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从体型、气色、舌质、舌苔、脉象,走路不够灵活,以及他表述的不适症状等各方面看,都不难诊断出属于胸痹胸痛,辨证则为气滞血瘀、胸阳不振。选用十味锉散取其祛湿散寒通痹之功,以治在臂之痹,臂麻肩沉;取血府逐瘀汤之活血祛瘀,而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而致之胸痛、头痛,痛有定处,甚至痛如针刺等症。二方合用,以治气滞血瘀、胸阳不振之胸痹胸痛等症,常常获得较好疗效。但这只限于体质壮实,身无其他慢性疾病的胸痹胸痛症。假若脾肺气虚,或肝肾不足,或气滞夹热者,均不宜使用此方。若能因人辨证,审慎兼夹病症,酌情加减药味、用量,亦可运用于相近证型的胸痹胸痛症。个人经验,仅作参考。 本例能够顺利治愈,得益于本人的认真配合。他给我的印象是 “听话”。如果疗效不佳,患者就会失去信心。有些患者当面应承 “谨遵医嘱”,而转身又忽略了忌口、服药,这就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44.肝气上逆,胸背憋痛 龚某,女,53 岁。2012 年10 月7 日首诊。自诉:“胸前痛,逢怄气必发,发作时恨不得锤敲棒打,从前胸顶到后背,憋胀疼痛难忍,捶打一阵子,即感轻松。有时吃点顺气药也管用,但就是不能怄气。西医检查心、肺、胃都正常。中医有的说是‘气厥’‘肝气犯胃’等,治疗也都有效,但还是遇到生气就发。这次又痛了半个月,以前的药吃了效果都不明显,有人介绍我来请您看看。我要不是这个毛病,干起活来,一般年轻人都拼不过。后来想想,可能就是这好胜赌气的性子,造成逢气必胸背胀痛的原因。” 刻诊:视其形体尚健,言谈举止有序而顺畅,面色也与常人无异;舌质略显滞暗,舌两边隐约有暗紫点状瘀斑,舌苔略显灰腻;切其脉,缓匀之中,两关兼弦之象。 看来中西医检查诊断的都没错,就是肝气上逆,胸背憋胀,病似气厥。遂用疏肝理气降逆法,方用乌药顺气汤合丹参饮加减。处方:乌药18g,佛手、川芎、白芷、枳壳各15g,丹参30g,檀香6g,降香9g,川楝子、延胡索各12g,砂仁(后下)9g,吴茱萸6g,厚朴12g,甘草6g,生姜3 片,3 剂。1 剂药水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尽量保持心情平和,劳逸适度。 乌药顺气汤宽中顺气苏厥,用治中气厥逆,脘闷憋气等症;丹参饮活血理气止痛,用治胸痛、胃痛、痛经等一切痛症;去桔梗、麻黄等味,加厚朴、吴茱萸,以宽中下气、疏壅降逆。常用于肝气上逆,胸脘憋闷,胸背胀痛等症,其效甚速。治标之方,体实正气不虚、无其他疾病兼夹者宜之,反之慎用。 10 月12 日二诊。自诉:“服药1 剂后,胸背胀痛即消,效果很好。按以往情况,只要不怄气,也就没事了。” 视其舌质、舌苔未见明显变化,脉来弦象已不明显。鉴于她的病情较为单纯,自己也知道诱发原因,因而可以不再续服汤药。嘱其将上方去生姜,再取3 剂,共研细末收贮防潮。如感旧疾欲发时,将末药用温开水送服6 ~9g,症状消除即停药。如感觉胃寒欲呕,或口吐清水,可用生姜一大块(约30g),水煎送服。患者闻言道:“我正有此意。因为我们附近就有不少人是您给开的末药,都说效果很好,省力又省钱。” 按语:治过不少近似胸痹、气厥、胃脘痛等常见病症,因于气滞、气逆、气聚而致胸痛、背胀、脘痛、痛经等症,用本方因人对证稍作加减,服之皆有显著的理气止痛效果。如本例患者,和以上两例病情都较单纯,体质也不虚弱,故治之均较易愈。加之自我调养得法,复发率也都很低。而本例患者的气逆胸胀胸痛,病情更为单纯,虽然年过半百,但身体尤健,故用乌药顺气汤合丹参饮稍作加减,以理气降逆之味,3 剂药胸背胀痛消除,复用末药胀痛时服,症状消除停药。顺访3 年,旧疾未再明显复发。这也是她明白自己的病因,后来很少赌气,自我调养的结果。