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借鉴作用。其中有个别案例,如能按中医的审证求因、四诊合参,认真审析得病始末,结合当前症情判断,对证用药,不少都能予以及时治愈。若对自己缺乏信心,专靠“他人指挥”,那就只会随波逐流,失去中医优势。 作为患者,切不可轻视医嘱交代,因为那都是为了服药有效,早日治愈疾病所需要配合的。所以俗话说 “病人不忌嘴,跑断大夫腿”,乃是有它一定道理的。本卷所辑病案100 例,不少案例病情反复,不仅仅是医者的责任,同时也与患者不够配合、疏于医嘱有关。患者谁都想早日治愈疾病,医者谁不顾及自己的名声?除非是装病蒙人的 “患者”、贪财轻命的 “医者”,他们是不会知道生命的重要和名声是医者之灵魂的! 既入岐黄之门,就应担当责任。不能名为中医,而临证时却体现不出中医优势,似乎离开西医诊断,就不知道如何施治,总是人言亦言,信心不足,这样对于信任中医的患者,岂不是感到失望?本人虽然身卑力微,但已临证五十余年,现在依然还在钻研古籍,也从未拒绝过新的治法方药。什么 “经方派”“时方派”“院校派”“温补派”“滋阴派”,等等,只要能治好当前病,效果优于自己知道和应用的,我都抱着 “见贤思齐” 的态度,虔诚学习吸纳,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疗效。但 “有效安全” 四字,是我终生坚守的原则,无须刻意附和于哪一派,这就是我一直坚持不变的立场。只要不是 “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的 “含灵巨贼”,我都愿意和他们至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保守陋习,我历来鄙之!前书所辑不少疑难、凶险案例,即是重视他人生命、全力救治的具体体现。本卷虽无 “特殊” 案例,但也可见我一生苦苦追求治病求验、安全第一之一斑。我老矣!从小登山识药,至今也只能是每周坐诊五个半天,所积累的点滴经验已经和盘托出。此卷病案100 例,可能就是我最后一点奉献。是否能对同仁及中医爱好者有点参考作用?有待读者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渴望高人不吝赐教,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一、内科常见病症近期治验案例选辑 1.病似奔豚,胁腹胀痛 马某,男,68 岁。2015 年3 月21 日首诊。自诉:“我有冠心病,放了2 个支架,坚持吃药及注意调养,身体还算可以,胸闷憋气、心慌气短等症状,只要不怄气、劳累,即不明显出现。就是不知为何近半个月以来,左下腹胀气、起包,气包如往上行,胃部亦感胀痛憋闷,食欲减退,消化力差,大便时常溏稀。去二、三甲医院做彩超、抽血化验等检查,都说未见异常。但我胀痛难受,甚至不能饮食,无法入睡。我怕影响到冠心病,特请您看看是啥毛病?” 刻诊:望其面色萎黄,两颧隐隐淡青;舌质乏泽,略显瘀暗,舌苔灰腻,唇色亦乏光泽;切其脉,偏于沉弦、细迟,尤以两关部为明显,尺部略显沉涩。问其退休后有何嗜好?患者言道:“爱看书、抄写,常坐于40cm 高的沙发、趴于约45cm 高的茶几上,如此已有数年,住的是土房子,屋内比较潮湿。心情也常郁闷,家务活基本都是我做。” 综合所见,其病近似 “奔豚”,病因病机应为寒湿凝滞,肝脾失和,以致下焦虚寒,气机失畅,聚而胀痛。治宜温散寒湿,疏肝理气,用九炁丹方为主加减。熟地黄15g,炮附子(先煎)6g,煨肉豆蔻12g,炒吴茱萸、炮姜各9g,炒补骨脂18g,荜茇、炙甘草各6g,人参、白术、乌药各15g,炒香附、青皮、粳米各9g,3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1 日1 剂,早、中、晚食远温服。