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说爱我(1v1) > 第174章

第174章

昂的样子,干脆给他一个机会:“你说。” 徐景星面对着那锐利目光的打量,心一提,牙一咬,豁出去了:“朝廷为了供应河西走廊驻军的军粮,特允商人购米运至甘州,朝廷支给米价及运费——陛下,有人会借此骗取朝廷银两。” 老皇帝冷笑一声,竟不意外:“有谁?” 徐景星:“陕西各州县官员会做,臣也做!王府、驸马府也有人做!还有中央朝廷的官吏……” 老皇帝:“……” 许烟杪惊叹: 第五昂冷不丁开口:“陛下可知童生试为何过者繁多?” 第五昂:“无他,唯使钱尔。” 第五昂:“童子不必背四书五经,只需要背几篇程文,套够两三百字,便能录取。” 第五昂:“富贵人家只要给钱,案首也能内定。” 就这两个人,就这几句话,直接把这场丞相钓鱼游戏,推到了就连窦丞相都预料不及的高度。 一个是戳中了老皇帝最在意的钱。 一个是直指科举的根。 礼部尚书额头渗出了一些汗水:“疯了……都疯了……” 这是生怕陪葬的人不够多? 今日无风无雨,月华满天。 老皇帝看着这两个人,从神态到语气都很冷静:“朕知道了。一个个说——徐景星,你先。” 第五昂行了一礼,退到旁边。 徐景星清了清嗓子:“朝廷为了这个运粮设定了一整条防骗线……” 老皇帝挥挥手:“这个我比你更清楚,你直接说怎么骗的。” 徐景星便道:“商人将粮食运过黄河,官吏在渡口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封装入袋,封头标明斤数米样,并发给商人勘合(凭证)。” 徐景星:“然后,官吏再将封头重新裁下,用羊皮筏子将米粮再偷运回黄河的另一岸,然后再过一次河,反复诓骗封头与勘合。想骗多少就过多少次河,最后拿着空袋子到甘州仓,以封头和勘合上报米价与运费。” 许烟杪进行总结: 原本眼观鼻鼻观心,假装自己是木在座位上,绝对不乱跳的永昌侯有些绝望地看了许烟杪一眼,内心哀嚎: ‘能不能放过我啊!我已经知道错了!再也不收那么多义子了!打个商量,咱能不提这个事了吗!’ ‘就算要提,能不能不要一口一口永昌侯的义子,直接上他的大名啊!没必要回回提一嘴咱的!’ ‘你是不是不知道他叫什么!我告诉你啊!什么大名什么字,我连他过家家时喜欢自称宇宙无敌大将军都告诉你!’ 永昌侯在一众同情的目光中,努力把自己那好像棕熊的身高往椅子里塞一塞。 老皇帝现在懒得去关注永昌侯了,他往桌后一坐,双手撑起下巴颏儿:“说说,都有谁?” 徐景星竹筒豆子那般全部倒出来——他确实对此门儿清,因为他就是位属甘州西安的候补知县! 老皇帝对此,只有一个字:“查!” 锦衣卫指挥使捧着册子,一个个把名字记下来,如果哪一个被许烟杪在心声提了有没有做过,便在那些名字下面打圈或打叉。 问完这个,老皇帝又看向第五昂:“童子试这又是怎么回事?” 第五昂早已打好腹稿:“陛下可记得八股文?” 老皇帝淡淡“嗯”一声。 那是前朝中后期那会儿的事情。科举从开创到如今,已有千年,制度从粗糙到成熟,上升渠道确实完全打通了,但科举该出的题也都出得差不多了。 ——四书五经就那么点内容,可以说,千年里,每一个字都被反复考过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答题时夺得考官的青睐,考生们的引用直往标新立异方向狂奔。 从史书到六子,从佛经到道藏,再剑走偏锋一点,直接自己编一句名言说是某某说过的……当然,这仅限于平日里阅读量广的人,更多的是从小到大只读四书五经,别的看都不看,因为“考试不会考”。 在前朝中后期,科举世家已经总结出来一套学习规划了: 八岁未入学之前读《性理字训》。八岁之后:先读《小学》,而后是《大学》,再然后是《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刊误》,紧接着是《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并《三传》;十五岁后再读《四书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这些。 只要从小到大按照这些来学来背,基本不用怕考试了。 ——学渣除外。 但这样子考试,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后果…… 第五昂:“前朝自文帝以来,盛行八股,考生不识‘三通’,不观‘四史’,便连梁祖、楚宗,都不知是哪一朝皇帝。” ——换成平行世界,就是大部分考生不认识汉祖、唐宗。 许烟杪: 第五昂:“且,写文章必用典、必成语、典必生僻,语必……能用生僻的字,便不用常用字。