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嘀嘀咕咕的。” 被李学庆点名的李学伟见周围的乡亲都在看着他。 “学庆哥,天明刚才说的那个……是不是想再在咱村建个厂?” 有人起了头,其他人立刻纷纷说了起来。 “就是啊,是不是又要建厂?” “建厂是不是还让大家伙凑钱?” 李学庆敲着桌子,发出嘭嘭声。 “安静,安静,让你们说话,一个个的要么不吭声,要么就一起乱吵吵,我到底听谁的?天明,你接着说。” 李天明看到大家的反应,也猜到了都在担心什么。 电风扇厂赚钱了,可分下去两笔红利之后,剩下的钱要拿去架桥。 现在又要建厂生产电饭煲,是不是赚了钱以后,还落不到大家伙的口袋里。 要是这样的话,建厂还有啥意思。 “天明,我说一句行不!” 李学伟举手说道。 “学伟叔,您说!” “你是咱们李家台子的能人,大家伙都愿意跟着你干,可是,大家伙心里咋想的,你也该知道吧?” 李天明点点头。 “好,既然知道,是不是也应该和大家伙说点儿实在的,赚外国人的钱是好事,然后呢?” 李学伟说完,现场顿时变得异常安静,所有人都看着李天明,等着他的答案。 总不能乡亲们把家底掏干净,厂子建起来,然后…… 啥也捞不着。 李学伟的意思很明白,大家伙愿意跟着李天明干,那是因为相信李天明能带着他们过好日子。 可总不能一直看得见,摸不着吧? “学伟叔的话,我听明白了,看起来大家伙还是对架桥这件事有意见,这样吧,虚的我就不提了,我就说一点,厂子建起来,我保证最迟后年,咱们村家家户户都能有盖新房的钱,一砖到顶的大瓦房,咋样?” 听到李天明这么说,乡亲们立刻躁动起来。 一砖到顶的砖瓦房,谁不想要啊! 那土坯房,人们早就住够了。 冬天冷,夏天热,一场大雨下来,山墙就开裂,晚上睡觉的时候,脑瓜顶跑耗子。 原先大家都一样的时候,还没觉得咋样,可现在村里至少二十几户人家,都盖起来砖瓦房,看着能不眼热? “我信天明说的,这钱我出。” “我也出!” “天明说干,咱就干!” 李天明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 “大家信我,我肯定不让大家伙吃亏,不过要建这个生产电饭煲的厂子,不是咱们一个李家台子就能办到的。” 李天明刚说完,乡亲们就明白了他是啥意思。 之前建电风扇厂的时候,李学国就曾想过,把大柳镇六个村的老百姓联合起来,大家伙一起干。 可人家不领情,非但不愿意联合建厂,还痴心妄想,要把李家台子的苇海和养殖场给分了。 最后闹了一场,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要和其他六个村搭伙,村里至少有一多半的人不乐意。 虽然过去十多年了,可当初的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忘的。 毕竟,李家台子死了人。 “天明,咱自己咋不能干?你说要多少钱,乡亲们砸锅卖铁也给你凑出来。” “对,咱李家台子的爷们儿有骨气,不用外村人的钱。” “天明,你说个数,叔回家把口粮卖了,也给你凑。” 大家伙的抵触情绪,李天明想到了,只是…… 没料到会这么大。 “乡亲们,先听我说完,等我说完了,你们要是觉得不在理,咱们宁可不干这个营生,也不和他们搭伙,行不行?” 李学国这个时候骑着自行车到了,听到李天明这么说,立刻皱紧了眉。 刚想要上前阻止,却又忍住了。 李天明年纪不大,可做事有根底,不是个没谱的人。 “那些个陈年旧怨,在这儿我就不提了,村里的叔伯们比我知道得多,当年因为啥闹得老死不相往来,大家伙为都心知肚明,我就说一点。” 李天明停顿了片刻,又接着说道。 “咱们村不算60以上,15岁以下的社员,有多少人?” 虽然不知道李天明为什么要问这个,但还是有好些人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 李家台子如今算上刚结完婚分户的,一共有332户,一共1641人。 按照李天明说的,刨除60岁以上,15岁以下的,连男带女,还剩下1213人。 “咱们继续算,养殖场用了38人,电风扇厂算上天生这个厂长,一共是136人,再加上外面上班的3人……” 听到这里,好些人都觉得牙酸。 这3个都是李天明的堂弟堂妹,天会在钢铁厂,大莲在棉纺厂,三红在大柳镇的供销社。 庄薇薇也在海城上班,不过她的户口迁走了,不算李家台子的人。 “再去掉这177人,还剩下1036人,咱们村的耕地一共是5700多亩,需要多少劳动力耕种,不用我说,大家伙心里也都有数。” 前段时间,地里施肥、打药、除草,正赶上厂里最忙的时候,李天明连着上了半个月的工,都差点儿累毁了。 “我给大家伙算这笔账,就是想告诉乡亲们,咱们村以后还要继续发展,不光需要钱,还需要大量的人,缺钱可以砸锅卖铁,缺人咋办?玩了命的生,还得等18年才能用得上。” 哈哈哈…… 突然抛出的梗,将乡亲们都给逗笑了。 “所以,大家伙要明白一个道理,和大鱼淀、小鱼淀、前帮、后帮还有牛家店联合起来,不是咱们带着他们一起奔好日子,更不是他们在占咱们的便宜,是咱们需要六个村子联合起来,一起搞发展。” 缺钱大家能凑,缺人可就没办法了。 两个人的活,一个人干,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话是说明白了,可依然还是有村民接受不了。 比如李学中。 当年他爸就是因为和其他五个村子的人争那座山,最后被判了刑,到现在人还是不是活着都不知道。 “说这么多,还不是想让我们和他们合伙建厂,想让我答应也行,把我爸送回来。” 李学中刚说完,脑袋上就挨了一巴掌。 “你瞎说啥呢!” 这一巴掌也就三老太爷打的。 “爷,您老打我干啥,要不是因为他们,我爸能被抓吗?现在人咋样都不知道,咱们村凭啥带着他们一起赚钱。” “凭啥?就凭这是好事!” 三老太爷说完,也上了台。 “天明刚才说的,我都听了,要我说,这就是好事,当年因为啥闹起来的。还不是为了活命,你打我,我打你,打到最后,做下了仇,这个疙瘩结了这么多年,还揪着不放,有啥意思,总不能到我闭眼那天,还解不开吧?” 李天明上前,扶着三老太爷坐下。 “咱们村多少人家和那五个村子有亲,就因为当年的事,这么多年不走动,10多年不结亲,图个啥?这个疙瘩早就该解了,今个我就做一回主,咱们李家台子和他们的仇算逑了。” 三老太爷发了话,众人谁敢有异议,就算不是李家人,也知道老爷子的份量。 李学国不禁笑了,干脆没露面,推着自行车去了村支部。 这么些年,最让他头疼的事,总算是了解了。 大会散场,李天明和李学庆一起去了村支部。 见着李学国,没等李天明开口,便听到李学国问道。 “天明,刚才听你说,往后还要发展,你……还打算干啥?” 李天明被问得一愣。 是啊! 还打算干啥? 李家台子这辆车在他的带动下已经开了起来。 既然开起来,那就停不下来了。 第二百五十三章 蛇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 “还是老同志的觉悟高!” 时间已经很晚了,王作先正在听着李学国的汇报,得知李天明已经在筹备着电饭煲厂的事,也不禁哑然失笑。 他这边还没给回信,这小子就急不可耐地操办了起来,看起来对自己布的局很有信心。 接着李学国又说起了李家台子和大柳镇另外五个村当年的恩恩怨怨,同样是一阵唏嘘。 当年王作先在基层工作的时候,也曾处理过这种村与村之间的矛盾。 那个时候为了争水,两个村连土炮、火铳都能抬出来对着轰。 死伤更是常有的事。 甭管是谁,遇到这种事都是一个头两个大,无论做出怎么样的判决,都会有人不服。 “学国同志,这件事一定要处理好,既然双方都有意,那就让他们彻底化干戈为玉帛,团结起来,一起为大柳镇的发展努力。” “是,王主任,我一定办好!” 放下电话,李学国的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在大柳镇公社主任的位置上坐了这么多年,最让他头疼的就是这桩陈年旧怨,两边谁都不肯先放下,始终这么拧着。 明明是一个镇的乡党,却偏偏老死不相往来。 他本身又是李家人,无论向着哪一边说话,都容易遭人埋怨。 现在好了,总算是能画上一个句号。 转天,李学国便将六个村的主任聚到了镇公社,一起来的自然少不了李天明。 不像上一次开会,双方剑拔弩张的,这次再见面,就连李学庆这个老浑子表情都是讪讪的。 “好了,大家坐一起,以前的事咱们就不提了,往后最要紧的就是,怎么做才能让咱们大柳镇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天明,先说说你的计划!” 其他几个村的主任立刻看向了李天明。 虽然年轻,可没有谁敢轻视了他。 都知道这小子是李家台子的能人,如今村里的乡亲能过上好日子,李天明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李天明先是将电饭煲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接着便提到了出口赚外汇。 “事情就是这样,具体大家伙是咋想的,愿不愿意联合在一处干,还得听大家的意见!” 这还有啥好说的。 他们早就盼着这一天呢。 