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对这种思路的交谈,就不给大家看了,我只说他们讨论的结果。” “以张大千徐悲鸿为首的画家、收藏家认为。” “吴道子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以及敦煌道佛画风格,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在此背景下,吴道子创作出了诸多道教画作,而《八十七神仙卷》有可能也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以黄苗子、杨仁恺、徐邦达等人为代表的“宋派”则认为该画作创作于宋代,并认为是《朝元仙仗图》的摹本。” “在地星,唐是比宋早一个战乱时代的朝代,两朝首尾有几十年差距。” “晚唐距离初宋,有两百年时间。” 视频中,一卷新的画卷完全打开。 观众盯着屏幕,现场的几个专家也盯着屏幕。 张培恩摆头:“这《朝元仙仗图》和《八十七神仙图卷》非常相似,不过,水平低至少三个档次。” “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儿了。” 林轩已经想好了怎么跟不懂画的观众解释其中缘由呢,听张培恩大师这么说,于是开口:“那请张培恩大师为我们解惑。” 张培恩:“你说的几位‘宋派’的几位应该都只是大收藏家或者画艺没有达到绝颠的普通画家吧?” 林轩点头:“的确是。” “那就没问题了。”张培恩:“以几位历史级画家的视角去看这幅画,看到的是其中的画艺,他们很清楚画家本人的功底不弱于自己。” “在一千多年前,就比后世画艺不差,那在当时,肯定是登临绝顶的知名人物。” “所以他们结合吴道子的绘画风格,确定这是吴道子的画。” “而另外的几位宋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应该是这样思考的。” 张培恩梳理了一下思路,开口:“他们可能是觉得因为《朝元仙仗图》是一副壁画的草稿,所以院原画家并没有以最好的状态去画,而是随意勾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临摹,就会在临摹的时候加入自己的心神,顺便淬炼细节,并且添加很多临摹勾勒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 “这样一来《八十七神仙图卷》水准就比《朝元仙仗图》高。” “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两幅画之间的境界差距实在是差的太远了,差了至少三个级别。” “就好像一个书法家,没有刻意写书法,只是自己写信时,水准也不会比沐浴焚香后写书法差三个境界。” “差半个境界都不大可能。” 张培恩:“站在画家的角度,我也和你们地星的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一样,认为这是一位绝顶人物画的。” “既然在对应的时代就只有吴道子有这个本事,那这个人就确定是吴道子无疑了。” “无须任何考证,很容易就能确定这一点。” 这就涉及到一个境界问题了。 在普通人看来,张培恩的国画,与融合派大师李军去画国画,可能都很好看,没什么差别。 但是如果让李军自己看,李军就知道自己比张培恩差的有距离。 而如果让张培恩去看,看到李军这个‘半练家子’的国画,会一眼看出这是自己未成年时期的水准,差距巨大。 站在山脚往上看,华山高的吓人,泰山也高的吓人,甚至说不出名字的野山,也非常非常高。 而站在珠穆朗玛峰顶往下看,对不起各位一点都不高,各位都是‘坑’,是往下陷的。 这就是,眼界。 林轩点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地星龙国后世的学界普遍同意张大千徐悲鸿的观点。” 屏幕上,还在不断对比两幅画的区别。 仙女的头冠,《朝元仙仗图》就是随手一画,一根直线加五个小圈,就是珍珠头冠。 而《八十七神仙卷》明显能看出远近关系,而珍珠错落有致,很灵动飘逸,一点不死板。 比如某位乐女仙子的发髻妆发,《朝元仙仗图》漆黑一片,密密麻麻用排线直接完成。 而《八十七神仙卷》中,能看的出头发的前后关系,有立体感,发式也有细节。 而帝君头顶的玉牌,《朝元仙仗图》就是一个长方形,而《八十七神仙图卷》则是侧面和正面都能看到,能看出玉牌的厚度。 要知道,把这一切放在一副高三十厘米的图卷上,每一个人物也就十几厘米大小,甚至更小。 那头顶的玉牌,也就两三毫米。 一幅画的作者,只能在方寸之间勾勒芝麻大小的方片,另一位却可以用三毫米画出一块玉牌的神髓。 这两位的能力那对比就太明显了。 而且,《八十七神仙卷》无论看到什么地方,都给人一种和谐,看起来舒适的感觉。 任何一个人物都是往东飘去的感觉。 仙气缭绕。 所有的物品,只要是柔软的,就会往同一个方向飘去,展现了整体的流畅性。 而且,两个同样手持琵琶的仙女,一个竖着琵琶,一个反弹琵琶。 这些都是盛唐时候才有的表现,也显得更为用心。 壁画,应该是一个非常严肃而且耗时耗力的工程,一副壁画做个十几年都是常态。 勾勒的时候,就算是草图,也不可能随便乱画。 《朝元仙仗图》根本看不出仙的气息。 一处一处的细节对比,不需要林轩说话,观众也能看得懂。 林轩笑着:“实际上,大家有一种推测,两幅画的来源很明显。” “看《八十七神仙卷》卷尾比《朝元仙仗图》的卷尾多一个脑袋,没有身子,也就是缺了这个地方。” “而朝元仙仗图的卷首比《八十七神仙卷》多一个人物。” “加上各处细节的不同,有一种猜测。” “那就是吴道子画了《八十七神仙卷》后,又画出了那壁画,地点就在洛阳。” “许多年后,画《朝元仙仗图》的画家到了那道观看到了壁画,为之惊叹,才用图卷把人物都给画了下来。” 