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问情[NPH修仙] > 第15章

第15章

药,几乎无作用,劳作已感力不从心。” 刻诊:视其面色萎黄,形体偏瘦,精神有些疲倦,舌质偏淡,舌苔中部厚腻;切其脉,缓滑兼弦,右手关部略显弦涩。诊视数分钟之间,见其欲嗝不出数次,扬首捶胸,心情不悦。此为胃脘痛病久,脾虚气滞,胃气上逆所致。辨证:脾虚湿滞,胃失和降。治宜健脾和胃,制酸止痛。方用家传胃痛散加减。党参24g,焦白术、茯苓各15g,炒薏苡仁18g,陈皮9g,檀香6g(研细末,分3 次用汤药调服),砂仁(后下)、酒炒五灵脂、醋炒延胡索各9g,煅牡蛎30g,煅海螵蛸15g,炙甘草6g,粳米15g,5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 处,早、晚饭后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缓服有利于运化吸收。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饮食需要温和,切勿饥饱无度,暴饮暴食,寒凉油腻、辛辣焦硬等不易消化、刺激肠胃之物,皆宜禁忌。劳逸适度,防寒保暖。 此方治疗胃脘痛属于脾虚气滞,泛酸刺痛、时或呕嗝、胸脘憋闷等症,常获和胃理气、制酸止痛之功,且见效甚速。用治无数同类患者,疗效稳妥。方中药物,首以健脾和胃之味,即四君子汤加炒薏苡仁、陈皮、檀香、砂仁;次以五灵脂、延胡索活血止痛;复以煅牡蛎、海螵蛸以制胃酸,而疗溃疡出血;加粳米以养胃护胃,而助谷气。诸药相合,用以治疗像鲍某这类胃脘痛,屡获显效。 9 月30 日二诊。自诉:“遵您所嘱,吃药、饮食等各方面均予注意,疗效甚好,这几天胃部感觉舒服多了。再吃几剂汤药,并配制1 料末药,我看就可以了。吃末药不耽误事儿,家里还有许多农活,不干不行啊。” 视其精神状态比首诊时有好转,面色略见微润,舌质无明显变化,白厚苔已化为薄白;复切其脉,略显缓和,弦象已不明显。问他食欲、食量、消化是否有改善?患者答道:“食欲改善,想吃,知味,但不敢多吃,生怕消化不动,又要胀气打嗝。只要胀气、胃痛消除,我精神精力很快恢复。” 用药既已对证,也就不必更动,原方汤药续服5 剂,服用法同首诊。另取5 剂,去粳米,共为细末,每服6g,日服2 次,用稀粥或温开水送服。效果若不明显时,可适当加量至每服9g,或日服3 次。饮食等各方面注意,切不可忽略。若有反复,及时告知。 后通过鲍某介绍来的近似胃脘痛患者得知,鲍某自服汤药10 剂、末药1 料后,加以自我调养呵护,旧疾3 年未再明显反复。他介绍的相近证型胃脘痛患者,大多也都是用此方为主,略作加减,治疗效果也都基本满意。 按语:该患者自幼务农,忍饥劳作,饿甚饱食,冷热不避,也就成了 “家常便饭”,久而久之,自然 “肠胃乃伤”。病久正虚,仍然坚持劳作,故见其形体偏瘦,精神略显疲惫。用药以健脾和胃、制酸止痛之剂,应属对证。如其本人所说:“只要胀气、胃痛消除,我精神精力很快恢复。” 这也是因人对证施治,用药正中肯綮,所以治之效果满意。更可贵的是,患者明白自己的毛病是因何而起,医者点到,随即注意。故旧疾治愈后疗效巩固,3 年未出现明显反弹。要说功劳,应归功于患者本人。 7.胆胃不和,痰热嘈杂 梁某,女,47 岁。2012 年11 月3 日首诊。自诉:“胃中时常嘈杂,即使是刚吃完饭,依然感到不适。夜间难以入睡,有时呕吐苦水、酸水,胃部感到很难受,还不时出现头闷、眩晕、两胁痞满,甚至神情郁闷。做过多项检查,只确诊了‘反流性胃炎’,其余未见异常。如此已有3 年之久,吃药打针,治疗无明显效果。若遇饮食肥腻、辛辣、寒凉及饮酒与心情不好时,嘈杂欲呕、脘胁痞闷、眩晕失眠等症随之加重,是不是更年期反应?” 刻诊:视其形体偏胖,精神略显微烦,面色如蒙垢尘,两颧骨处隐隐淡暗微青;舌质乏泽,边有齿痕明显,舌苔暗黄微腻;切其脉,弦滑微数,右关尤为明显。