修建专家宿舍,是义务的,还是会收取一定的报酬呢!” 报社不给你开工资,你能白干? “记者同志,您是大知识分子,相信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理解,一定比我更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就是体现在,多劳多得,少劳少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得基础之上吗?” 刘思明暗道不妙,刚刚他提问的方式确实有问题,现在人家要展开反击了。 万一要是因此引发争论,他可就完蛋了。 “我们为海城钢铁厂修建专家宿舍,付出了劳动,以此来换取报酬,这难道不是合理的吗?” 刘思明正想要解释,李天明又接着说道。 “我刚刚已经提到了,农民不能只着眼于田间地头,要将眼界放宽,教员不也是一生都在致力于让占全国总人口最多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桎梏,更加灵活的用双手去创造财富。” 呼…… 这小子哪里是个农民,分明就是个理论家。 准备好的问题,现在也没法继续提了。 刘思明正在思索着对策,却听一旁的姜红英突然说了一句。 “可是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如果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的话,还怎么发展农业呢?” 呵! 这个问题,一直到李天明重生回来的那一天都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你来问我? “我们是在农闲的时候,出来务工的,村里的农业生产并没有被抛下!” 姜红英却不肯罢休,又接着问道。 “可是,如果你们这支农民建筑队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之后,有的农民也学着你们,却选在非农闲的时候进城务工,是不是就会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 小丫头片子,非得挖坑让我跳啊? 一旦真的如姜红英所说,发生那种农民撇下土地,进城务工,赚取更高收入的情况发生,到时候在被有心人利用,说不定李天明他们就要成反面典型。 这年头,政策上的事,连国家领导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姜红英却想要在李天明的嘴里得到答案。 你是有啥大病吧! 可现在已经被架到这里了,李天明还不能不说,至少,他要将自己和乡亲们摘出去。 “政策上的事,我也不是很了解,但我觉得,你提到的这两点,其实并不是矛盾对立的!” 刘思明本来是想要呵斥姜红英的,听到李天明这么说,他也来了兴趣。 “打个比方,一个村子里有100亩地,有100个劳动力,可是耕种这100亩地,只需要50人的话,剩下的50人应该做什么呢?” “是和另外50人一起耕种,1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去做,还是让这50个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做别的工作,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明摆着的,就算是小学生也知道该怎么做。 可事实上,这个问题和答案放在当下并不适用。 知青下乡本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人口过剩的难题。 城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留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呢。 后来,农民进场务工潮出现,是因为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有些工作恰恰是城里人不愿意从事的,于是农民工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不讨论政策的问题,对这些我确实不太懂,对于刚刚这位姜同志提出的问题,我只能说,我们村里的农活干完了,正好现在有个机会,既能赚些钱,让家里人过个肥年,又能为钢厂的建设出一把力,所以,我们趁着农闲的时候出来了!” 在“农闲”这两个字上,李天明加了重音,相信刘思明应该能听得懂。 至于姜红英。 这丫头回去以后需要好好的教育教育了。 第五十三章 光宗耀祖 那天的采访之后,连着好几天,李天明都提心吊胆的,生怕突然来一帮人,把他们都给抓了。 这年头,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要了命。 现在更是涉及到政策的问题,谁又能说得准,哪片云彩有雨。 工程还不能停,往厂里送鱼的营生更不能停。 李天明也只能强打精神,支应着这一切。 今天刚把鱼送过来,正和孙立等人一起过秤呢。 “天明!” 李学军突然跑了过来,手上还拿着一张报纸。 看到报纸的时候,李天明的心里立刻咯噔一下子。 但李学军那兴冲冲的表情,似乎…… 不是坏事! “快看,你上报纸了。” 这不新鲜,都接受采访了,只要没有太大的变故,登报是迟早的事。 “你快看,快看看。” 李学军把报纸塞到李天明手上,脸上都快笑开花了。 “科长,什么事啊?这么高兴。” 孙立说着,也凑了过来。 李天明很快就找到了,和他有关的那篇报道,篇幅还不短。 《农民建筑队》 呃? 报道的侧重点在标题上一点儿都没体现出来。 完全没有吸引读者的亮点。 差评! 最起码也该弄一个类似于,1970:包工头玩转都市之类的…… 好吧! 李天明也是个起名废。 报道一开始,先是肯定了李家台子村社员同志们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选择进城务工,靠着一双手,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为。 并且将他们当做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响应国家号召的代表。 接着又用大半篇幅,着重赞扬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团结协作,共同为钢铁厂建设做贡献。 最后就是为了夸而夸,从各种角度表扬农民建筑队的行为。 涉及到政策的内容,一句都没提,大概其报社的领导也害怕,一不小心踩进雷区。 让李学军这么高兴的是,文章中三次提到了李天明的名字。 顺便还提到了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钻研建筑知识,如今已经具备
相关推荐:
娇纵美人
淫海彼岸
穿书后坐拥108个Alpha
再见,旧时光
武林沉沦
软樱
御夫美娇娘
騎士王的魔法
满级作精穿成对照组
回乡种田:末世系统早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