电饭煲是个啥,他们虽然听得一知半解,可对于李天明,他们是百分之百的信任。 看看李家台子如今的兴旺,谁能不眼红。 “天明,你的意思就是,这个营生大家伙一起投钱,将来赚了,就按投的钱多少来分,是这个意思吧?” “对!咱们这么定也符合国家的政策,干活不也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嘛!” 其实现在国内还有很多地方吃着大锅饭,工分的评定根本不按出力多少,都是按照劳动能力来划分。 可等到上工的时候,因为劳动积极性的问题,很多拿着满工分的壮劳力,未必有一个妇女干得多。 这个问题就没办法深究了,李天明只能从政策的角度出发来解释。 “这样好,谁投的多,谁拿的就多,我同意!” “我也同意!” “厂子建在李家台子?可要是这样的话,我们的村的人上工就太不方便了!” 说话的是大鱼淀的村主任何老四。 “厂子必须放在李家台子。” 关于这一点,不容商量。 “电饭煲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我的手里,厂子也必须跟着我走,其实如果要细说的话,技术也应该算在股份当中,但咱们都是一个镇的乡党,技术我可以拿出来,算咱们厂子共有的!”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当着李学国的面,李天明没提。 建厂要用的土地是李家台子村集体的,可土地是属于国家的,李家台子村集体只有使用权。 是不是要折算出土地的价值,如果要细算的话,这部分股份又该归谁所有? 这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既然没人提,李天明也就假装不知道。 否则的话,集体企业里面还掺杂了国有资本,就更加理不清了。 现在又没有土地承包这个说法。 “至于何主任说的将来厂子投产,大鱼淀的乡亲上工不方便的问题……” 李天明看向了李学国,这件事不应该由他来说,还是让李学国来出风头吧! “之前天明找过我了,李家台子准备拿出一笔钱来,在长甸河上架一座桥。” 听到李学国的话,何老四等人都被惊着了。 修桥的事,已经说了很多年了,县里、镇上,反反复复的研究,到头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没有桥,大家都不方便,来来回回的总要绕上十几里路。 没想到李家台子居然要拿自家的钱来修桥。 可笑他们之前还抓着那些陈年旧怨不放,此刻,何老四等人只觉得脸上发烧。 “学庆,天明,大鱼淀不富裕,拿不出钱来,可村里的壮劳力多,学国主任,我表个态,如果真要修桥的话,需要劳动力,我们大鱼淀出。” 何老四开了口,其他四个村的主任也纷纷表态。 “我们也出人!” “我们村石匠多,有用得着的,只管开口。” “需要人,我们村自带干粮去干活!” “我们村的劳动力随便使!” 看到这一幕,李学国顿时笑了。 “看看,这样多好,都是大柳镇的乡党,就算十多年不来往,可彼此都连着亲,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还愁没有好光景?” 李学国说着又看向李天明。 “我看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李家台子出钱,其他五个村子出人,大家伙团结在一起,把长甸河上的这座桥给建起来。”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都能感觉得到,彼此的关系又近了几分。 “电饭煲厂的事,你们各自回村以后,召集乡亲们,尽快商量出个方案,每个村拿多少钱,天明,你这边也得抓紧,把厂子建起来,需要多少钱,都得有个准确的数字,到时候财务公开,谁也别犯疑心病!” 李天明点头应下。 “钱的事好说,账目上记清楚了就好,但是,有些事还是得说在前头,不然的话,就算是合在一处,早晚也有分的那一天!” 建厂容易,只要有充足的资金,足够的材料和人工,几个月厂房就能搭起来。 真正麻烦的是投产以后的管理问题。 “有啥话就说,咱们都是真心实意来的!” “对,天明,你说,我们听着!” 李天明看着众人:“我要说的是,未来厂子的管理问题,这又涉及到股份的分配问题!” 李家台子的村民虽然都富裕了,可毕竟人口没有其他五个村子多。 像大鱼淀人口过万,差不多是李家台子的十倍。 如果现在不将股份厘清的话,一旦大鱼淀掌握了控股权,现在或许还没什么,但将来会牵扯出无数的麻烦事。 “首先厂子的管理权,必须由我做主,大家可以提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在我!” 