但若是因为某些大病引起的胸背胀痛,治疗起来就没那么简单,效果也没那么显著了。如下例的 “冠心病”,外科案例的 “肺癌” 等,其止痛作用就没那么灵验了。 45.心血瘀阻,胸痹刺痛 刘某,男,59 岁。2011 年9 月2 日首诊。自诉:“我的胸前憋闷刺痛,有时背部同时胀痛,已有七八年,在三级医院做心脏彩超、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并要求放支架,还要终生吃药,加强自我调养,不能操心劳累等,您看我这个家庭条件,能这样做吗?况且要我闲着,还要花钱养着,那不是要急死我吗?我本是干活的人,一下子让我享受起来,没那个福气啊!” 刻诊:视其年近六旬,身板还算硬朗,言谈举止都还正常。面色略显暗红,舌质乏泽,舌尖处及两侧有隐隐瘀斑,舌苔偏于淡黄而腻;切其脉,弦迟、偶代之象。 辨证应属心血瘀阻型胸痹。问他平时饮食习惯如何?患者回言道:“辛劳之人,常饮点小酒解乏,偶尔也能喝醉,饮食没啥要求,就是农活重而多的时候有些着急上火。说来也怪,干活倒没觉着咋的,闲着的时候,或者天气突然变化,尤其是闷热及过分寒冷的季节,胸闷憋气,甚至背胀,胸前刺痛就明显起来。而干点活,出点汗,反而轻松许多。” 综合所见,辨证应属无误,治法当以活血祛瘀、通痹止痛为主,方药仿通窍活血汤拟定。赤芍、川芎各15g,丹参60g,桃仁、红花、三七粉(分3 次用少量温黄酒调服)各9g,当归15g,生黄芪30g,石菖蒲、薤白、枳壳各12g,桂心、甘草各6g,3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服1 剂。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尽量保持心情平和,饮食温和,劳逸适度,谨防感冒。服药如有效果,尽剂再诊。 前4 味为通窍活血汤原方活血祛瘀之品,麝香难以寻到,且煎服法较为复杂,无奈省去。但通窍止痛之功却会大打折扣,因为麝香通窍止痛等功效无药可比。故而加入丹参、三七、石菖蒲、薤白、枳壳、桂心等味,以活血散瘀、宣通心阳、通窍止痛;加黄芪、当归、甘草,以益气和血、调和诸药。此为个人常用于心血瘀阻、胸痹刺痛之经验方。用治冠心病心血瘀阻型胸闷憋气刺痛等症,亦有较好效果。 9 月11 日二诊。自诉:“没有麝香,效果也挺好,这几天胸前已经感到轻松,呼吸也顺畅多了。” 复诊其舌脉,与首诊时相比,几无变化。嘱其原方续服3 剂再诊,服用法及注意同首诊。 10 月15 日三诊。自诉:“这1 个月以来未再明显复发,我怕天气冷了又会出现胸闷憋气,甚至背胀刺痛等症,故早点来诊治。” 视其面色、精神尚可,舌质瘀斑已不明显;脉来仍显细迟,偶代已明显减少。方药不变,嘱其续服5 剂,煎服法及注意事项仍同首诊。另取3 剂,共锉碎为粗末,用细纱布分包10 个小包,棉线扎紧口,放入做大曲黄酒的坛内,约20 斤糯米量,加水约100 斤以上(按自己平时做黄酒20 斤糯米的比例放入大曲和水),密封坛口,待发酵后百日,即可每取少量加温饮。若能找到真麝香,或者真麝香包子亦可,放入已酿造好的大曲黄酒坛内,其通窍宣痹止痛之功即可明显提高。孕妇及体弱者禁服。亦不可将此酒当寻常黄酒过量饮。会饮酒者,每次饮3 两至半斤,1 日1 ~2 次。不会饮酒者,每次饮半两,以胸前后背感到舒畅、胀痛或刺痛明显减轻为度。 患者听后言道:“您的治法我很喜欢,既治病又省力,还可以过酒瘾。我们家每年都做黄酒,至少两次,我基本不喝别的酒,这样多好啊!” 5 年过去了,刘某多次来我这里说:“这几年听您的嘱咐,不再过度劳累,病情也基本稳定,身体还是老样子,干轻活没问题。复查一次几千块,我也没再去。” 按语:本例患者首诊时面色暗红,舌尖及两侧有瘀斑,脉来细迟、偶代之象,自感胸闷憋气,甚至背胀、胸前刺痛等症,西医已确诊为 “冠心病”,并要求他放支架被拒。我内心也有顾虑,一旦服药乏效,病情加重是有一定危险的。