能用古体字,不用俗字。能用豭豝,绝不用公猪母猪。” 许烟杪: 说着,第五昂顺手写了一行字:蠖略蕤绥,漓虖幓纚。 老皇帝:“什么意思。” 第五昂:“夸耀天子车乘龙行之貌,车饰之美。” 许烟杪: 老皇帝:“……” 高铁柱面无表情地做出评判:“狗屁不通。” 这里也有个不学无术的在疯狂摇旗呐喊: 高铁柱在心里疯狂点头。 跟着高铁柱一起从底层打拼上来的一众高官同样在心里疯狂点头。 天知道他们当初打天下,面对襄阳贼的战书,对着上面的“鬯、爨、鱻、麤、鑿、篪、黼、巇、袠、囮、茝……”一个字一个字地翻意思,翻得有多狼狈。 就算是去问读书人,还有不少读书人念得结结巴巴,很多字都不认识。 丞相与六部尚书相视一笑。 老皇帝咳嗽一声,捻捻胡子,得意洋洋:“那为何本朝,又无这般情形了呢?” 第五昂一眼就看出来陛下是想要他歌功颂德……关键是,拨乱反正,扫清那股子流行佶屈聱牙文体歪风,还真的是这群泥腿子的功劳。 “自然是因为陛下、丞相,还有诸位尚书……” 第五昂:“禁止八股文,禁止文人于奏章中卖弄文采,科举时凡是文章用词生涩者,绝不录用。” 到底需要浅显到什么地步呢?天统五年,大夏第一次开科举时,丞相亲自监考,当时有考生开头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直接就被批判为用词怪异生涩,刷了下去。 老皇帝不仅不阻拦,还批语:“什么时候学会写‘天地初分,万物生长,圣人出世’,什么时候再来科举。” 这就是现在大夏官场的用词标准了,只要比这个深,就会被弹劾。 ——当然,这也更方便百姓看懂政策。 ——顺便,三年后那位考生又来了,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从原来的“刘琟”改成了“刘玉”,文风用词也特别浅白,这一次他考中了状元。 当第五昂拿天统五年科举事件举例后,老皇帝“哦?”了一声:“你倒是博闻强识,还记得那么久远的事情。” 第五昂笑了笑,收下了这个赞美。 然而神兽已经在揭他老底了。 许烟杪若有所思: 老皇帝呵呵一笑。 不然呢? 而且还可以先不杀,保留一部分官员带着枷锁在位置上工作,直到下一批培养出来。 至于这些官员会不会搞事?你也不想你的夫人和孩子……嗯,那什么的吧? 老皇帝:“???” 眼见着许烟杪又往桌面趴,做出熟悉的双臂交叠,脸埋胳膊底下的举动,忍无可忍—— “许烟杪!滚过来!” 你怕什么怕!你可是宠臣!拿出宠臣的嚣张劲儿来啊! 作者有话说: 带枷锁办公参考朱元璋,顺便,我前面有个情节也写了带枷锁办公来着√ 八股文这个情况参考明末,其实当时有有识之士想要改进,但明末那个情况……反而越搞越变态,越搞,当时的人越吹捧秦汉(指文字和文学,反而唐宋八大家因为用文很浅显,基本没有人去看。还有就是《儒林外史》里写范进不知道苏轼,马二先生不知道李清照,基本可以看出当时的考生的风气了) * 持甘肃行省颁发的勘合把渡,对商人搬运过河的粮食进行检查,合格后封装入袋,袋口缝有封头,标明斤数米样,并发给勘合(凭证)。商人将粮食运到甘州仓后,持勘合比对,检查封头无误后,支给米价及运费。 …… 元代兰州比卜渡中纳粮米的勘合制度存在严重舞弊行为。把守渡口的官吏军人与奸商水手相勾结,将已经验收的过河米粮袋子上的封头裁下,用羊皮筏子将米粮再偷运过河,重复诓骗封头与勘合,持空袋到甘州收籴仓米中纳,套取高额运费。甚至直接贿买勘合封头,骗取运费。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元政府中纳军粮的大计,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元代兰州城商贾云集,货物丰阜,运输繁忙的景象。 ——《陈守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论文集》 * 唐文初尚靡丽而士趋浮薄,宋文初尚钩棘而人习险谲。国初举业有用六经语者,其后引《左传》、《国语》矣,又引《史记》、《汉书》矣。《史记》穷而用六子,六子穷而用百家,甚至佛经、《道藏》摘而用之,流弊安穷。弘治、正德、嘉靖初年,中式文字纯正典雅。宜选其尤者,刊布学宫,俾知趋向。 ——《明史》 * 科举世家: 八岁未入学之前:读《性理字训》程逢源增

相关推荐: 夫君他人傻银子多   生子系统哭着求我放过男主   血色回响【人外NPH】   去小世界度蜜月[快穿]   无限制开挂   重生须尽欢   穿到七零:炮灰女配的致富经   仙者   虫族之美人雌君想养崽   在下神罗公司保洁阿姨(ff7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