辨证:痰热上扰,胆胃不和。治法:清热祛痰,和胃降逆。方用温胆汤为主加味。清半夏9g,竹茹18g,枳实12g,茯苓18g,陈皮12g,甘草6g,黄芩、漂白术、酸枣仁各15g,木香、砂仁(后下)各9g,厚朴12g,生牡蛎30g,生姜3 片,大枣3 枚,3 剂。头煎冷水浸泡半小时,三煎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药渣宽水再煎,加陈醋半斤,适温泡足。尽量保持心情平和,饮食要偏于清淡、温和容易消化,勿人为熬夜,劳逸适度。 温胆汤主要作用为祛痰降逆,和胃止呕。常用于胆胃不和,痰热上扰,眩晕不寐、嘈杂欲呕、口苦胁满等症。加黄芩以清三焦之热;加漂白术以燥湿健脾;加酸枣仁以疗胆虚不寐;加木香、砂仁、厚朴以理气和胃降逆;加生牡蛎以祛痰、潜阳、平眩。寄希痰热降、肝胃和、虚阳上潜得以平息,胃中嘈杂去,眩晕不寐除。此类胃脘痛虽不算多,但时而有之。每用此方因人加减治之,效果尚可。 11 月9 日二诊。自诉:“服药效果可以,起码这三四天嘈杂痞闷减轻,夜能入睡,头脑也感觉清醒了许多。” 复诊其舌脉,似无明显变化,可能是病久之故。原方续服5 剂,煎服法及注意同首诊。 半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老先生,我的毛病已基本治愈,谢谢您的费心。这些年药也吃够了,如有反复,还会再去麻烦您的。” 按语:如梁某病症相似者,不愿吃汤药的,亦可用左金丸以竹茹、酸枣仁各15g,生牡蛎30g,煎水送服,口感、疗效均可。但无汤药对证加减灵活、效果理想。同样病症,治法很多,凡能对证用药,切中病机的,大多都能药到病轻,乃至较快治愈。本患者不仅胃中嘈杂,同时伴有胸痞呕恶、头闷眩晕、夜难入寐等症,故用温胆汤加减,对证施治,因而疗效亦较满意。 8.胃痛缠绵,脾肾阳虚 孙某,男,65 岁。2012 年10 月5 日首诊。自诉:“年轻时就有胃痛毛病,总是屡治不愈,年龄大了我怕是癌症,几乎每年都去全面检查,至今还是‘慢性胃炎’,别的都还正常。‘三高’‘五高’都没有。治胃病的药不知吃了多少,就是不能断根,而且胃痛伴泛酸,消化很差,容易出汗,怕冷,四肢常不温,大便时常溏稀,夜尿还多,胃部总是凉冰冰的,饮食稍不注意,不是胃疼泛酸,就是肠鸣拉稀,腰酸膝软,精力下降,感觉人老得很快。我不求调理到像壮年人那样,只望胃痛消除,饮食消化正常,大便莫再溏稀,夜间起床少点,能干轻活,生活自理即可。” 刻诊:视其面色?白,形体消瘦,但是头脑清醒,视力、听力正常。舌质淡白,舌苔白润;切其脉,虽细迟而中、沉取来去尚匀。 由上可见,胃痛时日延久,纵无他疾兼夹,亦是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故而出现胃痛隐隐、便溏、夜尿过多等症。治法当以健脾温肾、和胃止痛为要,方用参苓菟丝丸为主加减。人参15g,焦白术、白茯苓、炒山药、白莲子、菟丝子(黄酒浸泡,蒸熟打饼,焙干)各18g,附子(先煎)、干姜各9g,益智仁、煨肉豆蔻各15g,煅牡蛎30g,陈皮、砂仁(后下)、藿香各9g,炙甘草6g,粳米15g,5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病程长,体质差,服药不宜过急,缓服利于运化吸收。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饮食要有规律,温和容易消化吸收为要,不可饥饱无度,暴饮暴食。要劳逸适度,切勿忍饥劳作,或者饱时用力,注意保暖,谨防感冒。这些都是个人需要做到的,目的是配合治疗,寄希病愈康复。 参苓菟丝丸方功能健脾固肾,和中涩精。主治脾肾虚损,不能收摄,以致夜尿过多,畏寒体倦,甚或梦遗失精等症。加附子、干姜以温中补火,而祛脾肾沉寒;加益智仁以补心气,命门、三焦之不足,温中进食,缩小便,以治客寒反胃、冷气腹痛等症;加肉豆蔻以理脾暖胃涩肠,逐冷消食,以治积冷心腹胀痛、泄泻冷痢等症;加煅牡蛎涩以收脱,敛汗涩肠,中和胃酸,以治虚汗、滑泄、胃酸刺痛等症;加陈皮、藿香、砂仁以和中理气,温胃行滞,醒脾而助健运;加粳米以益脾气、助谷气。