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着顾亭雪,牵着元朗走上台阶,坐到了那龙椅上。 今日是香君第一次正式上朝。 那些老臣们,似乎下定主意要给香君一个下马威,香君刚坐定,便听得一人上奏,说虽然太后如今辅政,但应该垂帘听政,不应该直接坐在新帝身边,这样实在是于理不合。 身旁的顾亭雪要说话,却被香君抬手示意拦了下来。 顾亭雪便不再说话,而是走下台阶,站在了百官之前。 香君扫视着下面的百官,问道:“文武百官们,是都觉得,哀家不该坐在这里么?” 片刻的沉默之后,列位在后的一位官员,站了出来。 “臣有不同见解!” 香君揽着元朗的肩膀,微笑地看着那中年的官员。 “你是谁?” 这是个会给自己找机会的,香君自然要好好记住他的名字。 “微臣太常寺少张伯礼” “好,今日诸位大人,就好好议一议,哀家到底应该坐在哪里。就由太常寺的张少卿先说。” 朝堂下的官员们,开始激烈的论起礼仪来。 香君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看着百官议礼。 她知道,虽然她历尽千难万险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但一切却只是没有结束。 香君属于后宫的一生的确是结束了。 但是,她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正文完) 第436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1 (一) 太后辅政后的三个月,百官便已经了解了太后的厉害。 哎,太后太年轻也不是好事儿,实在是精力太好了。 从前递上去的奏折,七日能回都是不错的了。 除非事关重大,奏折才会在三日内回复。 偶有紧急的事情,例如天灾和兵变,才能得到先帝当日的回复。 但咱们这位太后,那可真是夙兴夜寐、兢兢业业。 当日的奏折,隔日一定会回复,而且她也要求官员们用最快的速度把后续的事办好,并且写奏折回禀,京城的,都得隔日回禀事情的进展,境外的,则是根据距离,有不同的时间限制。 而且太后的记性极好,就没有她忘记的事情。 多小的事情,她都不会忘。 若是你忘了,等到她来问你,那你就等着被处置吧。 所以,第一个月,满朝文武都被太后使唤得团团转。 官员们也算是知道先帝临终前那段时间,奏折到底是谁在朱批了。 如此粗暴的风格,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会是太后的手笔,粗狂! 渐渐地,官员们便生出了些要和太后作对的心思,毕竟由奢入俭难,这样下去,他们可是半点自己的生活都没了,只能一心一意给朝廷办事了。 但是,很快这群大臣们便发现,想要制衡太后,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咱们这位太后,没什么弱点。先帝那样的人,都有弱点,但太后,她竟然找不到什么破绽! 先帝要捞钱,要享受,要朝廷安安稳稳,别的不管,所以依赖大臣。 但太后不捞钱,不享受,就要朝廷每个人都给她办事,和她一起夙兴夜寐。 再加上,太后手上有兵权,有银子。 顾亭雪掌管神策军和监察处。 卫知也掌管十二卫。 袁好女的水福兵也还在京城。 这三人对太后忠心耿耿,太后想做什么事情,都能极为强势地去办。 要不然,顾亭雪和袁好女,那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一个给你编罪名,一个就把你全家都砍了。 另外,江南总督是太后的亲兄长,又经历了袁好女那几个月的杀戮,江南如今平静的很,没了世家大族,倒是让朝廷顺利的收回了对江南的掌管。 只要江南稳定,那朝廷就不会缺银子。 所以,要用银子卡住太后,不让她办事也是不可能的。 至于要用宗室来压太后,更是不可能了,宗室都被先帝杀光了。大将军王是和太后一伙的,就剩个福王管理宗室,一让他说点什么,他立刻就装病了。 眼看,三个方向都管不了太后,于是,官员们就打算采取一个拖字诀。 