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日首诊。患者因劳动时不慎,被柴草扎伤右足大趾大敦穴处,未在意。不及2 日,患处水肿,疼痛麻木,曾在某医院外科清创治疗,但患处时流臭水,淋沥不净。5 天后右足大趾皮肉烂尽露骨,骨色灰黑,患肢自膝下通肿,色灰暗,按之深陷不起,疮口流水增多,医院要求果断截趾,以免影响足踝,导致肢残。视患者右足大趾上一半的肉已烂去,趾骨半露,色微枯黑,时浸臭水。此脱疽溃后虚证,当速温补气血,以化其毒凝。方用千金内托散加减。处方:党参9g,生黄芪15g,防风、白芷各6g,当归12g,肉桂2.1g,苍术、白术各12g,牛膝12g,乌附子1.5g,生甘草6g,5 剂。外用:生姜、荆芥、防风、雄黄、枯矾各等份煎水洗患处,再涂以玉红膏,膏外撒以二味拔毒散,盖以净纱布,以防尘染。上法治之两日夜,患处所露之骨已长出嫩红色新肉,俗称 “肉芽”,覆盖趾骨。如法调治7 日,坏水渐少,腿肿缓消,足背皱皮,色转红润。内外治法不变,续调5 日。 7 月17 日三诊。疮上已长满新肉,肿势大消。但疮口仍浸淫不干,嘱上法内服药中附子、肉桂各加至6g,续服5 剂。 7 月23 日四诊。见疮上已长满的新肉又烂了一半,趾骨复露,我甚诧异,问及何因?曰:梦中偶失精2 次,即见疮上新肉溃化,疼痛加剧。大病不可夺精,夺精益虚。遂用大剂扶正托毒,以期早日治愈,缓则恐再生变。处方:生黄芪24g,党参15g,当归18g,川芎9g,金银花21g,白术18g,苍术15g,肉桂4.5g,附子4.5g,陈皮9g,生甘草9g,炮姜4.5g,芡实、金樱子各12g,取10 剂,一日夜1 剂,日3、夜1 空腹温服。外用生皮法(方略)调治。又10 日,肿全消,皮色复原,水湿亦无,疮口愈合,皮亦老化,色见浅棕,病告痊愈矣。 随访二十余载,至今健康,无异常人,毫无他症遗留,屈伸自如。 77.颊车疔 闵某,女,23 岁,已婚,工人。1978 年7 月8 日来诊。患者初觉右腮麻木,微痒隐痛,以镜照之,有一小疱如粟米大,色白光亮,用手抓破,不及半日腮肿头痛,饮食及语言都不便。西药治疗3 日未见效,现右齿亦痛,时感恶心烦躁,全身不适。诊视患者右侧颜面漫肿,颊车穴处红肿,中间有一暗红色硬粒,触之痛甚。舌质鲜红,舌尖深红,苔少乏津,脉数。辨证:风血相搏,热郁毒凝。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野菊花15g,紫花地丁24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天花粉9g,白芷9g,连翘15g,赤芍9g,板蓝根15g,皂角刺9g,薄荷9g,生甘草9g,2 剂。外用拔疔膏(自配)敷患处。 7 月15 日患者来舍曰:上药服头剂,头痛、牙痛减轻,疔头已破,自出脓血夹杂;2 剂服后,疔根出,脓尽,肿全消,疮口收敛而愈。 78.蛀节疔1 焦某,女,35 岁,已婚,农民。1975 年7 月8 日首诊。自诉:右手食指中节内侧猝感麻木疼痛,身发寒热;未及1 日,患指三节通肿,中节内侧隆起,痛如针刺。经当地卫生所打针、服药及外敷药膏10 天,不见好转,以致右手通肿至腕以上,疼痛难忍,寝食俱废,精神烦乱。诊脉洪数,舌质深红、无苔,乏津。综上所见,乃热毒为患,时日太久,内脓已成。视其患指,三节被脓串通,恐其毒深侵蚀骨节,即使速溃,亦难保其原状。遂拟清热解毒、溃透托脓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金银花30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24g,鲜白茅根60g,白芷9g,皂角刺9g,生地黄15g,连翘15g,赤芍12g,天花粉9g,生甘草9g,3 剂,1 日1 剂,水煎,食远微温服。