治本为主之方,暖脾肾,温三焦,缩尿止脱,兼以理气行滞之味,用于久病体虚、胃痛畏寒、自汗出而夜尿过多等症,常收到良好效果。 10 月15 日二诊。自诉:“老先生看病还是细致啊!这5 剂药的效果很好,起码我的肚子凉、夜尿多、大便溏泻、胃部冷痛等症都有明显减轻,吃饭知香,睡觉踏实,精神也就感到舒畅。我的要求是不换药再服5 剂,您看行不?” 视其面色微润微红,舌质微红,舌苔依旧白润;复切其脉,细迟转为缓滑之象,此为沉寒已见消散之征。思其本属脾肾虚寒之体,原方续服5 剂,应不为过。我便随即应允,原方续服,但不可擅自加量,尽剂须来再诊。 10 月25 日三诊。自诉:“大便也已成形,睡得早夜尿至多2 次,畏寒已不明显,胃部已感温暖,偶尔泛酸胃痛未再出现,我想照方配制末药再服一段时间,希望能够根治。” 视其精神明显振作,面色微见红润,舌质微红,舌苔薄白微黄津润;复切其脉,缓滑而匀之象。不适症状已去大半,元阳之气也同时在恢复,可用小剂量末药续服,祈望巩固疗效。依然用原方取5 剂,共为细末,每服6g,日服2 次,饭后半小时用稀粥或温开水送服。自我调养不可忽略,如有不适,及时告知。顺访3 年,孙某旧疾未犯,身体、精力较以往为好,效果满意。 按语:孙某虽然年逾六旬,病程超过30 年,而且体质还较弱,但病情却不复杂,故首诊时辨证无误,谨守一方一法,调治2 个月病愈,还能身体、精力同时恢复,这就是因人辨证用药之例证。病虽同而证异,若仅守其病,而忽略辨其证,用药岂能正中病机?服下岂能稳验?况且治中老年慢性病症,若总换方易药,把握不住整体与病机变化,亦是犯医家大忌。即使是机器某一处出问题而影响正常运作,也只能是找准 “毛病” 修理,岂能盲目乱试、乱拆?李念莪说:“人之有病,犹树之有蠹也;病之有能,犹蠹之所在也。不知蠹之所在,遍树而斫之,蠹未必除,而树先槁矣。” 病机就是本病发展变化的当前情状,也就是“蠹之所在”。孙某病是慢性胃炎,而今即是脾肾阳虚,所以肚子凉冰冰的,遗尿多,便溏稀,胃隐痛,纳差运化无力。既已认准 “证”,就已抓住 “病机”,参、术、附、桂等温热补剂,依然治愈慢性胃炎。 9.胃痛多病,用药须慎 赵某,女,60 岁。2010 年3 月1 日首诊。自诉:“我的毛病多,先是多年糜烂性胃炎,吃治胃病药无数,二十余年未能治愈,继而陆续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头痛等病,无论住院、门诊,医生见我都摇头。近两年老是吃不下饭,还经常胃胀胃痛,失眠眩晕,全身无力。您是老医生,请费心给我看看。” 刻诊:视其身体偏瘦,步履蹒跚,精神欠佳,面色滞暗,舌质暗腻,边有齿痕,舌苔灰润;切其脉,颇显紊乱,两寸代象明显,十至之内即有3 次不见,两关弦滑,数迟不定,尺脉沉迟兼弦。见此状,我亦暗暗摇头。倘若辨证失慎,选方用药有所偏颇,必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审慎良久,用药当先调理心脾,待其脾胃运化正常,饮食、睡眠改善,精神振作时,再行治疗他疾。一次统治诸病,个人能力有限,实属难以做到。遂与患者言明,患者言道:“全听先生的,那我还在吃的好几种药咋办?” 我回言:“不能随便停,可以错开时间吃。” 遂拟以益气和胃、养血安神法,方用归脾汤加减。方药:人参9g,白术、茯神、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各12g,木香、炙甘草各6g,大枣5 枚,陈皮、砂仁各6g,龙齿18g,3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 处,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病久体弱,服药宜缓不宜急。