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问情[NPH修仙] > 第6章

第6章

脉症悉有好转,脘及右胁已温和不痛,饮食已恢复至病前量,患者已3 次要求开荤食肉未许,病虽已去十之八九,仍嘱其饮食应注意生冷油腻滞胃之品,原法开散剂1 料,以巩固疗效。处方:焦白术120g,云茯苓60g,潞党参60g,附子9g,丁香12g,姜制紫厚朴24g,陈皮15g,肉桂9g,炒山药90g,益智仁30g,春砂仁30g,炙甘草21g,柴胡15g,酒炒白芍15g,制枳壳15g,共为细末,每服9g,1 日2 次。早晚食远服,温开水送下,服10 日后量渐减至6g,一直药尽。 9 月25 日复诊。诸症悉除,饮食、精神不减病前。随访6 年余,体质、工作无异昔日。 按语:本例 “寒中” 者乃饮食伤脾、寒滞中焦也。脾胃乃生化之源,尤赖命火足而能腐熟谷蔬,故五诊时散剂重用肉桂、附子、山药、益智仁等味,以补命门真火;火生土,命火强则脾得以健也。所以病愈而体强者,要在补肾命真火,以振脾阳耳。 29.胃脘疼痛(4 例) 例1 余某,男,28 岁,农民。1965 年8 月3 日诊。患者胃痛近3 年,春秋两季疼痛时间较长。平时如饮白酒、吃红薯、吃酱菜便发病,痛一两天就吐酸水,胃脘胀气,后背沉重,全身无力。面色黑黄,舌质红、苔花剥、有津,脉象细弦。辨证:脾阳不振,肝气犯胃。治宜疏肝健脾,行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党参24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9g,砂仁9g,醋制香附9g,醋制延胡索9g,川楝子9g,煅牡蛎15g,海螵蛸9g,煨木香6g,炙甘草6g,姜厚朴9g,红枣3 枚为引,3 剂。 8 月8 日二诊。面色黄黑未变,而生气含于内可见,即稍有润泽也。切其脉,微见和缓,舌质原色,苔稍匀。患者自云上药服后脘胀,胃痛明显减轻,后背已不沉重,精神亦觉稍爽。原方3 剂,令其研细末,每服9g,日服2 次,早、晚各用红枣三五枚,大米一撮,同煎汤送服末药,兼嘱患者忌辛辣、生冷、过酸、过甜、硬食半年。随访二十余年,胃痛未见复发。 例2 秦某,女,27 岁,农民。1990 年4 月13 日首诊。患者2 年前因胃痛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 “慢性浅表性+ 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贲门口炎”。经中西药治疗暂时好转,不久又发,尤以劳累过度、呕气、吃硬食时疼痛更甚。视其面色枯黄,唇色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精神委靡。此症乃脾虚胃脘痛也。治宜培补根本,健脾益胃,理气止痛,用香砂养胃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党参30g,焦白术15g,云茯苓9g,炒薏苡仁30g,砂仁9g,陈皮9g,木香9g,金铃子9g,醋炒延胡索9g,海螵蛸9g,炒山药15g,煅牡蛎15g,补骨脂9g,炙甘草9g,红枣3 枚为引,3 剂。 4 月17 日二诊。患者精神稍振,舌苔、舌质无明显变化,脉象缓而无力,患者云上药服头剂疼痛缓减,3 剂服后痛去2/3,饮食稍增,精神亦好转。原方续服3 剂。 4 月21 日三诊。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舌苔稍厚,质正红,面带光泽,脉缓。患者云胃脘已不痛,饮食、精神都有好转。原方去牡蛎,易黄连6g,加蒲公英9g,续服5 剂。 