药渣宽水再煎,适温泡足。最好不再蜷缩于矮桌上看书、抄写,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以温和为要,经常晒晒太阳、散散步,尽剂再诊。 九炁丹主要作用为补火生土,温散寒湿,疏肝暖脾,常用于脾肾虚寒,便溏泄泻腹痛等症。加人参、白术、粳米,以益气补脾;加乌药、香附、青皮,以疏肝理气止痛。寄希能中病机,药到病轻。 3 月25 日二诊。自诉:“后悔没早点用中药调治,1 剂药服下,病情就有明显好转,3 剂药尽剂,不适症状已基本消除,我看再服3 剂,即可痊愈。” 观其面色淡青已退,微显润泽,舌质微红,灰腻舌苔已化至白润,唇色已不再暗淡;复切其脉,沉弦、迟涩之象转为细缓,此为药已中病、气机顺和之兆。嘱其原方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同首诊。半月后偶见马某,言其小腹胀气脘闷、纳差神疲等症已除,身体已恢复到以往正常状态。 按语:该患者年近七旬,加之平素性格不够开朗,甚至偏于抑郁,常怄小气,居处又较潮湿,且不善运动,还常蜷缩于矮桌上看书、抄写,时日延久,显然是脾肾不足,寒湿凝滞,肝气失于条达,以至于气机失畅,甚至于结聚,故而先出现在左下腹近膀胱处气胀起包,逐渐向上逆行,不出矢气,因而胀满疼痛,便溏纳差,寝食难安。此为气滞不行,并非有形积聚,故彩超等检查未见脏器异常。方用九炁丹以温肾补火、散寒舒郁,加以参、术、乌药、香附等味,以增强健脾舒郁之功,故能寒湿祛而气聚散,腹痛、便溏等症随之亦除。半月有形无实之寒凝气聚腹痛起包,3 剂药服下显效,6 剂治之痊愈。 2.初起奔豚,延久肾虚 范某,男,43 岁。2011 年4 月15 日首诊。自诉:“记得从19 岁时开始,右侧小腹接近睾丸处,每感隐约胀痛就起包,形状似鸡蛋细而长,并向上行至胁腹部,越向上行则越感不舒,甚至脘胁胀痛难忍,饮食少进,身体疲倦。到过多家大小医院诊治,说法都不一样,有说疝气的,有说瘕聚的,也有说是前列腺炎的,等等,但治疗皆无明显效果。时延二十余年,治疗未曾间断,钱花了很多,至今不能治愈,身体反而越来越差,做一般农活都感到吃力,年纪轻轻的,以后日子可怎么办?非但如此,原先是梦遗失精,后来无梦自遗,以致腰膝酸软,乏力怕冷,小腹依然起包上窜,时感冷痛。” 刻诊:视患者形体偏瘦,面色萎黄、黧黑,精神显得有些疲倦,舌质色淡,舌苔薄白津润;切其脉,双手尺部虚细,余部细缓无力。据患者所述,起初或为受到惊恐,或为感受热邪,或为屡犯手淫,或患疮疡未能及时治愈等原因,以致邪客下焦,气机失畅,而成 “奔豚” 之患。遂又问他都吃过啥药?患者答道:“消炎药,顺气药,后来又吃过壮阳药,从此就无梦自遗,身体越发虚弱。我是否就没救了?” 我回言道:“不必悲观,当先治本病气聚之奔豚,待症状消除后,饮食恢复正常,再调理肝脾肾,有望身体恢复健康。” 患者回言道:“我一定好好配合。” 思其病久体弱,本病症状尚在,结合眼下肝脾肾三脏俱虚之状,拟定标本兼治法,扶脾益肾、温养下焦、疏肝散滞、理气舒郁为要,方用十四味建中汤加减。炙黄芪24g,人参、焦白术、茯苓各15g,当归、酒炒白芍、熟地黄、酒洗肉苁蓉各12g,炮附子、肉桂、炙甘草各6g,大枣9 枚,乌药、香附、吴茱萸、粳米各9g,5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食远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饮食一定要温和而有营养,精神舒缓,切勿焦躁郁闷,劳逸适度,注意保暖。 十四味建中汤主要用于脾肾劳损,气血不足,身体疲乏,或欲成痨瘵之候。加乌药、香附、吴茱萸,以疏肝理气,而消奔豚气聚,散滞止痛。对证用药,寄希切中病机,服下应验。 4 月23 日二诊。自诉:“服药后感觉小腹胀气、鼓包、上窜、冷痛等症都有减轻,饮食知味,食量略加,精神也有好转,第一次感受到药对我的症。” 