但又不能拒绝患者的诚邀,凭以往治疗此类病症的经验,药用活血通痹之品,对证治之,其效也算较佳。本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也算较为满意,那是因为李某虽然年近六旬,但体质不虚,且谨遵医嘱。5 年已经过去,身体依旧基本正常。 类似李某这样的胸痹患者很多,不愿放支架的多半都是有点 “任性” 的人。医者又不能过分勉强,而用所谓 “保守” 的方法治疗,加以自我调养得当,大多数也都病情基本稳定,工作、生活未受到大的影响。 各种证型的胸痹病症较多,能够引起胸背胀痛的病种也不少。以上3 例,仅是较为常见,且病情不算复杂的患者,因而疗效都还算满意。作为传统中医,既要不忘 “传统”,还要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无外乎尽量减少点疏漏和失误,多给病人点安全、有效。一生不因己之大意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即是 “阿弥陀佛” 了!所以 “谨慎” 二字,一直监督我要 “胆小慎微”,万万不可稍存懈怠! 46.肝气郁滞,右胁胀闷 曹某,男,40 岁。2012 年7 月5 日首诊。自诉:“我已确诊的病有胆囊炎、重度脂肪肝、胆囊息肉三种,肝功、‘两对半’、乙肝病毒都正常,血脂偏高。除右胁经常胀闷胀痛,偶尔刺痛,容易生气,身体倦怠,小便常黄短,大便经常秘结外,余无明显不适,故而别的没检查过。都说像我这样的毛病吃中药效果较好,也听人说您经常治这样的毛病,但就是要求忌口严苛了点。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严就严点吧!” 刻诊:视其形体也不算胖,“将军肚” 并不明显,气色精神一般,言谈举止正常,乍一看就像无病之人。问他平时生活习惯如何?曹某言道:“没啥讲究,见好吃的就吃,饮酒致醉常事,彻夜不眠算是家常便饭,一日睡到昏黑常有,算是个生活无规律吧!” 看他的舌质滞暗,舌苔微黄厚腻;切其脉,沉滑兼弦微迟之象。 病属胁痛,证为肝气郁滞,治宜疏肝理气、利湿散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栀子各15g,生薏苡仁60g,当归尾、赤芍各18g,丹参60g,柴胡15g,青皮12g,酒大黄(后下)9g,山楂30g,醋制鳖甲15g,5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食远(饭后1 小时半许)各温服1 次,1 日1 剂。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加陈醋半斤,适温泡足。要求:饮食尽量清淡,勿熬夜饮酒,早睡早起,适当增加运动量,以配合早日治愈胁痛症。看患者对于这4 条要求有些为难,我又言道:“如果还是你以前的老生活习惯,吃药几乎无效。能做到以上4 条,不吃药也能把重度脂肪肝降下来,只不过是需要时间长点而已。此患对身体的影响,想必你也已经感受到了。若出现肝硬化,那就更不容易治疗了。切勿只顾眼前,以后还有几十年呐!” 看患者还是有些犹豫,我亦无奈。 龙胆泻肝汤的主要作用为清热泻火利湿,用治肝胆实火,胁痛口苦等症;加生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加丹参、赤芍以活血;加青皮以伐肝气;加酒大黄以通便秘;加山楂、醋制鳖甲以消脂散结。诸药合用,以疏肝利胆、泻火通便、消脂散结,用于本例患者由脂肪肝、胆囊炎、血脂偏高引起的胁痛胀满等症,亦是临证常用之方。包括早期肝硬化,用之亦有一定疗效。 7 月12 日二诊。自诉:“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您说的话是为我好,现在的毛病虽说还好治,但不治总是个隐患。