外用拔疔膏(自制)厚涂患指,留中节内侧,外以膏药贴之。 7 月12 日二诊。上药服第2 剂,疮头溃破,黄稠脓血流出。溃后第2 日,食指三节通溃,筋骨暴露,疼痛却大减,全身症状消退。上方白茅根、皂角刺溃透疮毒之味去之,加陈皮9g,黄芪15g,以扶正托毒。外用黄芪、金银花等份煎水,微温洗患指,1 日洗三五次,外涂生肌玉红膏。 7 月16 日三诊。上法内服外洗涂膏治疗又3 日,脓血将尽,新肉复生,色红嫩。外洗、内服药不变,续治。 7 月19 日四诊。患指新肉已长平,周围红肿全消。唯新肉皮不老化,触之出血。遂用老皮法简易方治之,又7 日痊愈。但因来治太迟,脓蚀骨伤,愈后皮肤浅棕色,首节变细,屈伸不如健指灵活,余无他症。 79.蛀节疔2 罗某,女,36 岁,已婚,农民。1975 年9 月3 日首诊。自诉:右手食指中节内侧初起小疹状亮疱,微觉麻木隐痛,抓破后手指随肿,全身冷热不适,用蒲公英根捣烂敷之,无效,且肿痛愈甚。此亦蛀节疔疮也。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紫花地丁30g,金银花30g,赤芍9g,连翘15g,黄芩12g,柴胡9g,蒲公英15g,野菊花12g,陈皮9g,当归尾9g,甘草9g,1 日1 剂。 9 月6 日二诊。上药已服2 剂,身热退,疮头破,脓未出,原方加皂角刺6g,水煎酒引服。 9 月7 日三诊。患指中节内侧破流黄稠脓液,以野菊花水洗之,见有疔根,色白,形如细面条,长约0.6cm。遂涂拔疔膏,内服药去皂角刺、柴胡、当归尾,加生黄芪15g,全当归12g,续服。 9 月9 日再诊。疔根已化,脓尽,另用生肌玉红膏涂之(先洗净),内服原方3 剂。1 个月后随访,共调治12 日,新肉长平,疮口愈合而愈。愈后活动自如,无疼痒遗留。 按语:疔疮虽然患小而毒深,且其变化甚速。故此证务须早治为上,以免毒蚀筋骨关节,致成指残。若疔毒内陷,神识昏迷,则谓 “疔疮走黄”,治之稍有不当,亦可危及生命。故疔疮患小,切勿小视! 80.湿毒(湿疹) 余某,男,65 岁,居民。1995 年5 月7 日首诊。见患者头顶至足心,全身各处长满红白相间、干湿交错的小硬疹,几乎身无完肤。患者诉全身瘙痒,小疹出一层又一层,抓破流淡血水,随后干痂色白,经用熏洗、涂抹药膏,到专科医院诊治,均无明显效果。后用敌百虫泡化洗涂,仅可止痛一时。诊脉浮滑,舌质暗,苔厚滑腻。究其病因,患者做小生意,长期处在室内,少见阳光,加之房屋矮小,通风差,地潮湿,且患者嗜酒过度,酒助湿生热,加外受阴湿,湿热交蒸,毒蕴肌腠,汗出不畅,浸淫日久,以致皮肤瘙痒,而成顽疹。治宜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用二妙散加味。处方:苍术15g,黄柏15g,苦参15g,白芷15g,白鲜皮15g,荆芥9g,防风9g,薏苡仁30g,僵蚕9g,全蝎9g,乌梢蛇9g,生甘草6g,5 剂。1 日1 剂,水煎3 次,早、中、晚各服1 次,药渣宽水煎数滚,去渣,趁热熏全身令汗出,待温自上而下洗浴之,每日如此。外用尿素软膏涂抹全身患处。须忌饮酒,勿食海鲜半年。 5 月12 日二诊。全身已不出新疹,瘙痒明显减轻。原方加土茯苓30g,金银花15g,地肤子15g,续服5 剂。内服、外洗同前。 5 月18 日三诊。舌质红泽,苔薄白,有津,脉缓和。病续有好转,原方续服5 剂,病可痊愈。 5 月23 日四诊。患者全身大痒复作,身半以上又出新疹,皮肤呈现片片潮红。问其是否犯禁饮酒?