太后想做的事情,若是下面的人不给办,那她有银子不也没办法么? 前段时间,因为新帝登基,太后打算开恩科,并且加设一个女官的选拔。 太后倒也没有想一蹴而就,只是现在京城小范围的选拔一次,这些女官,也不上朝,只是在昭临宫,为太后办事。 这件事,太后打算让礼部的官员来办。 太后给自己选女官,倒也不算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但礼部的尚书,偏偏就想要拿捏太后一番,说这件事,不合礼节,他办不了,然后来一个以退为进,说要告老还乡。 这开恩科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办不好,学子们就会闹起来,更别说,还有女官这种事情,一不小心就要被戳脊梁骨。 礼部尚书相信,整个礼部,都会与他同进退。 然而,等了一个月,礼部尚书发现,没人来请自己回去,他的位置也已经被新人顶上了,就连自己从前培养的乡党也一起被扫地出门,离开了礼部的关键位置。 此刻,他想后悔也已经晚了。 因为愿意给太后办事的人,可真的不少。 从前,官员们给先帝办事是不好办的。 因为先帝让你办事,是不负责的,所以下面办事的个人能力极为重要。 你又要打点好各方的关系,又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还要想办法搞来银子把事情给办了。 最后,干成了功劳是皇帝的,没干成,那罪过全是你的。官员们才会互相推脱,一件事情踢来踢去。 所以能在先帝手下做成事情的,那都不是一般人。 但太后的风格,跟先帝截然相反 太后做事风风火火、干脆果断,只要决定了,马上要就办,不允许推脱和拖延。 但只要你肯做事,要钱就给钱,要人就给人,要兵就给兵。 办事的过程里,要是出了问题,太后那是极护短的,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她都能给你摆平了。 事情办好了,功劳给你,升官发财是少不了的,还能落下好名声。 于是乎,太后就这么连削带打的,把前朝那些不服她的官员给清理了一遍。 剩下的,别管心里怎么想,表面上,也都是对太后恭恭敬敬的,轻易不敢说自己不干了。 只是,咱们太后还是太能干了。 恩科的事情刚定下,还在筹备之中,太后又要办第二件大事。 第437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2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太后临朝后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要操心大齐百姓的碗饭。 太后的想法相当的朴素,她不在乎什么千古流芳,也不在乎她这一朝能出什么能臣,出什么了不得功绩。 她就要她的百姓都吃饱饭。 子民子民,当妈的就没有让孩子饿肚子的道理。 所以,香君要搞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什么大齐的百姓如今会吃不饱饭,为什么每年那么多人要鬻儿卖女? 户部的官员愁的要命。 他们自然是知道百姓为什么吃不饱饭的,但是有的话能说么? 但太后娘娘就是这个性子,问了你就要答,答不出来,你就要滚。 不想滚,那顾大人自有百般手段,让你滚。 户部的官员只能硬着头皮给太后娘娘解释。 大齐实行的是推行屯田制,实际上是鼓励垦荒种地的,大齐刚刚建朝的时候,北方农户人均可得三十到五十亩地,南方因为人稠地狭,所以人均约为十到二十亩。 香君是了解民间吃饭的事儿的,疑惑道:“那也不少了,照说,人均四到五亩地,便可以维持温饱,不会挨饿了才是,这远远超过了啊。” 户部官员只能低头回答:“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香君深吸一口气,“说话便一次说完,别给哀家在这里扭扭捏捏的,实在讨厌,你就说,地都去哪里了!” 户部官员自然是解释不明白,又是给香君扯历史,又是扯天灾,总之就是,这种情况,实在是无法避免,历朝历代都是这个样子的。 