复诊其舌、脉,与首诊时并无明显变化,只是面色略显润泽,可能是病久之故。药虽对证,尚须续调。嘱其原方续服10 剂再诊。 5 月10 日三诊。自诉:“您说的奔豚,即小腹疼痛胀气上窜已经基本消除,身体倦怠等症续有减轻,可是性功能并无明显起色,偶尔晨勃,但不持久,还不时遗精。老毛病感觉已基本治愈,若能把肾调好,可是感谢不尽。” 视其面色黄润,隐隐可见到微红,舌质微红,舌苔薄黄而润,精神与首诊时相比已显振作。复切其脉,已见缓匀,尺脉微沉,虚细极弱之象已无,但六部尚显无力。患者要求亦在情理之中。一个奔豚病症,竟然折腾他20 年之久,旧疾虽然已除,自然会想到人生大事之一的性生活。我回言道:“中药调理,你要配合。第一,不得再犯手淫坏习惯,并杜绝邪淫妄念,以防相火邪热复燃,肾气复损;第二,要饮食有规律,切勿大吃大喝,饮酒无度,再伤及脾胃;第三,要劳逸适度,起居有常,不得人为熬夜,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感冒。能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配合。” 只见患者认真聆听,并表态一定做到。 改用培补根本法,方用参苓菟丝丸为主加减,以健脾补肾涩精。人参、白术、茯苓各15g,白莲子18g,炒五味子3g,炒山药、制杜仲、菟丝饼各18g,金樱子、桑螵蛸各15g,鹿茸片6g,当归身15g,炙甘草6g,核桃仁30g,粳米9g,10 剂。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另取10 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待汤药尽剂,续服丸药,每服9g,日服2 次,早用淡盐开水送服,晚用温黄酒送服。服至半月后可适当加量至1 次服12g。如能达到目的,且身体逐渐恢复正常,即可停药,但自我调养不可忽略。 2013 年3 月范某电话告知:“您开的方我又配制了3 料,身体恢复到与同龄人差不多,我的要求已经达到,谢谢您呀,老先生。” 按语:根据患者的自我叙述,其得病起初很有可能就是 “奔豚”,久之沉寒不散,聚而起包,形如鸡蛋,自右侧下腹部上行,感觉脘腹胀痛,饮食少进,身体倦怠等症。如能在当时即警醒致病原因如屡犯手淫等,加以温肾散寒之剂,应不至于时延二十余载不愈。此患并非大病,但由于时延日久,以至于现今形瘦面黄、神情倦怠、舌淡苔薄、脉来虚细等一派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象。考虑范某病久体弱,本病奔豚的症状依然存在,眼下肝脾肾三脏俱虚之状,暂拟标本兼治,扶脾益肾、温养下焦、疏肝散滞、理气舒郁为要,方用十四味建中汤为主加减。此方补虚益损,而治气血不足、虚损痨瘵、气短嗜睡等症。方中的参、术、苓、草、黄芪,以补益脾肺之气,归、芍、熟地黄、大枣、肉苁蓉,以滋养精血;附子、肉桂,以祛下元沉寒;加乌药、香附、吴茱萸,以暖肝舒郁行滞。5剂药服下,小腹气聚冷痛减轻,饮食知味,精神略振;15 剂之后,脉证续有起色,小腹起包、上窜、胀痛等症即基本缓解;随之显现肾虚滑精等症,病变药亦变,故改用参苓菟丝丸方为主加减,以健脾益肾涩精。汤丸并进,共调治近一年,原病的奔豚气聚上窜、后来的肾虚滑精等症,一并治愈。 患者初诊时的悲观情绪消散,重新燃起未来希望。因为他跟我说过,由于他的毛病久治不愈,一直尚未结婚成家。作为一农民,患病时间之长、耗费之多、身体之弱,难以成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些难治之症并非顽症,只是断病辨证略欠缜密,因而用药效果欠佳,甚至拖延时日,正气受损,故而出现复杂症状,乍一看来,令人头痛。