半年后随访,5 剂药服后,患者胃痛全止,饮食、精神、劳作正常,只要不吃酸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不吃 “气食”,胃基本不痛,体重亦有增加。 例3 叶某,男,41 岁,工人。1996 年9 月10 日来诊。患者胃痛十余年,于5 年前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食管炎、贲门口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处治疗,症状虽有不同程度减轻,但不久又痛,且越来越重,尤以午夜及饥饿时疼痛最为明显,痛时脊背亦胀痛,以致食欲日差,精力不及,影响正常上班。诊其脉、舌:舌质红,苔厚黄腻,呈花剥状,面色萎黄无光泽,脉弦滑而细。此乃胃阴不足、脾虚湿滞之胃脘痛也。治宜健脾化湿,养阴止痛,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人参9g,白术9g,茯苓9g,陈皮6g,山药9g,炒扁豆9g,生薏苡仁15g,延胡索9g,砂仁(后下)6g,木香(后下)6g,黄连9g,葛根15g,海螵蛸9g,石斛15g,3 剂。水煎3 次,每次煎药液约300mL,早、中、晚各温服1 次。 12 月13 日患者之妻来询,其夫患胃痛十余年,上药3 剂服之未尽,其痛全止。我说:“您夫胃病,尚须服药,虽暂时痛止,要谨防复发。因病程日久,虽用药对症立可见效,但离痊愈尚远。故应续治,更要注意饮食,切勿暴饮暴食,一切辛辣刺激胃肠之物及生冷硬食均宜避之,俗云:‘三分吃药,七分护养也。’” 复以上方加量5 倍,另加蒲公英60g,煅牡蛎60g,川楝肉30g,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2 次,早、晚温开水送服。3 个月内忌食蚕豆、豌豆、绿豆,以上所嘱需谨忌1 年。随访1 年半,病未复发,工作、生活正常。 例4 余某,男,19 岁,做生意。1980 年5 月6 日初诊。患者因连续3 年胃脘痛,曾在某医院胃镜检查为 “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并提示多处有红肿、充血存在”。经中西药治疗均可暂时缓痛,停药便发,其症如旧,时日延久,几乎服什么药都无效。观其形、色、脉、舌几与常人无异。患者自诉:“曾做多种检查,除胃病外,无他症,不知为何久治不愈?” 问及生活习惯,答曰:“烟酒茶、辣椒、荤腥均喜好,且烟酒有瘾,吃饭事小,有时1 天只吃1 次饭,还不定何时,半夜、上午或下午,吃药也未按医生交代,疼了服,想起来了服,或不计时频服,或忙了忘服。 原因明矣,此患者年轻,病亦不重,为何久治不愈?概括有二:一曰生活习惯、嗜好不良,即是本病重要原因,亦是影响治疗的主要障碍,反复发作与之有关。二曰服药方法,吃药如打仗,用药如用兵。兵,不得已而用之;药,非有病而不轻服,服之必有的而放矢,对证而施方。“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药、打仗必有疗程、方案,病变药亦变,必伏其所主,方得病愈康复,若恣情任意,病不能愈反自伤者,不鲜见矣。 患者年轻体健,唯独胃伤。治之要法,必先纠正生活习惯,同时谨遵医嘱服药,方可施方有效。患者恍悟允遵医嘱。遂拟清热消肿、和胃止痛法,方用黄连解毒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黄连12g,黄芩12g,蒲公英15g,酒大黄6g,金银花15g,葛根24g,川楝子9g,延胡索9g,木香9g,佛手15g,生甘草6g,五灵脂9g。3 剂,1 日1 剂,水煎3 次,早、中、晚食远服。 5 月10 日二诊。