答:“我以为已经好了,仅饮3 次酒,1 次饮三四两,随即瘙痒如初。” 诊其脉浮滑,舌质厚滑,乃湿热复盛也。治法不变,续服5 剂治之。并嘱其戒酒1 年,方保无虞。 随访,患者忌酒半年,服药20 剂痊愈。1 年后饮酒如初,3 年未见复发。 三、妇科治验 妇科病,除经、带、孕、产外,余病均与内、外科同。今整理四十余例验案中,重在 “屡堕不育” 一症,因此症我见之较多。其余诸症如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虽每日都有来治者,但较为疏忽总结,故病案不多。其中原发性不孕症治之最难,其次为不明原因小产、引产次数过多者,若欲再孕保胎,亦非容易。因其冲任屡伤、胞宫受损也。屡见今之年轻女性,大多缺乏卫生知识,尤其是经孕知识。仅重外表,不重内在,是今之通 “病”。光美容远远不够,重健康才是真谛。诚希女性月经越来越少、甚至过早不来、屡堕不育、难孕不孕者越少越好! 81.月经先期 杨某,女,已婚,28 岁,工人。1977 年7 月14 日首诊。患者13 岁行经,每月超前,甚至一月两行。血色紫黑,气味极腥,量多。经期常感头胀心烦,五心发热,食欲不佳,体倦乏力。诊患者面色暗红,形体偏瘦,舌质绛,乏苔,少津;脉来弦数有力,时兼微洪。婚后3 年未孕。 综上所见,属五阴不足、血热先期之候也。治宜滋阴凉血,疏导调经。方用逍遥散加减治之。处方:生地黄24g,牡丹皮12g,玄参12g,白芍12g,当归12g,地骨皮12g,龟甲12g,炒栀子12g,黄柏、知母各9g,丹参15g,柴胡、泽兰各9g,5 剂。1 日1 剂,水煎2 次,早、晚空腹温服。外用:吴茱萸(为末)15g,独头蒜(去皮)1 头,蓖麻仁(去壳)10 粒,3 味共捣如泥,做两饼,贴两足心涌泉穴,连贴三日夜去之。 7 月20 日二诊。患者自感头痛心烦,五心发热明显减轻,脉来洪数之象已缓,原方加续断12g,枸杞子12g,益肝肾精血。续服5 剂。 7 月30 日三诊。自诉:二诊药服至第3 剂月经至,血色由紫黑转为深红,量适中,4 天结束。经期不适症状减去十之八九。为巩固疗效,促其怀孕,嘱用丹参60g,浓煎,少兑黄酒临睡时温服,连服3 日。10 月底患者来告:已怀孕2月余,特来告知。随访,1978 年5 月生一男婴,母子平安无恙。 82.月经后期1 张某,女,已婚,23 岁,农民。1967 年5 月2 日首诊。患者面色黑黄,眼眶微黑,偏瘦,性情偏急。舌质暗淡,苔花剥,有津,脉来沉迟微弦。婚前月经正常,无错前错后,无经期不适等症;婚后2 年,先是月经超前错后,以后只错后不超前。血色黑红,有块状,经期腰酸腹痛,经后黄带不绝,全身不适,易怒。辨证:肝气郁结,经行后期。治宜疏肝解郁,活血调经,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9g,牡丹皮12g,炒栀子9g,茜草12g,红花9g,香附9g,川芎9g,5 剂,1 日1 剂,水煎,兑黄酒少量,空腹温服。 6 月5 日二诊。上药服后7 日经血至,5 日结束,色深红,无块状,腰腹痛减去大半,与上次比后错3 天。诊其脉稍沉,舌质转红,病情显见好转,原方加干地黄(酒炒)15g,丹参30g,续服5 剂。 半年后随访,服中药10 剂后月经正常,经期无明显不适症状。 83.月经后期2 裴某,女,24 岁,已婚,农民。1964 年3 月5 日首诊。患者自15 岁行经至今,每月行经滞后八九天,量不多,色淡,三四日结束。行经前两天腰酸乏力,畏冷,婚后2 年未孕,现正在经期。诊患者面色黄白,正气欠实,唇舌淡红,苔不厚,津润,脉来细弱之象。显见禀赋不足,气血虚寒之证,治当益气养血,暖宫调经。方用八珍合胶艾汤加减。