家人也督促我要认真吃药,所以决心舍掉点口福,配合治疗。5 剂药服后,右胁肝区胀痛已经轻松多了,小便也不黄了,大便解时稍感爽快,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复诊其舌脉,舌质已显稍泽,黄腻舌苔略化,脉来略显缓滑,弦迟之象已不明显。嘱其上方续服15 剂,服用法及注意仍同首诊。尽剂后做肝胆彩超复查,再定下一步治疗方药。 7 月31 日三诊。自诉:“右胁胀痛早已感觉不到,前天肝胆彩超复查后医生问我吃的什么药?重度脂肪肝已消至轻度,血脂偏高已除,胆囊壁毛糙已不明显,说是疗效可谓甚速。我听您的,还吃药不?这段时间我可没吃肉喝酒,再也不敢熬夜睡懒觉,天天跑步锻炼呢!” 观其舌质已见亮泽,舌苔薄黄津润;复切其脉,已见缓滑之象。嘱其汤药续服5 剂,服用法同前。另取5 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待汤药尽剂,续服丸药,每服9g,日服2 次,用温开水送服,以巩固疗效。 3 年后的秋初,曹某来言道:“这几年听您的话,各方面都很注意,体检原来的三种病没有复发,自我感觉胁痛也未明显出现。最近可能是因为天热冷浴过频,身体感到倦怠乏力,右胁及胃脘有点胀闷,所以赶来再看看。” 视其面色如蒙垢尘,舌质淡腻,舌苔白厚微润;切其脉,滑濡之象,此为伤于阴暑所致。暑湿困脾,胃失和降,因而脘胁胀闷、倦怠疲乏。遂以芳香化湿法,方用六和汤加减,以治当前暑湿困脾之患。处方:党参18g,漂白术、赤茯苓各15g,藿香、佩兰、厚朴、陈皮、白豆蔻(后下)各12g,生薏苡仁24g,木瓜、滑石各15g,甘草6g,3 剂。煎服法同3 年前首诊。暂勿饮冷食寒、贪阴纳凉过度,3 剂药服下,其患即除。3 天后曹某电话告知:“哎呀,我还怕胁痛要复发呢!让您说对了,3 剂药尚未尽剂,右胁胃脘胀闷已除,身体也恢复正常啦。” 按语:本例因脂肪肝、胆囊炎、血脂偏高引起的右胁胀痛症,为临证最为常见疾患之一,凡是患者能够配合治疗的,多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若能改变生活习惯,注重自我调养,复发率也不高。如为胆结石引起的右胁胀痛,结石不除,则不时作痛;结石除掉,其痛方愈。但若是肝胆癌症引起的疼痛,治疗起来就很是棘手。有时看到患者疼痛难受的情景,有心无力,甚是无奈!故而同是右胁痛,不同病因引起,治疗效果也就差别很大。 曹某的右胁胀痛症,乃属于饮食膏粱厚味,起居无常,少于运动,日久肝气郁滞、肝血失活所致。故而出现重度脂肪肝、胆囊炎、血脂偏高病症,引起右胁胀闷、时而胀痛、便秘尿黄等症。其舌苔黄腻,脉象弦滑,即为肝胆湿热壅滞、肝气失于条达所致。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利肝胆湿热、舒郁活血、消脂化积为大法,服药20 剂,其患消除,复用丸药以巩固疗效,加以自我调养得法,旧疾未再反复。然而并非所有类似患者都能如此,如不认真治疗,又舍不下“口福”,还懒于运动的,即使暂时治愈,也会随时复发,欲其治愈,难度必会加大。如病情缠绵日久,反复无度,出现酒精肝、肝硬化者,偶亦有之。所以小病早治,轻病即引起注意,早点去掉 “隐患”,方为上策。莫等花大钱还治不好的时候才引起重视,“渴而穿井,不亦晚乎!” 47.左侧胁痛,内有顽疾 方某,女,59 岁。2011 年4 月9 日首诊。只见数人护送一位老妇人而来,其中一人告知我说:“我母亲在三级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胰腺炎’已经3 年。住院治疗数次,小诊所、当地中医也都治过,还是经常呼叫左侧中腹部胀痛,影响饮食、睡眠,精神似乎不如以往。我们从远道而来,请您瞧瞧。” 刻诊:视其气色精神欠佳,情绪有些不宁,舌质暗红乏泽,舌苔偏厚微黄;切其脉,沉滑兼弦之象。