患者面带喜色,云上药服后脘腹陡感宽舒,疼痛明显减轻,饮食知味。嘱原方续服3 剂。 5 月14 日三诊。患者云胃痛已止,饮食有增,精神觉爽。“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今胃腑积热已衰,疼痛已止,即应易其治法,以杜其患,巩固疗效。改拟清热利湿、和胃健脾法,用六和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党参15g,茯苓9g,白扁豆9g,白术9g,厚朴9g,藿香6g,砂仁9g,酒炒黄连9g,木香9g,川楝子9g,延胡索9g,海螵蛸9g,甘草6g,5 剂。上药服后未见患者再来就诊,2 年后见之,患者云身体现在很好,体重增加,胃未再痛。准备彻底戒掉烟酒。 以上4 例胃脘痛经西医检查,病状不同,中医辨证各异,因而制订治则、施用方药时亦各有别,由于年龄、病程、禀赋、生活习惯等差异,故应在辨病与辨证上认真细致,方能用药对证。多年临床体会,胃脘痛发病率最高,甚至10 岁左右孩童亦不鲜见。这与环境污染,加之膏粱厚味、烟酒过度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俗语云 “病从口入”,对于胃病而言,最为贴切。故纠正不良嗜好,注意饮食有节尤为重要,切勿单靠药物治疗。 30.胃脘痛(胃穿孔) 张某,男,22 岁,推土机手。1977 年9 月10 日首诊。患者常在外搞农田基本建设,饥饱无度。曾多次与工友打赌,1 人吃9 个人的饭,或喝9 个人的酒,每次都赢。一次吃五六斤米做的饭,或喝3 斤白酒,或喝27 碗老黄酒,久之,胃部经常疼痛,有时疼痛难忍。近半月大便乌黑,到医院钡餐检查,胃大弯处有大小不等3 个溃疡孔,最大者1.5cm×1.4cm。医院要求立即手术治疗,患者未允。诊患者面色萎黄,隐隐暗青,舌胖质暗,隐隐有瘀斑,苔薄灰腻;脉象沉弦,六部应指无缓和之象。辨证:肝气犯胃,脾虚土衰。治法:平肝降逆,和胃补脾。方用海螵蛸散加减治之。处方:海螵蛸12g,牡蛎24g,人参9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9g,白芍9g,葛根12g,血余炭9g,牡丹皮12g,炒栀子、木香各9g,三七粉6g(吞服),仙鹤草24g,生甘草6g,3 剂。 9 月14 日二诊。上药服后痛胀稍减轻,便血明显减少。因患者吃汤药不方便,要求配成药。以原方加醋炒延胡索、丹参、生黄芪、山药各12g,以增强活血止痛、补脾益气之功。取10 剂,共研细末,和匀。每次服9g,日服3 次,用红枣入大米煮稀粥送服。终生忌暴饮暴食及酸辣生硬食物,且勿饥饱无度,首先要忌酒!泡菜、腌菜及一切生冷、发病之物皆不能食。 随访三十余年,自上药服后至今,旧疾未作,饮食、劳作无异常人。 31.虫积 黄某,男,15 岁,学生。1974 年9 月12 日往诊。患者面色萎黄,两侧颧骨下有大小不一云斑,白而涩糙,形体消瘦,精神欠佳。诊其脉弦迟之象,视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似云块,津滑。每月规律性腹痛2 次,一次三五天方止,饮食少纳,多食脘闷,曾服山道年等驱虫药,未见虫出,在某卫生院粪便化验证明有蛔虫及钩虫卵,但经治疗效果不显。现已2 年余,腹痛仍发,食纳失常,精神日趋委靡,身体羸弱不堪。据上所见,乃脾胃虚寒,食积、虫积并存也,治宜健脾和胃,驱虫止痛。处方:焦白术15g,党参9g,云茯苓12g,川椒、广木香各3g,煨肉豆蔻、当归、芦荟、川楝子(肉炒)、使君子(煨,分次吞服)、鸡内金(微炒)、枳壳各9g,槟榔6g,厚朴2.1g,3 剂,水煎,空腹温服。忌生冷油腻之物。 9 月17 日二诊。据患者云:服药第3 剂见有蛔虫随大便解出数条,虫粗大,肉红色,遂觉脘腹稍宽,饮食渐增。