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尽量保持心情平和,饮食温和容易消化为要,注意保暖,谨防感冒。保持联系,如有不适,及时告知。 归脾汤功能引血归脾、养心安神。常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以致出现怔忡健忘、食少倦怠、失眠健忘等症。加陈皮、砂仁者,以和中醒胃,行滞宽胀;加龙齿者,以收敛浮越之气而镇心安神。寄希正气恢复,饮食正常,睡眠得安。尤其是多病体弱患者,但能饮食、精神、睡眠三者基本正常,或者并无大碍的,大多都有调治到病情好转、甚至治愈希望。反之,饮食难进、精神颓败、夜不能寐的,即使仙丹妙药,亦难速见显效。 3 月9 日二诊。自诉:“3 剂药服后,胃部略感舒适,消化有改善,睡眠稍安,心里略感舒坦,头脑自然也清醒了一点,就是颈强、腰腿痛还是老样。只要能见效,我就有信心。” 复诊其舌脉,几乎毫无变化。药物也不敢随意更换,只有在原方中加入天麻、川芎、续断、千年健各12g,丹参30g,生黄芪18g,同时治疗冠心病、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寄希减轻头痛、眩晕、颈强、胸闷、腰腿痛等症状。这已是较大处方,但愿能够有效果。续服3 剂,尽剂再诊。 3 月16 日三诊。患者言道:“看您二诊时开药很犹豫,我知道病情复杂难下药,但是两次服药都有效,颈强头晕、偶尔胸闷、腰痛强滞疼痛等症虽无明显好转,但已稍感减轻。您放心,服药如有不适,我会及时告知的。” 复诊舌脉,仍无明显变化,便将上方药味除丹参外各加3g,续服3 剂。 3 月21 日四诊。自诉:“我说不用担心嘛!谁都知道您谨慎得很,生怕治疗无效,更怕给病人增加痛苦。吃您的药,说实话,见效虽不算快,但病情稳步减轻。像我这样的一身病,想一把抓、马上好,那是不可能的。” 遇到这样的明白人,医者也感到有信心。将三诊方嘱其续服6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仍同首诊。 3 月31 日五诊。自诉:“我现在感觉还可以,虽然病多,但都没有大的波动,上次的药加服点三七粉行不?” 我回言:“完全可以,1 日量6g,分2 次汤药送服,可增加点活血止痛功效。” 患者又言道:“今天再开6 剂,现在的状况如饮食、睡眠、精神等方面都还算可以。偶尔泛酸胃痛,也基本未再复发。其他的病也根治不了,不影响正常生活就行了。您可莫多疑,就凭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想要根治是奢望。” 观察她的面色已见微润,精神略振,步履已稍稳;舌质略显亮泽,齿痕变浅,舌苔白润;复切其脉,结代之象减少,已见细缓、略匀之象。赵某所言,何尝不是我之所虑。但是患者有要求,唯有尽力而为之。明知有些病根治不了,但还要竭力减轻他(她)们的痛苦,这就是医者之天职。 后来赵某又来过几次,都是通报一下病情。虽然几种老毛病仍未治愈,但是注重自我调养,身体各方面总的感觉都还算可以,生活能够自理,做一般家务活没大影响。 按语:与赵某相同患者甚多,可谓数不胜数。能将 “一团乱麻” 理出头绪,服药后患者感到满意,多种疾病症状陆续减轻,身体、精神渐渐恢复,治疗中“不出乱子”,也只算是 “平安无事”。即使是治愈某个 “大病”,也从未有过丝毫欣喜,因为还担心着许多 “百病缠身” 的在诊患者。这个病人不算 “典型病案”,比她复杂难缠的患者多得很!难怪吴鞠通在他的《治病法论》中言道:“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谁不想立 “赫赫战功”?但在处置错综复杂的病症时,若又逢正气羸弱的,岂敢 “大刀阔斧”“单刀直入”?慎之又慎尚嫌不足,“暴虎冯河”,谁敢妄为!故而宁可稳中求效,亦不敢 “急功近利”!这就是我治疗慢性复杂疾患的一贯胆小与坚守。 