李天明的这个要求,其实已经背离了集体企业的性质。 既然是集体企业,肯定要讲究民主。 但过分的民主又会导致很多扯皮的情况发生。 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到底听谁的? 何老四等人没有立刻做出回应。 李天明又继续说道:“再有就是股份的分配,李家台子必须占到五成。” “天明,这怕是……不合适吧!” 何老四虽然不懂啥叫股份制,但也能大致弄明白,谁占的多,将来谁分得就多,同样的谁说了就算。 大家合伙的营生,哪能全听一家的。 “何主任,我说的是咱们合作的基础,这个要是谈不拢的话,往下也就没法谈了!” 李学国闻言顿时紧张起来,他明白,李天明强调李家台子要占五成,为的就是拿到厂子未来的控制权。 “天明,我觉得没必要非得强调谁来领导,完全可以发扬民主作风,有事大家商量着来。” 李天明却丝毫不退让。 “李主任,俗话说,蛇无头不行,我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因为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放在厂里也一样,现在不明确谁牵头,将来真的遇到事了,到底听谁的?” 李学国闻言也陷入了沉思,他心里清楚,李天明说得对。 每个人都有私心,很少有人真的能做到一心为公。 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肯定会产生矛盾。 “你们怎么说?” 现在就看何老四他们怎么选了。 第二百五十四章 以利诱之,利尽则散 啪! 只见何老四扬起手,一巴掌拍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啥意思? 李学庆见状,眉毛都竖起来了。 咋还把他的招给学去了。 只可惜没学到精髓,一巴掌下去,桌子都得抖三抖。 “行,就按你说的办!” 答应了? 答应了,你拍个屁的桌子啊! 李学国见状,顿时松了一口气,刚刚李天明说完,他就在担心,六个村联合办厂这件事,有可能要完。 小鱼淀、前帮那几个村子的主任都在盯着何老四,显然全都等他做决定呢。 如果何老四不答应的话,不等合在一起,就得散伙。 李天明要求未来电饭煲厂的主导权没毛病。 蛇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 干啥都得有个牵头的。 在办厂这件事上,由李家台子,准确来说,由李天明来牵头,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可李家台子要占50%的股份这件事,在李学国看来,确实有点儿过了。 何老四也不想答应,可不答应不行。 李天明说了,这是六个村联合的前提,不答应的话,也就没必要接着往下谈,到时候人家自己干,他们还是只有眼红的份。 何老四算是看出来了,想要带着乡亲们过好日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跟着李家台子走,指望他们自己,啥事都干不成。 去年村里就嚷嚷着也要学着李家台子,弄个养殖场,可会开了一轮又一轮,最后也拿不定个章程。 干大事,他们根本不是那块料。 更何况,占的股份少,投的钱就少。 大鱼淀的人口虽然多,但却赶不上李家台子富裕。 就算李天明愿意让出更多的股份,他们也凑不出那么多的钱。 其他几位村主任见何老四松了口,纵然心里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认下了。 “行,就这么办。” “我也应了!” “我们五个村子咋分,干脆今天一块儿说清楚了。” 李天明闻言,道:“五个村子,每个村子10%,吃不下的,你们自己去商量,具体怎么内部调剂,我就不管了,具体投多少……五万吧!” 五万啊! 这下何老四等人都沉默了。 五万可不是个小数目。 大鱼淀还好说,人口过万,每家每户凑凑就能把钱拿出来,可是像后帮村和牛家店两个村子,人口比李家台子多不了多少,要凑够五万块钱,确实困难。 不过此刻谁也不愿意将自家的份额拿出来,都在心里盘算着,怎么将这笔钱凑够。 “天明,还有个事,办厂就要用工,这用工的名额……” “用工的人数,暂定210人,六个村子平分!” “天明……” 听李天明这么说,李学庆刚要开口阻拦,却见李天明摆了摆手,又忍下了。 用工方面,李天明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多占。 