脉之迟弦有减。仍率旧章,上方量加5 倍,另入砂仁24g,陈皮15g,甘草9g,榧子肉60g,共为细末,熟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 丸,渐增至30 丸,1 日2 次,早、晚空腹温开水或米饮送下。忌口如上,时须3 个月。 随访多次,上药服用期间,腹痛未再明显复发,各症渐除,身体日健。 32.少腹痛1 王某,女,25 岁,农民,已婚。1978 年6 月16 日来诊。患者自16 岁在外地做工,因天气炎热,自经前3 天于山溪冷浴后,至今脐腹以下经常作痛,发时重则疼痛难忍,轻则隐隐不绝,经期前后无定。经治数处,诸说不一,虽有一时止痛之效,但无彻底根治之功。视其形色,体壮色赤,切其脉象细弦而迟,乃形与脉背也。今舍其形征而从脉施药,用温通下焦法,以化肝肾久留之寒。处方:乌附片9g,青皮15g,乌药6g,酒制白芍9g,川芎、柴胡各6g,广木香4.5g,当归9g,黄芪24g,续断12g,甘草3g,香附9g,2 剂,水、酒各半煎服。 6 月20 日二诊。脉象中取可得,腹痛已止,按原法,上方加焦白术15g,丹参24g,3 剂。数月随访,腹痛未发,各症均有好转,婚后2 年不能受孕,今已妊娠3 个月矣。 33.少腹痛2 王某,男,20 岁,大堰沟回乡知青。1963 年10 月18 日往诊。患者少腹痛已近3 年,每遇寒即发,发时手足逆冷,口泛清水,腰膝酸软,脐以下至毛际板硬冷痛,甚至睾丸、阳物内缩,得暖痛减,逢寒益甚,屡经医治,不过暂缓一时而已,未能根除。视患者面色青黄淡黑,舌质暗淡,苔白滑腻,脉来沉迟之象。细询之,乃知自发育以来,多犯手淫,冷热不忌,久则肾气虚而寒邪得以内乘,以致肝气不舒,肾命火衰也。治宜温肾壮阳,疏肝散寒。处方:官桂30g,干姜3g,胡椒15g,高良姜24g,生乌头30g,陈艾绒1000g,将上药共为细粉掺于艾绒内,做艾炷如核桃大,选用神阙、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1 次灸2 ~3 穴,3 日一灸,1 次1 穴灸50 壮,共灸7 次,病由渐轻而到痊愈,共治21日。随访5 年,愈后未再复发。 34.少腹痛3 勾某,男,24 岁,已婚,工人。1978 年5 月9 日来诊。脉来虚大,两尺迟涩,舌质边红而中暗滑,苔白津腻。患者自结婚10 个月来,少腹疼痛7 个月之久,曾经治疗,毫无转机。虽三伏炎夏,腹部受凉亦痛,尤以饮冷酒最为明显,少腹中部及两侧痛,痛甚时少腹冷硬,每发必大痛五六日,发后亦隐隐作痛,病情日趋严重,影响工作。此寒积下焦也。治宜温肾通阳,理气散寒。处方:附子15g,青皮9g,乌药12g,益智仁、焦白术各30g,党参15g,云茯苓15g,广木香6g,吴茱萸6g,3 剂。 6 月3 日二诊。上药服后少腹疼痛明显减轻,尺脉微见,此药已中病之兆也,仍存上法。处方:丁香15g,肉桂15g,附子30g,焦白术120g,怀山药180g,制首乌60g,云茯苓60g,党参60g,甘草45g,吴茱萸15g,共为细末,每服6g,渐增至9g,日2 次,早、晚空腹淡盐汤送下,忌一切生冷饮食200 日。 往访多次,上药服未尽剂,腹痛即愈。续访4 年,旧疾未作。 35.积聚(寒聚) 孙某,男,28 岁,已婚,工人。1977 年8 月13 日来诊。脉来细弦,两尺尤甚,舌质淡红、无苔、滑腻,面色萎黄晦暗,头倾神靡。患病已近两年,在数家医院住院治疗,中西药服之甚多,病未好转。自结婚1 个月后开始,起初自觉少腹及两侧隐隐作痛,半年后疼痛益甚,疼时有似拇指大小 “气梁” 自少腹两侧自下上窜。现在疼痛不息,轻则隐隐,重则痛引胁下,甚则直抵胃脘,痛不可忍,“气梁” 现大如鸡蛋,上下走窜,时消时聚,饮食日减,多食脘胀,小便艰涩,解时酸痛,频欲解而量少,大便1 日五六次,初解干燥难下,继后溏稀,日日如此,并兼有遗精,1 个月六七次。