香君出师不利,心里实在是烦这群滚刀肉。 但是这回香君想要再找给自己办这件事的官员,却不像之前恩科的事情那么容易,这一回,无论她怎么利诱,大家却都不愿意替香君办这件事。 顾亭雪见娘娘气得嘴巴里面都生疮了,饭都吃不下,实在是心疼,便提议说:“不如,我去给娘娘找些下面真正办事的人,娘娘问问他们,兴许有些启发。” “真正办事的是什么人?” “比如说,税课司的吏员。” 税课司正式官员也不过是从九品的芝麻官,小吏则是不入流。 但这些人虽然没有品级,却在是地方实际管理税收工作的人,包括登记税户、核对账目、催缴税款等等。 这些人,怕是最明白朝廷真实的情况。 不过半个月,太极殿的西暖阁里就出现了顾亭雪找来的一位税吏。 香君看到这人,难得的露出了些惊讶的神情。 倒不是因为这人瘦骨嶙峋,而是因为哪有人见太后,穿得这么寒酸的? 不仅衣服上有补丁,就连脚上穿的也是一双草鞋。 但饶是如此落魄,看到尊贵的太后,这人却也极为淡定平静,没有丝毫的慌张,倒是让香君有些欣赏他了。 这人叫做李大仓,是顾亭雪从好不容易才找出来的“人才”。 李大仓父亲是个秀才,他却对读书没兴趣,也没有参加科举,但因为精通算学,所以做了税课司的一个小吏。 顾亭雪说,此人是个有大才的。 “你怎得穿得如此寒酸?难道是对哀家心有不敬?”香君故意问。 这李大仓倒是直接,直白地回禀:“回太后娘娘的话,草民对太后娘娘没有不敬之心。只是,咱们这些小吏的俸禄是极低的,月俸只有一、两石米,有时候,还发不下来。大多数底下的税吏,只能靠自私从税收中抽常例钱才能维持生计。我因为不抽常例钱,吃饱肚子已经很难了,自然是没办法再买华丽的衣衫。” 香君冷笑,“你是入京见哀家的,难道就没人给你弄几套干净的衣服么?少在这里糊弄哀家。” “因为只有这样,太后娘娘才能知道,底下的小吏和百姓们,过的到底是什么日子。” 香君的神色终于软了下来。 “赐座吧。” 香君让人给李大仓赐座,又赐了茶,让他坐着慢慢说,今日,她有许多事情要问他。 李大仓在西暖阁里待了一上午,把香君想知道的事情,都详详细细地说了。 之所以百姓手上的田越来越少,是因为官绅和宗室通过“投献”“占田”来兼并土地,这才让自耕的百姓不断减少。 到延庆十五年,李大仓负责的区域里,百姓人均耕地已经不足三亩,想来天下其他地方也是差不多的。 李大仓来自江南,江南富庶,但百姓的日子却极为悲惨,自耕地的百姓只有两成,佃农占比高达八成。 大多数百姓都没有自己的土地,仅能租种地主的田亩或者官田。 地主多半都是乡绅或者退休官员,他们都可以免除赋税,这些地的税银是收不上来的。比如说,一个朝廷一品大员,一人就能免除一万亩的税收。 当然,说是免除一万亩,但是超过一万亩的,也不一定会交税。 因为他们这些人有的是法子逃税,比如说“飞洒”,就是将自己家的田,化整为零,分散到普通农户的田地里,这样自家就能少交税了。 听到此处,香君就知道,为什么那些官员们都在那里支支吾吾、避而不谈了。 他们就是最大的得利者。 “那佃户们呢?”香君又问。 “至于佃户们,若种地主的田,每年一般交一半的收成作为地租。”李大仓继续说道:“其实,若只是交一半,也就罢了,百姓也还能活得不错,但官绅地主还会通过放青苗钱的法子控制佃农。” 比如说,遇到个灾年,借粮时是“春借一石,秋还两石”。 若是连着几年遭灾,那欠下的粮食就还不清了,所以许多佃农都是世代负债的。 至于官田,官田的税租是民田的数倍,佃农需缴纳七成以上的收成,再加上中间贪墨的,他们实际所得更加的微薄。 但官田也算得上朝廷收入的一大来源。 可因为历年来,皇帝给各个藩王、功臣们赏的田越来
相关推荐:
游戏王之冉冉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玩笑(H)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成瘾[先婚后爱]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满堂春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