人无胃气不活,谷气绝也。睡眠与饮食同等重要,阳动阴静也。倘若谷气绝而五脏六腑失其荣养,阴阳逆乱,夜应静而反动,耗伤阴血也。故此案虽有日久之胃痛,后又夹脑梗、消渴、冠心病、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鉴于年龄、体质状况,既不能群病齐治,亦不可专治一患,所以先调其心脾,以宁其神、安其胃。待其胃和神安,而后续加治他病之味,方不至于生出不测之乱。此亦按 “治内伤如相” 之训而为也。 以上诸例,乃是治疗的千万例胃脘痛患者之中,梳理遴选具有代表性验案,包括糜烂性胃炎、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常见胃病,这些是我临证最为多见的病种,亦是见效容易、复发较频的病症。治疗此类疾患,医者除要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外,患者必须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方能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乃至根治有望。单凭药物治疗,而不注意饮食节制、个人养护,即使仙丹妙药,也只能暂管一时,不久复发。晚年将个人治疗此患的用药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上诸案,仅供读者参考。 10.肝阳上亢,头痛耳鸣 任某,男,40 岁。2014 年12 月3 日首诊。自诉:“头痛耳鸣已有四五年,尤其是饮酒过度及失眠、心情不顺时,即感头顶胀痛,耳鸣加重,甚至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吃龙胆泻肝丸有一定效果,但再吃即无作用。血压偶尔偏高,不头痛时又正常。磁共振、抽血化验等检查,只有一项‘高血脂’,其余都属正常。中医当‘头火’‘肝火’治,亦可暂时减轻,但只要熬夜、饮酒、生气,症状立马回复原状,好像头痛耳鸣的病情还在继续加重。” 刻诊:视其形体尚健,只是面色暗红,隐隐瘀青,说话声音重浊,舌质暗红,舌苔薄黄乏津;切其脉,弦数而有力。辨证:肝阳上亢,血热瘀阻。治法:平肝潜阳,凉血泻火。方用镇肝熄风汤为主加减。方药:生赭石18g,生龙骨、生牡蛎各24g,生龟甲、生白芍、川牛膝、生地黄各18g,玄参、龙胆草、黄芩各15g,羚羊角粉6g(分3 次汤药调服),大黄(后下)、栀子、黄连各12g,甘草6g,3 剂。头煎冷水浸泡半小时,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尽剂。药渣宽水再煎,煎开后加陈醋半斤,适温泡足。若要见效快,疗效显著,必须做到饮食清淡、不熬夜饮酒、心情平和这三条,如果生活习惯依旧,或者烦躁郁怒,即使服药有效,也是只能暂管一时,不久原病奉还! 镇肝熄风汤主治肝阳上亢,脑中热痛、目胀耳鸣、面色如醉、脉象弦长等症。由于任某三焦火旺,目赤口苦,便秘尿黄,故原方去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加入龙胆草、黄芩、栀子、大黄、黄连、羚羊角粉,以增强凉血泻火之功。治实无补法,任某年轻体实,故用此重镇潜阳、凉血泻火之方,直折其阳亢火盛之势,使其头痛目赤等症得以早除,此亦攻法之用也。 12 月7 日二诊。自诉:“头痛怕了,这次我可听您的话,认真服药,坚持忌口,不熬夜,精神减压,头痛已经轻多了。大小便昨天才算正常,不秘结,不黄赤,眼睛也感到清爽许多。您把药量再加大点,我性子急,想好得再快点!” 视其面色暗红、瘀青略退,稍见亮泽,舌质暗红稍退,舌苔依然薄黄,津液略回;听其说话声音略爽;复切其脉,弦数有力之势略减。阳亢热盛,正气不虚,可以适当增加药量。遂将生牡蛎、生白芍、生地黄量各加至30g,另加丹参、生磁石各30g,以增强凉血潜阳、通窍镇鸣之功。