据上所见,乃属《难经》“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积聚矣。今从喻嘉言用补中以通中下气,后用大剂内收肾气,外散膀胱,再用桂附之品“以使腹中奔气” 消散,为治此病之大法也。处方:党参15g,焦白术15g,干姜6g,茯苓15g,甘草15g,吴茱萸4.5g,乌附子9g,水煎,空腹温服,5 剂。 8 月17 日二诊。脉来弦象稍退,虚大无力仍存。患者云上药服后腹痛稍减,小便似觉通利。仍存原意,上方去干姜,加肉桂4.5g,以免与附子相搏,积热不去。 8 月24 日三诊。上药又服5 剂,腹痛明显减轻,“气梁” 基本消失,小便通畅,大便日解两三次,干燥之势减,溏稀稍成形,饮食日进,且能消化,精神转振。继率旧章,上方加川楝子12g,小茴香9g,广木香6g,以疏肝气。 8 月30 日四诊。上药又服5 剂,服药期间遗精1 次,似觉腹痛后 “气梁” 又剧,嗝气频作,二便已正常(小便通利,大便不燥不溏,一日一行)。此病已减去十之六七,当本《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 之意,照原方加怀山药30g,沉香6g,芡实12g,金樱子15g,山茱萸12g,取汤药5 剂,再加原方量5 倍,取1 料,为末分服,以固肾涩精。上药服后旬余,患者来舍告曰:诸症已愈,末药仍在续服。并嘱其愈后勿犯生冷,调节饮食,以免复发。 36.胁痛 刘某,女,年过五旬。1972 年8 月13 日往诊。患者2 个月前与人说笑,对方失手将其推倒于约2 尺高土坎下,当时未觉甚痛,后右胁下日渐闷痛,时而如针刺感,一连数次,每当天气变化,或遇怒气,或饮生冷,或食生硬之物便发。近十余日疼痛不息,脘腹牵痛闷胀,午后低热,纳减,易怒,睡眠不安,头目昏眩,大便干燥难解,小便色黄、频欲解而涩短,虽经调治,中西药及针灸等效果均不显著。脉来小坚、弦长之象,舌质晦暗、乏津、无苔,面色黄里透青而暗,两眼眶呈淡青色。此即《灵枢》所谓 “有所堕坠,恶血在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之证也。法当疏肝利气,活血散瘀。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赤芍各12g,酒大黄6g,枳壳12g,紫苏子9g,桃仁6g,当归尾、红花各9g,甘草4.5g,少以米酒为引,以助药势,2 剂。 8 月16 日二诊。上药服下头剂腹胁疼痛数阵,服至2 剂时即无所感。细诊脉象,与前无减,此乃药轻力微,不能散其聚也。原方酒大黄改生大黄,枳壳改枳实,量加至15g,另加苏木、木香各6g,水、酒各半煎,去渣温服,以大便利下恶血为度。因患者与我相距数里,又恐药猛攻下太过,便再三嘱咐其子:以下出恶血(死血)为度,且勿过之,以防血脱。 8 月19 日三诊。脉细,舌质淡红,津回。患者云二诊药服下较前腹痛更甚,二便仍无所感。后遵所嘱将2 剂药合煎,加量服下。2 小时后腹痛加剧,肠鸣及矢气不息。约过半日,大便解出如酱油状稀糊,一连四五次,泻后胁腹顿觉宽松,疼痛渐止,知思饮食。至此病邪已去大半,当以轻剂调理肝脾,加以饮食调养,以善其后。切勿攻克太过,过则伤正也。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党参15g,白术12g,云茯苓12g,柴胡9g,枳壳9g,山楂9g,香附、全当归各6g,木香6g,延胡索6g,麦冬9g,香附12g,红花6g,甘草3g,3 剂。逾年往访,胁痛痊愈至今,劳作如常。 37.毒滞血营(乙肝大三阳) 杨某妹夫,男,27 岁,乙肝病毒携带史3 年,1998 年9 月30 日杨某拿其血生化检验单来求治。