问她饮食消化及二便如何?是否口干口苦?患者言道:“好多东西医生都不让吃,我也不想吃、不敢吃,因为吃点不易消化或寒凉、辛辣、油腻的东西,一是胃不舒服,二是左侧胁腹部胀痛,弄不好又要去住院,一住院就是半月、1 个月。小便时黄,大便解时不畅,甚至左胁至小腹憋胀难受,口干口苦偶有,但不严重,即使口干,也不敢饮水太多,多饮则要呕吐。” 综合所见,患者的左胁痛,病属西医诊断的 “慢性胰腺炎”,中医称为左胁痛,辨证应属肝脾失和,湿滞中焦(只代表我个人当时看法)。治宜疏肝解郁、利湿通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茵陈蒿汤、血府逐瘀汤三方加减。处方:党参18g,白术、茯苓各15g,陈皮、木香各9g,茵陈24g,栀子、酒大黄(后下)各6g,当归15g,赤芍12g,桃仁、红花各9g,柴胡、香附各12g,甘草6g,6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服1剂。病久体弱,服药不可过急。总宜服下无不适反应,病情有好转为目的。四煎药渣宽水再煎,适温泡足。饮食即如本人所述,切不可勉强食之,尤其是不易消化及发病之物,如荤腥油腻、生冷、辛辣,忍饥、饱食等,均须注意。心情尽量平和,保暖防寒,以求服药有效。 四君子汤(参、术、苓、草)补脾益气;陈皮、木香行滞理气;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通便;当归和血,赤芍、桃仁、红花活血散瘀;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诸药合用,以达到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清热通便、活血止痛之功。根据以往治疗同类疾患的经验,是为扶正祛邪之法,寄希稳妥有效。 4 月20 日二诊。自诉:“药服下平稳有效,大便解时已较为顺畅,左胁胀痛减轻,这几天未再出现呕吐,精神也略有好转。今天多开几剂,以免我往返劳顿。” 复诊其舌脉,与首诊时相比未见明显变化,只是精神略振。嘱其原方续服10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仍同首诊。 2012 年5 月10 日三诊。问她缘何过了1 年时间才来复诊?患者言道:“自从吃了您的药后,只要饮食注意,不生气,不劳累,不感冒,胁痛就不明显反弹,身体感觉已经基本正常。前段时间因为不慎感冒发热了一次,在当地治愈后,左胁处总有点不舒服,虽然没有胀痛,但还是有点担心,故而再来看看。” 视其精神、气色比首诊、二诊时好,舌质淡红而润,舌苔薄黄津润;复切其脉,缓而细匀之象。病情基本稳定,方药也不做较大更动,再服10 剂,服用法及注意仍同首诊。如感不适,及时来诊。 按语:3 年过去了,方某就这样或1 年,或半年,如有不适,即来诊治。让她去复查,她却说:“我感觉可以就行,复查它干嘛!” 从临证而言,左胁痛未再明显反弹,身体、精神等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但 “慢性胰腺炎” 是否治愈?她不去复查,医者又不能勉强,也就无根据下结论是否治愈。仅就3 年未再住院治疗,以及临床症状的减轻或控制,判断为中药治疗有效。 曾治过多例所谓 “慢性胰腺炎” 引起的左胁胀痛病人,其年龄、体质、病情、证型大致相近者,即用本例患者的方药,以益气和中、清热利湿、舒郁行气、活血止痛为主要治法,服药基本都有效果。经过对多例患者的观察,病程最长的5 年,最短的1 年,治疗中病情出现反弹的过半,完全不再反复的为少数,但多数身体并无大碍,生活及一般轻活都无明显异常。还是老生常谈,凡是能够饮食注意、心情保持平和的,则疗效较好,复发率也低。反之,病情极易复发,甚至反复住院,身体越来越差的,亦不为少见。 