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 5 天后患者来言道:“头痛脑胀等不适症状已经完全消除,嘴馋得实在不行,不知道何时能够开戒?我可从来没有这么听话过!” 我笑言道:“想想你头痛时的痛苦,建议改变生活习惯,这样不但痛苦少,而且还对身体大有益处。不然,吃出个‘三高’,治疗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任某似有所悟,道声谢谢而去。 按语:这样的患者多为青壮年人群,且都与任某的生活习惯相似。正气不虚,阳旺血热,故用 “六生(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白芍、生磁石)” 凉血潜阳的镇肝熄风汤,去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加入龙胆草、黄芩、黄连、栀子、生地黄、大黄、羚羊角粉,以增强凉血泻火之功,后又加丹参、生磁石者,亦为助其凉血活血、潜阳通窍之力,以治头痛耳鸣等症。故6 剂药服后,其患临证治愈。其中最主要因素,就是患者能够 “忍馋” 配合。若他违背医嘱,依然嗜食肥腻,熬夜饮酒,情绪浮躁,即使医者再费苦心,用药亦会罔效。故民间有 “病人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之说。 11.气滞血瘀,脑梗头痛 刘某,男,53 岁。2010 年6 月30 日首诊。自诉:“患高血压病多年,吃药控制的还算基本平稳,就是高血脂不易降下来,血糖一直都还正常,但是经常头痛,有时头痛如裹,有时半边痛如针刺。后用磁共振检查出‘腔梗’,也住院、门诊治疗过多次,还是时好时坏。最近又出现夜寐不实、心烦不宁、偶感口苦等症,我生怕中风偏瘫,经人介绍,到您这里用中药调治。” 刻诊:观其气色精神并无大碍,形体略胖,情绪微烦;舌质乏泽,隐隐浅淡瘀斑,舌苔灰腻;切其脉,弦长有力,微滑,偏数。辨证:肝气偏旺,气滞血瘀。治法:清热行滞,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天麻、钩藤各15g,生石决明(锉碎)30g,黄芩、牛膝各15g,首乌藤、茯神各18g,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各15g,蔓荆子18g,地龙12g,丹参30g,粳米15g,5 剂。头剂冷水浸泡半小时,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加陈醋半斤,适温泡足。节酒戒烟,饮食尽量清淡,勿人为熬夜,保障睡眠,精神减压,勿过度劳累。 天麻钩藤汤平肝息风,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心烦失眠等症;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需要麝香少许,无则可少加冰片代之,不用亦可),用治瘀阻头痛,眩晕耳鸣,面色青紫而暗,以及妇女闭经等症;加蔓荆子、地龙、丹参,以增强凉血行瘀而治头痛心烦;加粳米以和胃护中,可减少潜阳凉血行瘀之品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并可改善口感。 7 月10 日二诊。自诉:“服药效果很好。首先感觉头脑清醒了许多,头痛脑胀减轻,睡眠也有改善。” 观其情绪微烦已去,精神已显愉悦,面色较首诊时微润;舌质略显亮泽,灰腻舌苔稍化;复切其脉,弦长之象稍缓,服药已中病机,神清、瘀散之征。上方续服5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是否连续服药,自己把握病情。