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惹上白月光就跑[快穿] > 第241章

第241章

” 玄烨一向重视农事,若无大事,亲耕一般每年都会举办。但先蚕礼在康熙朝举办的次数却不多。 沈菡:“之前仁孝皇后在的时候,国家动荡不安,不是这事儿就是那事儿。而且那时一应典章都不完善,你阿玛举行亲耕仪式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亲蚕了。” 后来虽然礼制完善了,但的孝昭皇后却没等到亲蚕礼就过世了。 沈菡去年这时候还在月子里,所以今年是她的第一次亲蚕礼,也是朝廷时隔数年后再一次重启亲蚕礼。 内务府在亲蚕礼照常举办的谕旨下发后,立刻送上了亲蚕要用的东西,供皇后阅看。 内务府管事指着托盘中的金钩给沈菡表功,说这金钩是专门从江南找的老金匠打的样子,打了好几柄,特意挑了最好的一柄呈上。 沈菡拿起眼前这柄描金彩绘,光彩夺目的金钩:“……”呵呵。 管事见皇后面色严肃,脸上并无欣赏之色,不由得心生忐忑。是他们做得还不够精美?皇后不喜欢? 沈菡把这金钩扔回托盘,盯着这管事淡淡道:“把这次做的几支金钩都融了,做成一两的小金锭送过来。亲蚕礼,所有人一律用普通铁钩即可。” 管事被皇后这两眼看得遍体生寒,知道他们恐怕是马匹拍到马腿上了。也不敢多问,连忙跪下道:“是是,奴才这就去办!” 玄烨回来后发现她脸色不好:“这是怎么了?” 沈菡把事情说了,靠过去恨恨道:“也不知他们从这几根钩子里又捞了多少!” 可别小看几支金钩银钩,中间去江南找金匠的费用可以虚报一笔,从金库里领金子又可以虚报一笔,最后打金钩的损耗再来一笔。 沈菡:“从旨意发下去,到最后这钩子出现在我的手中,中间不知要过多少道手续,有多少人从中分去了利润!” 她掌管宫务这么多年,对内务府的猫腻一清二楚。 沈菡:“之前营造司报上来说春禧殿的梁被蛀了,要换梁。换一根梁,他们就敢给我报一万五千两白银!” 沈菡悄悄派人去调查过:“实际上什么被虫蛀了,分明就是叫他们给挖了!” 宫里每一根立柱,每一根横梁用的都是最上等的木材。这些人打的好算盘!他们把梁心掏空,取了木头卖钱,然后转头报上来说要整修宫殿,要来一大笔银子再换上根不值钱的新梁。 反正主子们高高在上,谁还能到这偏僻地界来亲自看看一根梁吗?谁又知道换梁要花几个钱吗? 宫里宫殿多得是,今年换这个,明年换那个,换上一辈子也换不完。 沈菡想起来就生气,狠狠一拍炕桌:“一群蠹虫!” 旁边的小十一看得有趣,也跟着一拍大腿:“虫虫!” 玄烨:“噗!” 沈菡怒视! 玄烨连忙讨饶:“是是是,你说得对,这一群蠹虫!朕就应该千刀万剐了他们!” 沈菡继续怒视——少逗我,也不看看我这是为了谁生气呢! 玄烨忍不住笑了,她这脾气最近可真是越发大了。 他靠过去哄她:“朕知道,明白,你看不惯这些,觉得他们损公肥私,贪渎民脂民膏,朕这不是一直在找人查吗?” 提起这个,沈菡有些泄气:“算了……我知道你也为难。” 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水至清则无鱼,就算查出来杀了这一批,还会有新的一批,贪官污吏是永远也杀不尽的。 沈菡已经明白,玄烨不是雍正,也不可能成为雍正。他有自己的性格,这决定了他的执政风格。 而且,他手中的国家是一个尚不安稳,刚刚进入上升期的国家,要顾虑太多的事情。他没有雍正的热血和不管不顾,康熙皇帝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稳定”。 沈菡吐槽完了,转头又拿起先蚕礼的《事宜单》看起来:“纠结这些事也没意思,我还是先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吧。” 玄烨摇摇头,有些无奈:“你这个脾气,和老四真是一模一样。” 一碰到不平事,那股子愤世嫉俗就要冒出来。可这世上的不平事这么多,哪儿能管得过来呢? …… 内务府管事吃了皇后一计冷眼,火急火燎就把新的铁钩子送来了:“娘娘,您看可有什么不妥?” 照规矩皇后应该用金钩黄筐,妃嫔用银钩黄筐,其他人则用铁钩朱筐。 现在沈菡给改成都用铁钩,筐子颜色不变,金钩和银钩都改成了一两的小金锭和十两的小银锭。 沈菡看了看这两盘金银元宝:“都在这儿了?” 管事心里一紧:“是,不敢欺瞒主子娘娘,除了来回熔铸的损耗,都在这儿了。” 