48.气滞血瘀,两胁胀痛 黄某,女,53 岁。2012 年9 月3 日首诊。自诉:“绝经前每次行经都有胸胁胀痛感觉,喝点顺气活血的药就会减轻。绝经后这两年,只要心情不好,随时都会出现两胁胀痛,严重时还像针扎一样刺痛。做肝胆B 超、抽血化验等检查,未发现异常。中药治疗有效,但总是复发。有时候弄得我心烦意乱,睡眠不安,偶尔口苦,大便常秘,小便时黄,饮食乏味,全身倦怠,心里老静不下来。有人说我是‘更年期综合征’,可是我这胁痛已有几十年了,只不过是绝经后不分时间出现罢了。疼得狠了自然就会心情不好,甚至容易生气。” 刻诊:视其身体尚健,听其说话声音洪亮,面色暗红,两颧隐约淡青,舌质乏泽,两侧隐隐瘀斑,舌苔淡黄而厚,略显津液不足;切其脉,滑实而兼小弦。 该患者的胁痛,辨证应为肝气郁滞、肝血失活所致。治法当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主,方用清肝散加减。处方:当归、白芍、川芎、牡丹皮、栀子各15g,郁金、柴胡、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各12g,丹参30g,红花、五灵脂、酒大黄(后下)各9g,甘草6g,3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每次汤药中加入红糖半两、黄酒一二两,以助活血止痛之功。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加陈醋适量,适温泡足。要求饮食清淡,勿进生冷油腻寒凉及辛辣燥热之物。尽量保持心情平和,劳逸适度,谨防感冒。 此方归、芍、川芎活血;牡丹皮、栀子泻火;郁金、香附、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丹参、红花、五灵脂散瘀止痛;酒大黄泻下通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肝气郁结、肝血失活引起的胁胀胁痛症,寄希对证有效。 9 月9 日二诊。自诉:“3 剂药服至一半,大便已经顺畅,胁胀胁痛也随之减轻,口苦心烦等症稍有好转。” 视其面色暗红及两颧隐青略退,脉舌与首诊时相比尚无明显变化。嘱其上方续服5 剂再诊。 9 月20 日三诊。自诉:“两胁疼痛已除,二便也已正常,就是睡眠还不是很好,这也是我的老毛病。” 复视其舌脉,面色暗红及两颧隐青已退,略显微润,舌质微泽,隐隐瘀斑已不明显,舌苔薄黄津润;脉来小缓之象。此为气顺血和之征,但不算痊愈之兆。上方去郁金、川楝子、五灵脂,酒大黄减量至6g,加入酸枣仁15g,龙齿、珍珠母各30g,以减少疏肝活血止痛之味,而增强镇静安神之功。续服5 剂,服用法及注意仍同首诊。 9 月30 日四诊。自诉:“胁痛未再反复,睡眠已有好转,精神等方面也都基本正常。我不想吃药了,您给我说个小单方经常泡水喝行吗?” 再诊其舌脉,已无明显病象。患者不愿再服药,可以小单方继续泡水饮,以巩固疗效。小单方:香附、川芎各6g,丹参15g,此为1 日量,开水冲泡或1 次宽水煎半小时,放入小暖瓶中,分数次微温当茶饮。功能和血行气止痛。若睡眠不佳时,可用下方。合欢花15g,灵芝、柏子仁各6g,服用法同上方。功能养心安神。再加龙眼肉3 ~6g,还可养颜。 按语:临证常见的胁痛病症,无论男女,多数都是肝气郁结、肝血失活所致。至于兼夹寒热虚实的,则应因其所兼,辨其虚实,而后选方用药,治之多能速见效果。患者若能注意自我调养,谨遵医嘱,则此患不难治愈。但若是因为内脏有大病如肝癌、胰腺癌、肝硬化晚期等疾病引起的胁痛,那就很不容易治愈了,甚至疼痛一直伴随。 本例患者就是气滞血瘀所致的两胁胀痛,故见面色暗红,两颧隐青,舌有瘀斑,脉滑小弦,自感口苦、便秘、胁痛、心烦等症,所以用清肝散加减,以解其郁滞而活血止痛,加以通便的酒大黄,因而见效亦速。