处方:人参9g,白术12g,茯苓9g,当归9g,川芎9g,熟地黄9g,阿胶(烊冲)15g,艾叶9g,肉桂6g,炮姜6g,炙黄芪15g,炙甘草9g,1 日1 剂,水浓煎2 次,兑红糖15g,黄酒适量,空腹温服。每月服6 剂。 5 月10 日二诊。患者精神显振,唇色转红,脉转缓和,稍显乏力,脉证明显好转,原方续服3 剂。 9 月初患者来告知:2 个月来经期正常,每月只错开一两天,色正红,经期无明显不适感。已停经2 个月,有望怀孕。 84.月经量少 赵某,女,21 岁,工人。1991 年3 月5 日首诊。14 岁月经至,连续3 个月时间正常,量少,一两天结束。6 年多来从未一次月经来3 天者,其量极少。诊患者面无病色,语言温和,舌质、舌苔无异常人,切其脉缓细之象。问及平时生活喜恶,曰:食量少,不爱动,爱看书,恶大肉海鲜,喜蔬菜淡饭,上班工种不累。综上所见,乃素体虚弱,加之所进饮食平淡,以致血之生化之源不足,冲任血海亏虚,故而量少也。治宜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人参15g,炙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2g,当归12g,龙眼肉15g,川芎9g,阿胶(烊冲)12g,炙甘草9g,红枣5 枚,陈皮6g,肉桂3g,7 剂。 3 月15 日二诊。上药服后自感精神好,睡眠多,食欲食量未变,再5 天月经欲至。原方加砂仁9g,以醒脾和胃,续服7 剂。 4 月1 日三诊。这次月经量增加,3 天半结束,食欲食量稍增。原方加熟地黄9g,增强补血之功,续服7 剂。 秋末随访,经服中药21 剂后月经正常,每次经行4 ~5 天结束,量适中,经期前后无不适反应。 85.闭经腹痛 陈某,女,29 岁,已婚,农民。1993 年6 月5 日首诊。平素月经正常,每月前后错3 天左右,4 ~5 天结束。月经欲潮时小腹微痛伴腰酸半天,余无不适。仅这次月经应至未至,延迟已半月,小腹阵痛,口苦胁满,心烦不宁。诊脉沉涩,时见弦象,舌质暗,苔腻。问及生活习惯,曰:喜饮冷酒,常冷浴。 综上所见,必是经血欲潮、血室正开之时,骤遇冷饮冷浴,寒邪直客下焦,血为寒凝,滞留血海,以致闭经不行也。治宜温经散寒,活血行瘀。方用温经汤加减。处方:乌药12g,莪术9g,肉桂9g,当归12g,桃仁9g,青皮9g,益母草24g,川芎12g,红花9g,牛膝9g,炮姜6g,炙甘草9g,2 剂。水煎,兑黄酒,空腹温服,忌生冷3 个月。 6 月13 日,患者来告知:上药服后腰腹阵痛,第2 日经血至,量较往常稍多,色暗红,3 日后量减,5 天结束。诊其脉虚缓之象,舌质红润,瘀积已去,当续调之。用柴芩四物汤加味。处方:当归12g,川芎9g,白芍9g,熟地黄12g,柴胡9g,香附9g,延胡索9g,泽兰15g,丹参24g,益母草12g,生甘草6g,3 剂。随访半年,月经如期而至,经期腰腹疼痛消失。 86.经期鼻衄 靳某,女,22 岁,未婚,居民。1965 年5 月6 日首诊。每月经期超前7 天以上,兼有头痛,鼻衄,口苦,胁痛,食欲乏味,心绪不宁。诊患者面赤唇红,舌质绛,苔少乏津,脉沉数有力。综上所见,属肝气偏旺,血热上逆,以致经期鼻衄。治宜凉血降逆。处方:鲜白茅根90g,生地黄15g,玄参15g,牛膝12g,茜草、当归各12g,仙鹤草15g,炒栀子12g,牡丹皮12g,龙胆草12g,决明子15g,木香9g,甘草6g,3 剂。水煎,兑鲜藕汁适量,饭后温服。 8 月2 日随访,上药服后经期未再鼻衄,头痛、心烦等症亦明显减轻。 87.经期发热 胡某,女,28 岁,已婚,理发员。1990 年3 月2 日首诊。