沈菡点点头:“行了,以后就按这个规矩来,明年金钩和银钩的费用也不必再报了,通通取消,换成铁钩。” 管事小心道:“是,奴才记下了。” 先蚕礼之前要先举办亲耕礼,今年与往年不太一样,玄烨把亲耕礼的地点从先农坛改到了丰泽园。 沈菡一听:“嗯?丰泽园?” 为什么换到丰泽园? 丰泽园里有什么特别的吗…… 沈菡想起来了:“御稻?” 玄烨点头,高兴道:“是,御稻的试种算是大体成功了,朕打算继续扩大试种范围,推广试试!” 真的成功了?!那这可真是件大事! 沈菡也跟着高兴起来:“太好了!” 她记得好像是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玄烨就开始在丰泽园对御稻米进行试种和改良了。 在丰泽园试种成功后,沈菡原以为他会开始大面积推广,但是玄烨说各地水土不一样,怕新种子不适应别的地方的水土,也怕下面官员不会办事,最后反把好事变坏事,所以他对推广这事儿一直很谨慎。 这十年间,玄烨先是下旨在京西玉泉山和畅春园附近进行试种,并且一边种植,一边继续改良种子。 沈菡对水稻种植是一点儿不通的,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看着玄烨自己埋头摸索。 但可能天才真的是一通百通的吧?玄烨也不知是怎么想的,硬是自己琢磨出了一个育种的法子。 他先是让人从最开始培育出来的那一块玉田稻中选育出早熟质佳、耐寒性强、适应性广的单穗,然后把这一穗留种,再种成穗行或者一小块试验田。 然后再从这片区域优中选优,继续挑出性状更好的单穗,如此循环往复,一年一年的优中选优,最后用了十年时间,终于稳定住了稻种的性状。 试种的结果很成功,御稻在京西地区长势十分良好。而且当初沈菡提议在南方试种,玄烨也很认可,把种子给了曹寅试种。 结果这种稻子在南方是真的能一年两熟!这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说,简直就是个bug! 之后玄烨又继续向长城以北试种,基本上是走到哪儿就种到哪儿。 玄烨:“对了,多亏你提醒,之前在木兰开的那片试验田长的也不错。” ——前几年他们出去木兰避暑,玄烨在每次扎营停驻的间隙,都会带着沈菡去周围探访民情,两人曾仔细地研究过周围的土地和作物。 玄烨和沈菡在这数个地方走下来,发现木兰周围水土丰美,可是空有如此好的良田,却只种了一些糜、桑、稗、稷,十分可惜。 …… 第226章 防备 玄烨觉得木兰这么多上等田地, 只种这些贫瘠的作物未免太过可惜,便找来了当地的老农询问原因,这才得知因为当地气候过于寒冷, 进入白露后气温骤降,很多作物都无法成熟,所以无人种植。 沈菡看玄烨盯着这片地不甘心的样子,想了想, 提议要不要也在这儿圈块地,试种一下御稻:“虽然这里有点儿冷, 但不是说御稻的成熟周期比一般的稻子短吗,说不定就能赶在白露之前成熟呢?咱们也不图它一年两熟, 哪怕只有一季, 对本地百姓来说也是大功一件。反正只是一块试验田, 就算失败了也不亏什么。” 万一成功了, 北地的百姓便能多一项上等主食, 受益无穷,那可就赚大了。 玄烨之前没想起御稻,因为长城以北很少有种稻子的习惯, 但他思量过后却觉得沈菡说的未必不能一试, 反正也不亏。 之后玄烨便就找人在附近找了个庄子, 圈出地来开始了漫长的试种工作。 沈菡听说成功了有点儿惊讶:“真的在白露之前成熟了吗?” 她真的只是随口提议,没想到会成功啊! ——朝臣们同样没想到! 亲耕礼当日, 玄烨指着丰泽园稻田中的幼苗给众人介绍:“此稻名为御稻,朕在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偶然在西苑的玉田稻中发现了一株早熟的嘉禾, 谷粒饱满,稻穗高大, 远胜其他稻穗……” 太子和一众皇子都站在稻田边听着,胤禛之前从没听额娘说过这事儿,现在听到阿玛为了得到早熟的良种,竟然从一株稻穗开始培育,花了十年的时间悉心育成如今的御稻良种,心里的佩服之情简直难以言喻! 这样的耐心,这样的锲而不舍,只为了叫百姓多一些收成! 胤禛只觉阿玛的德行便如巍峨高山,他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 玄烨说完育种的过程,又拿出了曹寅的这些年在南方试种和长城以北试种御稻的记录:“此稻早熟,朕在木兰试种多年,已经确定此稻在长城以北,可在白露之前收割,且御稻抗旱高产,推广开来必定能够增益百姓活口之资。而在南边气候温暖之地,此稻可达一年两熟!” 