化验单提示:HBsAg(+),HBeAg(+),HBcAb(+),即人们常言之 “大三阳”。精神、饮食、劳作等一切正常。经判断辨证,多属毒滞血营型,治当活血解毒。处方:茵陈45g,山栀子9g,大黄9g,血三七9g,丹参30g,黄花败酱草24g,赤芍18g,大青叶30g,叶下珠30g,土茯苓24g,黄木香6g,红木香30g,青皮9g,生甘草9g,1 日1 剂,1 个月后复查。 患者不知何故,服药20 剂后未再取药。12 月3 日,杨某拿来的化验单提示:表面抗体阳性,余皆转阴,病痊愈也。 38.黄疸 杨某,男,23 岁,农民。1990 年8 月13 日首诊。患者胃脘胀满,尿黄、厌油、发热十余日,历经数医诊治,皆曰 “感冒加消化不良”。吃药打针,几无效果。近四五天来脘胀更甚,饮食难进,体倦乏力,睡眠不实。视患者面色、白睛深黄,精神不振,舌质红绛,苔黄厚而腻,脉象滑数。乃湿热郁滞、肝胃不和之阳黄证也。治当清热利湿,疏肝散瘀。用茵陈蒿汤加味。处方:茵陈30g,山栀子15g,大黄15g,薏苡仁60g,车前子15g,丹参30g,黄柏15g,柴胡9g,木香9g,赤芍15g,3 剂。 8 月17 日二诊。患者自述:上药服下腹部微痛,继而便溏,日解四五次。3剂服后脘胀减,欲思饮食。此为药已对症,当续治之,原方再服3 剂。 8 月22 日三诊。视患者面黄、眼黄退去大半,精神见爽。舌质红绛已退,苔稍厚微腻,脉缓滑。此为湿热之邪已衰,不可苦寒续攻,当健脾胃与利肝胆同施,即所谓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也”。遂改拟健脾益胃、疏肝利胆法续治。处方:党参24g,白术9g,茯苓9g,薏苡仁15g,车前子15g,白木通9g,龙胆草9g,黄芩9g,茵陈15g,山栀子9g,酒大黄6g,木香6g,砂仁9g,甘草6g,5 剂。 8 月26 日四诊。患者欣喜曰:“我病已好,不吃药了。” 见患者面有润泽,色已不黄,神情已近常人。为巩固疗效,以杜复发,上方去白木通、黄芩,茵陈、酒大黄各减半,续服3 剂。并再三嘱咐患者切勿暴饮暴食,慎食大酒大肉3 个月,勿感冒风寒,勿过度劳累,以免复发。随访10 年,病未复发,身体康健。 39.遗精 易某,男,21 岁,未婚,农民。1972 年4 月3 日初诊。患者精神不佳、腰腿酸软、多梦、遗精已1 年余。视患者面色黑黄,眼眶微陷,头倾视深,目光微呆,舌质鲜红、无苔,脉两尺虚大,寸关微数。肾气不实也。肾虚则水不足,相火必胜,故见梦多遗精。治宜养阴滋肾,泻火涩精。方用知柏地黄合固胞汤加减。处方:酒炒生地黄24g,酒炒黄柏12g,茯苓、山药、泽泻、知母、山茱萸各12g,车前子9g,莲须12g,芡实15g,金樱子12g,牡丹皮9g,5 剂。随访,上药服下病愈,饮食调理康复,后未再发。 按语:此例患者证属相火妄动而致遗精,非单思而致,故5 剂病愈,愈而不发。若为单思所致,其治则方药又当另酌,亦非三五剂可愈。 40.梦遗 古某,男,19 岁,知青。1976 年10 月14 日远道来诊。患者高中毕业下乡务农不到1 年,即患腰腿疼痛、麻木,日渐加重,现步行3 里,两腿即抽筋,剧痛,尤以夜寐筋挛为甚,甚则两腿抽颤,痛苦不已。访治多处,俱云坐骨神经痛,经治疗均欠效验。视患者神情委靡,面色枯黄,舌质光莹无苔,舌尖鲜红,津液不足,脉象两尺小数,两寸、关反见小弦而涩。此必因所欲未遂,心有所存,于是引起君火偏亢,相火妄动,魂离舍而成梦,梦中交接失精,久则肝肾俱虚,筋骨失于濡养,故见腰腿疼痛及筋挛等症。问患者是否梦遗失精频繁?患者面有羞色,连声应之,“所言俱实,且有手淫毛病。” 拟宁神涩精法,标本并治。处方:盐制知母24g,酒制黄柏15g,生地黄15g,牡丹皮9g,车前子12g,茯神15g,莲须9g,山药15g,芡实12g,桑螵蛸9g,石菖蒲6g,远志9g,5 剂。 