每月行经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已四五年。3 年前发热月经结束即止,后1 年余行经前四五日即感全身不适,腰痛发热,纳差乏力,月经结束仍持续四五天。诊视患者面色黑黄,眼眶暗青,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沉弦无力。辨证:气阴两虚,肝脾失和。治宜和解少阳,益气养阴。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g,人参9g,甘草9g,黄芩12g,当归9g,白芍12g,茯苓9g,生地黄9g,酸枣仁9g,知母12g,龟甲9g,红枣3 枚。月经将净时连服5 剂;月经将来提前7 日续服5 剂。1 日1 剂,加生姜3 片,水煎温服。 7 月5 日二诊。自诉:上药服10 剂后,第2 个月经期症状减去大半;第3个月经期症状完全消除。诊其脉转细缓,面色黄润,青黑之色明显退去。阴虚肝郁已解,原方加白术9g,丹参15g,续服5 剂,以健脾胃,调和经血,寄希痊愈。随访1 年,患者旧恙未作,体重增加,面色红黄而润,食欲、劳作无异病前。 88.居经 张某,女,24 岁,已婚,居民。1976 年4 月25 日初诊。自15 岁行经至今,最短时间为3 个月经潮1 次,最长为5 个月行经1 次,量不多,有块状,色暗红,经期前后腰酸腹痛,头昏心烦。已结婚2 年,未能怀孕。诊患者面色黑红,形体偏瘦,舌质暗红、苔少,脉来沉涩。综上所见,证属冲任化源不足,脾肾两虚,肝失条达无疑。治宜补脾益肾,养血调经,少佐疏导之味。方用八珍益母汤加减,每月于经后服7 剂,连服3 个月。处方:炙黄芪24g,当归12g,白芍12g,熟地黄12g,川芎9g,人参12g,白术9g,续断12g,制首乌12g,益母草12g,柴胡6g,炙甘草6g,阿胶(烊冲)12g。 8 月2 日二诊。服中药14 剂后,月经来潮,3 个月共来2 次。经期症状已去大半,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诊其脉沉涩之象已有变化,六部细缓,病愈不远,怀孕有望矣。原方加龟甲胶(烊冲)12g,鹿角胶(烊冲)12g,枸杞子12g,以补益精血。于每月经净时连服5 剂,1 日1 剂,水煎,少兑黄酒、红糖温服。 11 月底随访,自诉:已连续3 个月,每月经水来潮,前后仅错四五天,色红无块,全身无明显不适。后续访,1 年后生一男婴,母子平安。 89.血崩 王某,女,26 岁,农民。1971 年8 月怀孕,10 月7 日午后突感腰腹阵痛,继而前阴出血,随之血出如崩,成块成条,即感头晕目眩,不能站立,血出不止,胎随之亦流,但血出仍不止。病势甚猛,不及细诊。急则治标,止崩刻不容缓。遂用升提止血法,中药速煎,急急服之。处方:炙黄芪90g,党参15g,升麻15g,当归9g,白芍12g,炙甘草9g,水一大碗,急火煎取半碗,兑入陈香墨汁七八钱,搅匀,温服。上药服下约15 分钟血渐止。二煎加入白术15g,杜仲12g,续断、阿胶(烊冲)各15g,红糖30g(兑入药液搅化),缓煎温服。 随访至1975 年初,王某于1973 年后生两胎,母子安然无恙。 90.红崩 蔡某,女,40 岁,已婚,工人。1993 年9 月3 日晚10 时来诊。其夫代诉:平时月经过多,有时1 个月2 次,七八天结束,量多,时夹有血块。常感头晕乏力,精神不振。近十日来持续出血,某中医开药3 剂,第1 剂头煎服下约半小时,出血量加大,气息微弱,四肢发凉,其势甚危。见患者面色淡灰,声微气弱,脉来细弱,气随血脱之危象也。非大剂参、芪、桂、附以升提回阳,则难以挽回失脱之险。