群臣有些攘动——一年两熟?!真的吗? 沈菡作为皇后也陪同玄烨来参加亲耕礼了,不过这是皇帝的主场,她一直默默无闻在装背景板。此时听完玄烨一番激情高昂的介绍,沈菡忍不住悄悄打量了一眼玄烨。 ——虽然他说这事儿的时候面上表现的十分沉稳,仿佛这只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但沈菡还是听出了一点儿得意和炫耀——我厉害吧? 沈菡:“……” 朝臣们的敏感度显然不必皇后娘娘差,纷纷开始赞叹皇上天纵英主,一心为民!我朝圣主德行感佩上苍,竟降下此等良种!这御稻真是太牛叉了! 巴拉巴拉巴拉…… 沈菡在一旁端详这些人的表情——虽然他们嘴上一个劲儿的夸赞,都快把玄烨夸成三皇五帝了。但她总觉得看起来有些假,沈菡觉得这些人好像不是真心相信的……? 玄烨听沈菡说完干笑了一下:“呵呵……不奇怪,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时人做事都讲究天时,讲究一个万事万物要顺应自然和天理。 能够一年两熟的水稻,在现在的大多数人看来,确实属于‘逆天而行’的产物——逆天而行是要遭天谴的! 想让人们接受御稻并没有那么容易。 玄烨无奈道:“朕知道,别看他们嘴上说的好听,其实心里还不定怎么想呢。我估摸着多数人应该是不信的,可能都以为这是朕在给自己制造‘功绩’吧……” 就算一部分人真的相信这水稻真能一年两熟的,估计也不会太当回事,或者心里正觉得此事实属‘大逆不道’。 沈菡不太能理解这些人的想法:“不至于吧,就是个水稻而已,而且这明明是好事呀?” 玄烨摇摇头:“人对未知总是恐惧的,大多数人还是更相信已知的、已经习惯的东西。哪怕新的东西有更大的益处,很多人为了避开风险也宁愿用旧的。” 这倒是,沈菡记得之前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百姓并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宁愿不要新事物带来的收益,也不愿冒风险——尽管这稻种已经经过数年的验证没有问题。 这也是人之常情,她以前在现代的时候,出去吃大餐都只吃固定那几家觉得好吃的店,轻易不会尝试新饭店,生怕白花了钱还不好吃——哪怕这家店的评分很好。 何况更换作物这种影响全家生计的大事。 沈菡皱眉道:“那这个事儿还能推广吗?如果连官员都不能从心里认可,百姓更不可能接受,这怎么往下执行?” 皇帝总不能自己一个县一个村的下去走吧,办事还是要靠基层。御稻推广最终需要基层的官员一家一家去说服百姓,让他们能相信朝廷,相信御稻,而不是强迫、强逼着百姓种植。 玄烨展开手中的舆图:“推广是肯定要推广的,不过御稻的种子虽然培育成功了,但也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 玄烨指着舆图给沈菡看:“育种是在京西和长城以北完成的,南方也实验了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明全国的土地都适合种御稻。” 他拿着笔在舆图圈出了几个县:“所以这事儿不能操之过急,就算是在百姓里推广,也是先从水土相似的地方开始。其实只要把一个地方的根基打好,之后以此为中心慢慢向外辐射扩散,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所以最开始的这第一步试点尤为紧要。 沈菡看他在舆图上做的标记:“山东……你打算先在山东试点?” 玄烨点头:“山东自古就是农耕大省,作物众多,距离京城也近,水文风土气候都与京城相近。且山东巡抚佛伦主政地方多年,长于庶政。”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山东,自然要从此处做起。 玄烨:“ 至于长城以北,民风不比京里这边开化,百姓也尚未养成种植水稻的习惯,推广起来更难,也更耗时间,先放一放吧,朕打算先主攻北方。 沈菡听完他的

相关推荐: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云翻雨覆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盛爱小萝莉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