如本例患者首诊时垂头丧气,仅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诊,原因是二十余年来没有一个确切说法,服药效果总不如意,以至于旧疾不离其身,反而无梦自遗,劳作无力。扪心自问:搁谁不悲观!能够审证求因,区别先后,审慎辨证,选方用药,力求对证,服药自然就能见效,继而顺利治愈。 3.小腹冷痛,屡治屡犯 黄某,男,70 岁。2011 年12 月10 日首诊。自诉:“我这个毛病有30 年了,无论如何检查,都找不到原因。只要一怄气,马上就严重,小腹发凉,鼓气上窜,甚至脘腹憋闷,饮食难下,心烦懊恼,小便清长,大便溏稀,全身都不舒服。病未能确诊,自然打针吃药就缺乏疗效。中医说法也不一样,治疗偶尔有效,有时无效。近几年复发时又感到睾丸坠胀,偶感隐痛,但检查已排除疝气,说是前列腺肥大,治疗效果依然不佳。但凡遇到心情不好时,或饮食寒凉,或外感风寒,都会小腹冷痛、胀气难受。身体没得过大病,最怕的就是怄气,这个毛病真是缠人!” 刻诊:观其气色精神尚可,面色略显萎黄,舌质偏淡,舌苔白润;切其脉,细弦偏迟。思其七旬之人,身体现在这个状况还算可以。据其不适症状因由,结合舌脉反应,应为下焦虚寒、脾失健运、气不顺和使然。治宜健脾温肾、理气散滞为大法,方用九炁丹加减。人参9g,焦白术、炒山药、补骨脂各15g,肉豆蔻、益智仁各9g,附子、炮姜、吴茱萸各6g,乌药、香附、橘核、小茴香各12g,炙甘草6g,粳米15g,3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 处,早、晚食远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服药期间忌食绿豆、萝卜、茶水、酸菜及一切生冷寒凉之物,以免降低药性。总宜心情愉悦,饮食温和,注意保暖,谨防感冒为要。 此案与马某案病情相近,都属于下焦虚寒,气滞气聚,时或上窜作痛,故采用同一主方九炁丹,加以理气散滞止痛之味。不同的是,黄某时感睾丸坠胀,痛虽不甚,但总感不适,故在理气药中加用小茴香、橘核,以兼治类似寒疝的睾丸坠胀微痛。 12 月16 日二诊。自诉:“疗效很好,1 剂药见效,3 剂药小腹冷痛消除,大便也已成形,心情好多了。我本想照方再抓3 剂,但又怕不对,故来告知,您看还吃药不?” 观其面色已见微润,舌质微红,舌苔薄黄;复切其脉,转为缓匀,细弦偏迟之象已无。上方附子、炮姜、吴茱萸量各减至3g,恐其热性之味多服,复增他患。七旬老人,虽属下焦虚寒但不甚,平时并无他恙,仅是阳气不足,偏寒气滞,调理病去,即不可原方原量再进,此亦《神农本草经》用药之义。原方减量后可续服3 剂,加以自我调摄,寄希减少复发。 2014 年9 月5 日,黄某又来复诊。自诉:“昨天刚出院,又全面检查了一遍,仍未查出明显疾病,也就是个前列腺肥大。这次住院是和老伴怄气引起旧疾复发,症状和以前大致相同,小腹冷痛,胀气上窜,胸脘憋闷,寝食难安,半个月治疗,不适症状未见明显消退,故再来请您用中药调治。” 视其形体精神,与3年前并无明显变化,舌脉与首诊时也都相近,便嘱其仍用2011 年12 月10 日所开原方原量,先服3 剂再诊。 9 月10 日四诊。自诉:“服药效果与3 年前相同,不适症状已基本消除,能否原方配制丸药续服?以免我来回奔跑。” 思其身体并无他疾,仅是下焦虚寒,小腹胀气冷痛缠绵,患者的要求也较合理。嘱其原方取5 剂,共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6 ~9g,日服2 ~3 次,稀粥或温开水送服。但要减少复发或根治,还要自己胸怀豁达,少怄气,注意保暖,配合治疗,以求痊愈。 按语:黄某的小腹冷痛小疾之所以缠绵难愈,应与他的性格有关,因为每次复发多数都是和老伴怄气引起。复发严重时,甚至饮食难进,从小腹到胸脘胀闷难忍,坐卧不安。医院检查又无大病,中医辨证也就是下焦虚寒,气聚上逆,病似奔豚而又不完全相同。治法以健脾温肾、理气散滞为主,故选方也用九炁丹加减,服下效如桴鼓,不逾3 剂获安。