处方:人参30g,炙黄芪60g,当归15g,续断15g,杜仲15g,升麻15g,阿胶(烊冲)15g,蒲黄炭(包煎)12g,卷柏炭12g,地榆炭12g,附子6g,肉桂6g,炙甘草9g,红枣5 枚。上药速速浓煎,少量频服。并嘱:“如药服下半小时内无明显好转,速来叫我。” 9 月5 日患者亲属来告知:头煎服下约20 分钟,患者四肢渐温,语出有声,出血渐少;二煎服下已天亮,出血全止,已无大碍。顺便将某中医所开药2 剂带来,请您看看。视之,除破血行气之味别无他药,红花、桃仁、苏木、土鳖虫、三棱、莪术、香附、木香、柴胡等。 按语:蔡某素禀气虚,又常经水偏多,是气血两亏,冲任血海失固,岂堪经受一派破血行气之品?!我不解也。 91.绝经后乳房胀痛 范某,女,55 岁,职工。1979 年10 月5 日首诊。停经已6 年,6 年前月经欲行乳房胀痛,经行3 日后便消退如常,停经后乳房又时感隐痛微胀,甚则1 个月十数日疼痛不减,双乳胀硬,心绪烦闷,多梦口苦。诊患者面色萎黄,隐见淡青,舌质暗、无苔、乏津,脉来沉弦,一息六至。辨证:思虑气结,肝气不舒。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养血。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干地黄12g,柴胡9g,甘草9g,牡丹皮12g,山栀子9g,薄荷9g,香附9g,乌药9g,酸枣仁9g,麦冬12g,蒲公英12g,4 剂。 10 月11 日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原方加党参15g 以补气,气血和则方无虞。续服5 剂。 10 月16 日三诊。脉来细缓,面色黄润,舌质微红,苔薄白津回,病去正复之象也。嘱其以饮食调养,情绪安定,便可全愈。 随访2 年,病愈未发,心身康健。 92.杂色带下 张某,女,35 岁,已婚,职工。1979 年7 月2 日首诊。患者带下黄白相兼,偶夹如茶色状,气浓,淋沥不净。尤以月经前后为甚。常感头昏脑胀,腰背沉重,小腹坠胀,心绪不宁。诊患者面色黄青,舌质暗红,苔花剥不匀,乏津,脉来弦滑,一息六七至。辨证:肝脾失和,湿热下注。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方用侧柏樗皮丸加减。处方:樗根白皮15g,黄柏12g,黄连9g,香附9g,白芷9g,白芍12g,白术12g,茯苓12g,侧柏叶12g,龙胆草12g,薏苡仁30g,5剂。每剂头、二煎空腹温服,三煎外用熏洗外阴。 7 月8 日二诊。上药服后头昏心烦减轻,带下转色白,量稍减。原方加白果仁12g,煅龙骨15g,山药15g,以加强益肾收敛之功。续服5 剂。 随访,共服药10 剂(加外洗,即用药渣宽水再煎坐浴),带下痊愈。 93.非血非带淋沥不休 晏某,女,40 岁,已婚,工人。1990 年3 月5 日首诊。近两年来月经失调,时前时后,前可一月两行,后则二月一至。每次经期必10 天左右,红白相间,一月几无净时。常感腰腿酸软,小腹坠痛。诊患者面色萎黄,干燥乏润,语出声微,精神不振。舌质淡,苔少而腻,脉来细濡。辨其证因,必为劳倦伤脾,七情内戕,以致脾肾不足,冲带失固。冲脉伤则经血乱,带脉失约则带浊时下淋沥不止,所以红白相间,连绵不休也。治以益脾肾、固冲带为本,止带为标,方可收完全之功。方用沈氏断下汤加减。处方:人参15g,熟地黄12g,当归12g,川芎9g,阿胶12g(烊冲),鹿角胶12g(烊冲),醋炒艾叶9g,煅海螵蛸9g,炮姜炭6g,续断12g,杜仲12g,白芍12g,炙甘草9g,5 剂。 3 月12 日二诊。上药服后红已止,白稍减,精神明显好转。