其后便通痛止,又显露出睡眠不实,故减去舒郁止痛之味,加入养心安神之品,服后睡眠改善,胁痛也未再反弹,续用小方当茶饮,调之而安。 49.肝气上逆,胁胀头痛 刘某,男,47 岁。2013 年9 月12 日首诊。自诉:“我的血压时高时低,高时可达210/115,低时140/90,即使是血压最高时也很少头晕,平时更无头痛头晕感觉。就是遇到事情多、时间紧、急躁、做事又不顺时,那就不得了,瞬间即感到头痛头晕、胸胁胀满,甚则气壅目恍,刹那间半边身子都感到麻木强痛,似乎不由我自主的样子!我很怕中风,但做磁共振检查,脑血管未见异常。就是血脂偏高,血糖正常。作为个体业者,生活没规律,应酬又很多,我想这都是吃出来的毛病。这几天又遇到不少事儿,头顶疼痛灼热,两胁胀满,口苦心烦,尿色微黄,大便解时不畅,左手手指屈伸不能自如。朋友们都说早点找老中医看看,以防突然中风偏瘫就麻烦啦。” 刻诊:视其形体偏胖,行走不够灵活,面色暗滞,舌质暗红,舌苔黄厚;切其脉,盛实有力,滑而兼弦。 辨证:肝气上逆,阳亢血热。治法:平肝降逆,凉血泻热。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处方:川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白芍、生地黄各24g,黄芩15g,丹参60g,红花15g,地龙12g,羚羊角粉6g(分3 次吞服),枳实、厚朴各15g,甘草6g,3 剂。冷水浸泡1 小时,煎开后小火再煎半小时,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1 剂。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加陈醋半斤,适温泡足。首要是心情平和,精神减压;其次是饮食一定要清淡,切勿熬夜饮酒,要劳逸适度,但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体重不可再增加。希望遵嘱,配合治疗。 镇肝熄风汤平肝息风,用治肝阳上亢,脑中热痛、目胀耳鸣、头重脚软、眩晕昏仆等症;加黄芩、丹参、地龙、红花、羚羊角,以助清热息风、凉血活血之功;加枳实、厚朴,以降上逆之气,而缓胁胀胁痛。待其盛实上逆之气势衰,视其脉证变化,而后应变增减药味。 9 月17 日二诊。自诉:“3 剂药服后,从上到下都有如释重负之感,身子轻松了许多,胁胀胁痛也有明显减轻。就像您说的,不能光顾着挣钱,而忽略身体健康。” 视其面色略显润泽,舌质暗红稍退,舌苔仍显黄厚;复切其脉,盛实之势略衰,弦滑依旧。问他二便及口苦心烦现在如何?刘某回言:“也都略有减轻,但大便解时仍不顺畅。” 遂将上方加大黄(后下)12g,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仍同首诊。 9 月21 日三诊。自诉:“多年来我是第一次感到这么舒服,头顶灼热疼痛、眩晕、胸胁胀满气急、口苦心烦等症已除,大小便也已基本正常,按现在的身体情况,不吃药就行了。” 视其精神气色续有好转,舌质色转红润,舌苔薄黄津润;再切其脉,盛实有力之势已缓,弦滑之象仍在。提示他若嫌服汤药费时,可将二诊方略作加减,配制成丸药服用,以继续治疗。因为眼前感到的舒服,只是标症气实壅滞、肝阳上亢之势暂衰,而弦滑脉象仍在,肝经湿热未除,若遇到事多焦急或熬夜饮酒等诱因,随时又会胁胀头痛复作。患者闻言,沉思片刻言道:“您说的很对,行,行,行,就听您的。” 遂将二诊方的地龙加3g,再加醋制香附、郁金、桃仁各15g,以助行气解
相关推荐:
屌丝的四次艳遇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天下男修皆炉鼎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