但致病原因不除(怄气、受寒),故屡治屡犯。此类患者不为少见,但能遵医嘱,重养护,远离致病诱因,则治愈后疗效方能巩固,复发次数自然就会减少、减轻,乃至治愈。 对黄某顺访2 年,旧疾未见明显反弹。凡感到小腹不适时,即服丸药二三日,小腹冷痛胀气即除,加以自我调养,尽量少生气,饮食远离寒凉,保暖,谨防感冒,即可避免老毛病的复发,身体也依然保持基本健康。 4.脐腹胀气,脘胁憋闷 李某,男,45 岁。2013 年8 月20 日首诊。自诉:“我每次发病都是从肚脐处胀气,随之窜到胃部、两胁,甚至胸咽部憋胀,不能吃喝,时欲呕吐,欲嗝不出,也无矢气,其难受之状无法形容。到医院反复检查过,除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别的没啥毛病,但是住院、吃中药,只能暂时减轻,老治不好,且莫名其妙地复发,上述症状加重。连续五六年,折腾得我连班都上不成!这次出院才几天,昨晚又开始严重了,饭不能吃,水不能喝,前面胸腹胀痛,后面脊背强滞,我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刻诊:见患者形体偏瘦,情绪不宁,甚至焦虑,一句话重复多次,充满疑虑、失望。面色乏泽,萎黄暗隐淡紫,舌质淡暗,苔少微腻;切其脉,细迟微弦;抚摸、敲叩腹部,并无鼓胀、失柔反应。 本患者数年前曾找我诊治过,当时亦和他所述的症状一样,并非罕见难治之患。如今已过去四五年,且住过多家医院诊治,缘何竟如此缠绵?其家庭情况我也大致了解:妻子有固定工作及收入,且很贤惠。患者自己也无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有规律,不抽烟饮酒,难道 “慢性浅表性胃炎” 就如此缠绵?后来在反复交谈之中,总算知道了一些因由:本人工作单位解散,失去固定工作及收入,有2 个孩子,父母有时还需要照顾,自己由于身体原因,有活干不了,精神压力过大,有时彻夜难眠,加之胀气毛病屡治不愈,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反复嘱咐患者一定要放下包袱、尽量心情平和外,还要继续坚持良好饮食习惯,争取服药有效,寄希治愈之后,减少复发,患者表示一定配合。 综合所见,患者当下胀气,辨证应属病久脾虚,中焦气滞。治法暂以和中健脾、理气散滞为主,方用越鞠丸合橘皮竹茹汤加减。醋制香附、土炒苍术、川芎、炒神曲各12g,党参18g,陈皮、竹茹、砂仁(后下)各9g,乌药12g,甘草6g,生姜5 片,大枣5 枚,粳米9g,3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药渣再煎,适温泡足。切记保持情绪安定,注意保暖,继续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越鞠丸功能理气舒郁,用于统治六郁之胸膈痞闷等症;橘皮竹茹汤和胃降逆,用治久病体虚呃逆。加砂仁、乌药,以助理气和胃之功;加粳米者,以护胃养胃,而益脾肺之气。寄希用药对证,切中病机。 8 月25 日二诊。自诉:“服药当晚胀气即明显减轻,3 剂药服后,胀气已基本消除,我感到很高兴。无奈昨晚又有些反弹,虽不甚严重,却又使人担忧,是不是真的治不好了?” 复诊其舌脉,与首诊时相比,实无明显改变。原方不动,乌药量加至30g,另加枳壳、厚朴各12g,续服3 剂,煎服法同首诊。 9 月3 日三诊。自诉:“二诊药服后,至今胀气未见反弹,再服3 剂,可能会好吧?” 观其精神压力已有明显减轻,始见笑容。面色微见润泽,隐隐滞暗之色已退,舌质略见微红,舌苔薄白微润;复切其脉,六脉已见缓匀,迟弦之象已不明显。原方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仍同首诊。 2015 年3 月10 日,患者又来复诊。