李家台子的人口最少,可耕地面积在大柳镇的六个村子里,却排在第三,人均耕地更是排名第一。 要是人都去了厂里做工,谁来种地? 当初建电风扇厂的时候,李天明就曾在王作先的面前打过包票,绝对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现在也一样。 一旦农业生产被撂下的话,那些盯着李家台子,看他们不顺眼的人,可就抓住把柄了。 而且,大鱼淀等五个村子的占股比例已经被压得很少了,要是用工人数上再斤斤计较的话,怕是真的联合不起来了。 毕竟,要给足了他们好处,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李家台子一直走下去。 210个进厂的名额,平分到6个村子,每个村子正好35人。 虽然不多,但也能解决村里一部分困难户的实际问题了。 何老四等人离开了,他们要抓紧回村开会商量。 乡亲们都在家等着呢。 5万块钱的投资该怎么分,35个进厂的名额要给谁,这些都有的闹了。 “学庆,天明,只给他们每个村子10%,是不是太少了?” 不等李天明解释,李学庆便抢着说道。 “还少?学国,也就是看你的面子,要不然,这钱咱们村咋也能凑出来。” 李家台子现在确实拿不出50万,可是等到下个月养殖场的生猪、活鸡出栏,再加上卖鱼、卖鸡蛋的钱,还有电风扇厂的收益,凑够50万,对他们还真不是啥难事。 “你看你,动不动就急眼,这不是商量嘛!” 李天明怕这两人又呛呛起来,赶紧说道。 “学国叔,这事还真没法商量,不是要驳您的面子,我们也得为以后打算。” 现在大鱼淀等5个村子,指望着能跟在李家台子身后赚钱,啥事都好说。 可以后呢? 如果股份平分的话,李家台子连20%都占不到。 等电饭煲厂赚钱了,难保何老四等人不会生出别的心思。 历来财帛动人心。 现在大家能联合在一起,同样如此。 以利诱之,利尽则散! 将来看到好处了,何老四等人一旦争抢厂子的控制权,到时候咋办? 听李天明分析了这里面的详情,李学国也没话说了。 虽然很想反驳,让李天明相信自己的同志,但是,人心永远都是最难把握的。 “行吧,就这么定了,可……学庆,天明,让后帮村和牛家店凑出5万块钱,恐怕不容易啊!” 那几个村子虽然不像李家台子这么富裕,但也绝对不至于凑不出5万块钱。 可是从老百姓的手里要钱,怕是没多少人愿意。 李学国突然说起这个问题,难道是打算…… “学国叔,您可别打咱们村的主意。” 李学国闻言也不禁尴尬。 “我的意思是……借,等赚了钱,再让他们还。” “亏你说的出口,你还是不是李家人?” 李学庆也反应过来了,让李家台子借钱给其他几个村子…… 咋寻思的? “学国叔,我们之所以答应带着他们一起干,除了想化解那些陈年旧怨,也是为了分担风险,钱都让我们拿了……万一赚不到钱,他们能把借的钱还回来吗?” 呃…… 李学国可不敢保证。 “再说了,就算是要借钱,也别朝我们伸手啊!镇上的信用社……” 这年头信用社已经有借贷业务了,只不过老百姓很少有愿意借钱的。 再说了,他们借钱也没用。 李学国自然清楚李天明的意思。 “这个事,我去和他们商量一下,还有个事,天明,电……” “电饭煲!” “对,电饭煲厂,你有多大把握?” 将大柳镇六个村子联合在一起,是为了共同富裕,万一要是赚不到钱,那5个村子的老百姓,还不得把他给生吃了啊! 李天明笑了。 “叔,这事您别问我啊。” 说着看向了桌子上的电话。 “您问问王主任,他说了算。” 指望在国内销售,电饭煲根本卖不动,这年头谁会为了做饭省事,花上一笔大钱。 关键还是得靠出口,而出口的事…… 李天明这小肩膀,可挑不动这么重的担子。 滑头! “行了,你们也别在我这儿耗着了,镇公社可没你们的饭。” “吃饭的事还不好说,要不我们请您。” “别了,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我还是多留几分底气,往后接着和你们打擂台吧!” 作为大柳镇的公社主任,李学国就算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也得差不多,不能让人说出闲话。 “得嘞,您不
相关推荐: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莫求仙缘
壮汉夫郎太宠我
在爱里的人
和徐医生闪婚后
仙尊的道侣是小作精
一不小心攻略了男主
穿越之八零大小姐
丫鬟小可怜成了少爷的心尖尖花容
性感寡妇,在线发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