如病情稳定,不适症状未再出现,亦可隔段时间再诊;或连续服药3 个月复查,看看 “腔梗” 情况,再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2013 年3 月15 日三诊。自诉:“近三年复查过2 次,高血脂已降了下来,‘腔梗’无明显变化,自我感觉各方面都还基本正常。这也得益于您的反复叮嘱,以前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喜食荤腥油腻辛辣之物,熬夜饮酒、瞎操心、老生气等,我都一一改掉,生怕还没退休就偏瘫。前几天因为点小事心烦,感觉头顶发热,半边头痛,睡眠也有点不踏实,故再来请您看看。” 复诊其舌脉,与二诊时相近,仍用前方续服5 剂,如不适症状基本消除,继续自我调养即可。 按语:以往治过许多与刘某病情相似者,大多都是吃中药调治一段时间停下来,但该吃的药还得继续吃,如降脂药、降压药等,并同时注重自我调养,后来中风偏瘫的并不多见。而不注重尽早检查,有病也不认真治疗,更有甚者,把医嘱当儿戏,我行我素,不良生活习惯固执不变的,40 岁左右中风偏瘫者屡见不鲜。本患者我顺访了5 年,他特别珍爱自己身体,有益的努力去做,有害的尽力避之,身体各方面状况比以往还好了许多。 现在 “脑梗” 头痛患者甚多,我用治刘某法,效果大都较佳。若能因人对证加减药味,则疗效更为显著。但仅适用于正气不虚、无兼夹其他疾患者。若遇体质弱或兼有其他毛病,如脾胃虚弱、纳差神疲,此方当慎用。或在治疗此病的同时能够兼顾到脾胃正气,用药也不妨碍所兼之患,亦不失为稳妥治法。 12.用脑伤神,头痛屡犯 蒋某,男,47 岁。2013 年3 月21 日首诊。自诉:“不到20 岁就有头痛毛病,三级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只要精神压力大,或者睡眠不足、饮酒等,都可引起头痛加重。头痛严重时还伴有耳鸣、眉棱骨疼、心烦、失眠,精力明显欠佳。吃过不少药,都是暂时管用。近来有几件事伤神,头痛、眉棱骨痛、耳鸣、失眠、心烦一起来,以往有效的药吃了也不管用,特来请您看看。” 刻诊:视其形体偏于消瘦,双眉微皱,面色乏泽,精神略显疲惫,情绪微烦,舌质淡红,舌苔薄黄,津液不足;切其脉,细数兼有不齐之象。以上所见,活现一个用脑劳神之人。加之遇到烦心事,故有以上表现。辨证:思虑伤神,情志不舒。治法:养血安神,舒郁止痛。方用归脾汤合枕中丹加减。方药:炙黄芪24g,当归、龙眼肉、炒酸枣仁、白术、人参、茯神各15g,远志、石菖蒲各12g,木香6g,炙龟甲15g,龙骨18g,炙甘草6g,大枣5 枚,粳米15g,5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病久体弱,不宜服药过急。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服药期间勿饮茶水,忌食绿豆、萝卜、酸菜,以防降低药性,尽量精神减压,勿熬夜、饮酒,饮食温和,劳逸适度,保暖防寒。 归脾汤补气养血,枕中丹敛阴益智。寄希益气养血安神,以收耗散之精血。脑劳内伤之人,故先调其本,以待元气恢复,而后再视其标症缓急而治之,或可减少复发次数,疗效得以巩固。 3 月30 日二诊。自诉:“按您交代的服药加泡足及饮食等方面注意,效果还可以,至少饮食、睡眠、精神有改善,头痛也稍有减轻。” 视其精神较首诊时明显为好,面色微微亮泽,情绪也舒缓多了。舌质、舌苔未见大的变化;脉象参差不齐略显有序,虽细而数,但参差不齐之象已不明显,此为服药已见效果之兆。上方加入藁本9g,以增强上行颠顶而散太阳经风寒湿邪;加蔓荆子15g,以宣散太阳、阳明、厥阴经风热,凉血利窍,而治头痛脑胀之功。续服

相关推荐: 屌丝的四次艳遇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天下男修皆炉鼎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