自诉:“前年服中药9 剂,这几年基本未再明显复发,春节后可能是感冒风寒,感冒治愈后腹胀似乎又要复发,症状和以前相近,虽不严重,但害怕回到原状,故速来看看。” 复诊后所见,与首诊时舌脉相似,即用2013 年二诊时方,取3 剂煎服。 后在路上多次遇到李某,言其3 剂药服后,只要不着急上火及感冒受凉,不过度劳累,饮食注意,旧疾未再明显复发。 按语:该患者年龄不大,病情也不复杂,西医诊断为 “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多为脐腹胀气,胸脘憋闷,甚至窜及全身强滞,四肢乏力。我曾治过多次,无论以胃脘痛肝气犯胃或积滞腹痛等症治之,但效果都不够明显。后来患者又在多家二甲、三甲医院检查治疗,依然除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并无其他疾患,无论门诊、住院治疗,甚至找过民间医生调治,依然还是效果不佳,故而时延6 年之久。我没少费心,缘何并不复杂的病症,却如此难治?后来考虑到患者的心胸不够开朗,或因为小毛病久治不愈,因而造成精神压力过大,情志抑郁,苦恼日甚,因此产生情绪低落,致使气滞憋胀、全身不适症状加重。后采用舒郁理气之法,方用越鞠丸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服药较为有效,但仍不甚显著;当加入枳壳、厚朴,乌药量用至30g 时,方见嗝气、矢气顺畅,其胀立消,全身即感舒适。担心的是,仅观察了1 年时间,还不知以后是否再犯? 选入此案的用意,是因为本属常见病症,但治疗起来甚至比疑难杂症还难!当重用乌药这味芳香顺气、疏散胸腹滞气、调理脏腑逆气的药后,病情立见转顺,1 剂药服下,矢气连连,上下通顺,脐腹胀气之患立即消散。可见人若气顺血和,身体自然会少却许多痛苦。 以上4 例验案,皆与气滞、气逆有关,甚至气聚不散,起包鼓胀,或遇寒凉、食积及精神抑郁等诱因,致使其滞、逆、聚甚,而生胀闷憋痛等症。但能审证求因,辨证无误,即使病情延久,亦可找到头绪,最终得以治愈。 5.湿热偏盛,胃痛口臭 张某,男,40 岁。2012 年3 月20 日首诊。自诉:“经常心口灼热,烦渴喜饮冷水,甚则频饮而不止渴,尤以晚间为甚,胃部胀闷疼痛,入睡打鼾,口臭气浊,头部有时胀痛,心情时感烦躁,大便经常秘结,小便时而黄短。某三甲医院检查,血压、肝功、血糖、肾功等项都正常,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球部充血。打针吃药也可减轻胃胀胃痛,但烦渴烧心始终不能消退,胃胀胃痛也经常反复,十余年来一直如此,身体精力已感不足。听人介绍,特来请您治治。” 刻诊:观其形体尚壮,面色暗红,舌质深红,舌苔偏于黄糙;闻其声音粗浊,明显津液不足;切其脉,滑数有力;问其饮食习惯如何?答道:“饮酒有瘾,低度的不喝,酒量不算大,半斤不过瘾;口味较重,清淡的懒得吃,熬夜打牌为常事。医生要我少饮酒,辛辣、肥腻东西勿多吃。可是我总办不到,清淡的饮食没食欲。” 我言道:“你这可是病从口入,肠胃屡伤,积热为患。切勿认为年轻体壮无所谓,40 岁以后可要注意啦!若不改变生活习惯,单凭治疗,恐难痊愈。” 患者见我苦口婆心地陈述厉害,似有警觉之意。遂拟荡涤湿热、理气宽胀法,以清理肠胃积热,方用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大黄(后下,煎5 ~7 分钟即可)12g,芒硝(分2 次冲服)9g,枳实、厚朴各15g,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12g,葛根18g,芦根30g,陈皮、木香各12g,生薏苡仁30g,3 剂。1 剂药煎2次,1 日1 剂,早、晚食远温服。节制饮酒,切勿熬夜,饮食温和而有规律,摄入荤腥油腻及辛辣、焦硬、寒凉之物越少越好。 