10 月20 日二诊。梦遗已6 天未犯,脉症稍有好转,上方续服5 剂。 10 月25 日三诊。梦遗已20 日未作,腰腿疼痛明显好转,夜寐已不抽筋,原方加木瓜15g,续断12g,再服5 剂。 11 月1 日四诊。右手尺部忽觉浮泛,虚大而来。问之,乃知患者于10 月28日晚陪客饮酒,当夜失精1 次,次早腰腿复觉疼痛。我警告患者曰:“倘若再不遵医嘱,违犯禁忌,此病难治矣。” 为治愈此病,再次向患者要求:远色欲;勿食辛辣刺激之物;不能一人静养,须适当参加劳动。仍以原方加黄柏至24g,知母30g,莲须15g,木瓜30g,金樱子15g,3 剂。 11 月6 日五诊。脉象趋于正常,梦遗及腰腿疼痛消失。现已能干重活,跑长路亦无苦感,饮食恢复,精神日增。改拟涩精固肾、健脾益智法善后,汤、丸间服。汤药处方:怀山药30g,芡实24g,莲须9g,金樱子12g,黄柏(酒炒)6g,知母(盐水制)9g,续断12g,熟地黄、何首乌各15g,木瓜12g,怀牛膝(酒蒸、焙干)15g,10 剂,3 日1 剂,与丸药间服。 丸剂处方:上方加党参、当归各15g,焦白术21g,山茱萸、茯神各15g,远志9g,菖蒲6g,砂仁6g,量同加至5 倍,共为细末,米饮或炼蜜为丸,每服9g,渐加至24g,1 日2 次,早、晚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年底询访,病愈巩固,身心康复。续访5 年,病未复发。 41.滑精1 王某,男,24 岁,已婚,赤脚医生。1973 年8 月7 日来诊。患滑精2 年余,诸如涩精止遗、滋阴泻相火之类药服之皆罔效。现1 个月滑精十余次,夫妇同榻亦遗,多是无梦自滑,醒后方知,饮食渐减,精神日靡,头昏,盗汗,记忆力衰退,腰酸乏力等,症状日趋明显,工作受到影响。视患者面色灰暗,唇舌少华,舌根灰厚苔稍腻,脉象细弱,沉取右尺微数。肾为藏精之脏,《素问》云:“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综上所见,患者必因婚前已有梦遗现象,加之婚后房事过度,以致肾阴肾阳大亏,精关不固,肾失封藏之职而成无梦精滑之症也。拟用固肾摄精法,方以固脬汤加减。处方:山茱萸15g,怀山药30g,芡实24g,茯神15g,桑螵蛸9g,莲须9g,金樱子12g,炙黄芪21g,酒制黄柏4.5g,沉香3g。 8 月13 日二诊。上药共服5 剂,滑精减少一半,原方再服3 剂。 8 月17 日三诊。见患者精神稍振,面色转润,脉来小缓之象。滑精未犯,仍以旧章继进,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怀山药150g,山茱萸30g,熟地黄30g,云茯苓45g,牡丹皮30g,炒泽泻15g,莲须21g,芡实、金樱子、补骨脂、杜仲各45g,丹参24g,远志30g,酒制黄柏、石菖蒲、酸枣仁各15g,炙黄芪、白术各45g,煅牡蛎30g,共为末,蜜丸,每丸净药15g 许,1 次1 丸,1 日2 次,早、晚空腹温开水送下。 往访多次,上药服至大半,滑精止而巩固。随访5 年余,滑精一直未发。 42.滑精2 余某,男,21 岁,工人。1978 年10 月1 日来诊。患者躯身强困,腰痛溺 赤,颜面与四肢微肿,现已十余日,入梦后无梦而频频遗精。视其面色黄垢,舌质暗红,苔黄厚滑腻。我未切其脉,便曰:此湿热下注使然也。初起实证,可施通因通用法,不过3 剂必愈。遂拟清热利湿法,少佐涩精之味。

相关推荐: 屌丝的四次艳遇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天下男修皆炉鼎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