诊其脉细缓,舌质、舌苔变化不明显。原方续服5 剂。 3 月16 日三诊。舌质微红,苔薄津润,脉缓。带下红白已无,腰腹不适等症明显减轻。原方加煅牡蛎15g,巴戟天15g,以益肾涩敛。续服5 剂。随访3年,共服中药15 剂后,诸症悉除,精力恢复,劳作如常,旧疾未见复作。 94.老年白崩 魏某,女,70 岁,已婚,居民。1978 年10 月3 日首诊。患者48 岁绝经,二十余年无带。5 日前不明原因白带淋沥而出,一日夜数阵,气味不浓。近两日带下如注,势如崩堤,头昏眼花,心慌气短,小腹冷痛,全身无力。诊患者面色苍白,精神委靡,唇舌色淡,苔少乏津,脉来沉细,一派虚象显露也。乃脾肾阳虚,带任不固,以致精脱而下,带出如崩。急宜温肾培元,升提固涩。方用内补丸加减。处方:炙黄芪60g,人参15g,白术15g,鹿角霜15g,菟丝子15g,桑螵蛸12g,肉苁蓉12g,杜仲15g,巴戟天12g,乌附子9g,肉桂6g,金樱子15g,龙骨15g,芡实15g,山药30g,2 剂。 10 月6 日往视,上药服2 剂将尽,带下减去十之七八。切其脉缓而无力,邪去正虚之象也。原方加煅牡蛎15g,鹿角霜改用鹿角胶12g(烊冲),乌附子、肉桂减至3g,以补益精血,收敛止带。续服2 剂。 随访半年,自服中药4 剂后,病愈未发。 95.恶阻(妊娠反应) 王某,女,23 岁,已婚,居民。1969 年3 月3 日首诊。婚后停经3 月余,近10 日食欲渐差,时欲呕吐,头晕恶心,脘腹不适,精神不佳。诊脉细滑,微弦,舌质红,苔少,乏津。辨证:胃气失于和降,肝气失于条达,以致脘腹不适,时欲呕吐。治宜和胃降逆,佐以疏肝安胎之味。方用芦根汤加减。处方:竹茹12g,麦冬9g,芦根12g,陈皮6g,茯苓9g,砂仁9g,白术9g,黄芩9g,厚朴6g,2 剂。 3 月6 日二诊。脉转缓滑无力,恶心呕吐已减。原方加党参12g,白芍6g,以益气平肝。续服2 剂,呕吐平息,胎孕无恙,身体渐健。 按语:恶阻一证,多为胃气失于和降、冲脉之气上逆所致。无论素禀脾胃虚弱,或肝热气逆,湿滞痰盛等证,均宜和胃安中为先,兼以佐药调之。凡一切辛燥升散、破气行瘀、大苦大寒、泻下滑利,以及峻补、有毒之味俱当禁用、慎用,以防伤胎。《内经》虽有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之训,而有伤胎气之药,切不可轻而用之。即使病情非用不可,亦应 “衰其大半而止”。 96.妊娠腹痛 熊某,女,25 岁,已婚,居民。1990 年6 月5 日首诊。自怀孕4 个月后,小腹偶感微痛。数日前因乘车颠簸,遂感小腹坠痛,昨日前阴出血数滴,腹痛不减。诊脉弦滑,舌质淡,唇淡红,面色黄白,形体薄弱。究其证因,必素体虚弱,冲任不实,复因乘车颠簸,而动胎气,以致小腹下坠,出血少量。幸诊疗及时,胎无大碍。治宜养血安胎,补脾益肾。方用泰山磐石散加减。处方:人参15g,白术9g,当归9g,续断12g,杜仲12g,阿胶12g(烊冲),炙黄芪15g,熟地黄9g,酒炒黄芩9g,川芎6g,酒炒白芍9g,砂仁6g,炙甘草6g,糯米一撮,2 剂。随访,上药服后腹痛渐止,痊愈康复,后顺生一男婴。 97.胎动不安 陈某,女,28 岁,已婚,职工。1980 年7 月2 日首
相关推荐:
总统(H)
屌丝的四次艳遇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小白杨
误打误撞(校园1v1H)
盛爱小萝莉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云翻雨覆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