大承气汤泻热攻实,以治阳明腑证,胃实便秘,痞满燥实之三焦大热实证;黄连解毒汤功能泻火解毒,常用于心烦口燥、咽干不寐、舌红苔黄等症;加甘葛、芦根,以生发胃气,生津止渴;加陈皮、木香,以散滞消胀止痛;加生薏苡仁,以助渗湿利湿而益脾胃,总为荡涤三焦湿热、宽胸利气止痛之剂。3 剂尽剂,及时复诊。 3 月25 日二诊。自诉:“药服下肠鸣大作,半天后轻泻二三次,小便色黄变淡,但服至第3 剂时,又不泻了。总之,服药效果显著,肚子里感觉轻松了许多,很想吃肉、喝酒,还是勉强忍了下来。” 复诊其舌脉,与首诊时相比,唯见黄糙苔略退,滑数有力脉象似无明显减弱。上方大黄、芒硝各加3g,续服3 剂。 3 月31 日三诊。自诉:“烦渴胃燥、便秘尿黄、打鼾口臭等症都大有减轻,身体也感到轻松许多。以后要不再反弹,就算好了。” 视其面色已见红润,舌质正红,舌苔薄黄津润;复切其脉,已显缓滑之象。湿热盛实之势已衰其大半,遂改用麻子仁丸合丹参饮加减,以续清肠胃积热,润肠通便,活血理气,而治胃胀胃痛。方药:酒炒大黄(后下)12g,炒枳壳、厚朴各15g,火麻仁30g,郁李仁、桃仁各12g,丹参30g,木香12g,砂仁(后下)9g,乌药、炒川楝子、延胡索各12g,甘草6g,5 剂。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另取5 剂,加金果榄90g,共为细末,待汤药尽剂,续服末药,每服9g,日服2 次,用温开水调服。如感效果不佳,及时告知。 9 月5 日,张某来门诊告知:“这5 个月以来,老毛病倒是没有明显复发,身体也感到舒服很多,体重减轻了好几斤,这也是我求之不得的。可是啥时候能够开戒?嘴实在馋得难忍啊!” 我笑言道:“营养还是应该补充的,但切勿暴饮暴食,嗜酒无度,以防旧疾再犯。” 按语:张某胃脘痛乃是年轻人当中较为多见的病症。《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俗话说的 “病从口入”,可谓切合张某的病因病状。患者能够遵循医嘱,其实不难治愈,因为年轻,病程大多不长,正气也多不虚,且病情亦多不杂,用药能够对证,加以注意禁忌,解除致病原因,其病自然就容易治愈。能够重视自我调养,治愈后也就复发率较低,乃至完全治愈。反之,屡治屡犯,甚至久治不愈,除责在医者用药是否对证外,就是患者是否谨遵医嘱。如张某能够尽力忍耐嘴馋,因而就较为顺利地治愈10 年湿热过旺之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充血)之患。其治法很简单,就是用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以直泻胃腑实热,生津止渴,理气止痛,加以饮食清淡,牺牲口福,因而疗效较为显著。但若引起本病的饮食习惯不改,依然嗜酒有瘾,口味重的猛吃,清淡的懒食,即使是用药再对症,也是往往疗效不佳。同类患者屡见不鲜,可谓天天都能见到。仅举此例,以说明治疗与忌口同等重要。 6.泛酸胃痛,呕嗝脘胀 鲍某,男,55 岁。2010 年9 月20 日首诊。自诉:“胃病已有30 年,原先吃点胃舒平片即可止住,但是屡发不能断根。后来做胃镜检查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住院、吃药,还是不能完全治愈,总是复发。特别是饥饿、过饱、劳累过度或吃甜食等,即伴有呕吐酸水,胃痛随之加重。以往不当回事,50 岁以后,身体感觉有些撑不住了。若是吃了不合适的东西,再加上怄气的话,就会嗝声不断,甚至胸脘憋闷,再吃以往的
相关推荐:
屌丝的四次艳遇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天下男修皆炉鼎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