李军点头:“这推断很合理。” “不过,能穿越过去看看吗?” 林轩笑着:“凡是非明确记载的历史,我不会过去看的。” “这是研究画,只要知道画好,不就行了?用不着去理会别的。” 林轩结束了视频,介绍:“徐悲鸿先生四年后,去世了。” “他的遗孀根据他的遗愿,把他在战争时期保护的那些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刚刚建立的新龙国。” “这位艺术家一辈子都致力于保护国宝级文物,明明自己就是大画家,走后家人却可以说得上家徒四壁。” “这些捐赠给国家的国宝级艺术品如今被保护在燕京徐悲鸿纪念馆内。” “这就是《八十七神仙图卷》的故事。” 张培恩点头:“画好,比一切都强,《八十七神仙图卷》无需什么证明。” “这《八十七神仙图卷》能不能扫描一个电子版,留给我们?” “或许,国画在它的推动下会有长足的进步。” 此话一出,梅雷尔森急忙起身:“请给我们光线派油画界也留一份电子版资料。” “我感觉,光线派可能还有什么变化,答案可能在这幅画中!” 李军:“我觉得,这幅画会带动融合派的进步!!!” 台上的林轩看了一下时间:“直播时间有限,这些画作的电子版将会在节目后公布。” “而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今天第三幅展览品身上。” “他来自于一个穷困潦倒一身,在三十多岁就结束自己生命的传奇画家。” “在地星,画中的植物与他的名字绑定成了一个专属名词——《梵高的向日葵》。” “让我们去看看地星上的印象派也就是蓝星称呼的光线派大师——梵高!” ———— 老实说那么多人都去看dao版了,饿死作者真的指望我继续写下去?有的人还专门来订阅防dao那章说什么再防dao你不看了?????? 认真的吗? 防dao之后的章节,腰斩式掉订阅? 认真的吗? 还想看吗?吃霸王餐的人多了指望餐馆还开业吗? 0112、印象派巅峰→浮世绘→龙国版画! 画面中,出现了一画。 画中,蓝黑构成的底面上,一朵向日葵倒在地上。 它的叶子全部指着天空,十分‘燃’。 林轩微笑:“梵高的向日葵。” 光线派大师梅雷尔森回头看着马克罗:“这是……真实派的向日葵画法?” 马克罗瞪了一眼画:“去你的,这明显是光线派的向日葵画法。” 两个大师对眼,互不相让。 他们感觉,承认这幅画是自己流派的画法,回去可能会被自己的朋友‘殴打’。 这是什么玩意儿? 李军却皱着眉头仔细观察:“这……” “怎么这么像我刚学画时候的画作。” 林轩:“准确的说这幅画出现的时候,是梵高学油画的第四年。” 几个大师都懵了。 林轩补充:“这一年他三十一岁。” 李军:“我明白了,他……是不是以前画的真实派,画的还可以,然后一不小心接触到了龙国版画,然后他在调整风格,想要走上融合派的道路……” “不对啊,你不是说梵高是光线派也就是地星的印象派大师么?” “他也不该学融合派的道路啊?!” 林轩点头:“你这么说大概对了七成。” “不过梵高看到的不是龙国版画,而是看到了樱花国的浮世绘。” “哦,在蓝星,他们翻译成俗世画。” 李军眼神之中透露出了不屑:“那不是一回事么,樱花国抄都抄不明白的东西,等于看了劣质版画嘛。” 浮世绘是一种被樱花国吹上了天的艺术形式。 诞生于16-18世纪。 主要是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是一种烟花柳巷画技。 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末之间的两百年,被樱花国人吹上了天。 甚至于,在龙国的历史书课本,世界史版面里,也留下了足足两段浮世绘的描述。 不过,在二十一世纪初,一些龙国国内的画家研究浮世绘突然发现和龙国国内14-16世纪的版画一模一样。 就是不能说是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因为浮世绘里面的名场面,全特么在龙国国内找到了原版出处。 每一张都是照着抄的! 版画恐怖就恐怖在,它是用来印刷的!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当时的樱花国人在龙国明清时代把那些版画的原版抢过去抄或者印刷出来的画拿去抄,都没用。 因为大量印刷的印刷品,肯定会在国内留下原版的。 这些东西被找到后,对樱花国吹嘘浮世绘简直就是迎头痛击。 自从二十一世纪后,再也不见樱花国人吹嘘浮世绘了。 林轩笑着:“这方面两个世界都一样,就不多做解释了。” “回到正题,梵高在学习绘画后用了两年时间重拾小时候学习的素描。” “不过他没有继续去学习小时候学过的水粉,而是进入了油画领域。” “在初期,梵高就走了印象派的路子,他初期画过四张向日葵,但是一张比一张丑,一张比一张没有章法。” “在接触盗版版画浮世绘后,梵高的艺术遭遇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被毁掉和成就没人到达过的成就两条路走。” 这就好像,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把铜和锡混合在一起的时候。 没人知道这会诞生出青铜。 当年做这件事情的人,一开始
相关推荐:
神级影帝
媚成殇:王爷的暖床奴
我的修仙过于简单
沦陷的蓝调[SP 1V1]
[历史衍生] 华夏先祖,助我为帝
薄幸(1v2)
某星露谷的农耕大师
凭虚御风(纯百gl)
花枝瘦(H)
我只想安静地做个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