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确实不是咱们一家的,整个大柳镇都有份,将来桥建起来,不光整个大柳镇的人方便了,还有其他镇,县的人也都跟着一起占便宜。” 就是这个道理。 “为啥这桥非得咱们李家台子花钱来修?第一个原因,咱们村富裕了,富裕的有点儿过头了。” 听到这句话,原本还在小声嘀咕的村民立刻安静下来。 赚钱是好事,可他们也知道,李家台子赚的钱太多了。 同样一个大柳镇,看看大鱼淀、小鱼淀,还有牛家店的日子啥样,再看看李家台子的日子过得啥样? 去年李天明盖新房的时候,村里人还觉得新鲜,整天围着新房转,可也只敢幻想一下,有朝一日自家也能住进砖瓦房。 现在呢? 村里三百多户人家,光今年盖房的就是二十几户。 李天明去年说的,以后在李家台子想要找一间土坯房都难,当时被当做笑谈,如今眼瞅着真的要实现了。 再想想村里以前的日子,放在大柳镇,甚至是整个永河县都算是好的了。 因为可耕种的土地多,乡亲们凑合着总能吃得饱饭。 再看看现在。 隔一个礼拜就能吃得上一顿肉。 这样的日子,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好日子是咋来的? 还不是多亏了李天明。 没有李天明,大家伙现在还是只能土里刨食,给孩子添置一身新衣裳都得左思右想的打算盘。 “关于这个,我不想再说啥了,乡亲们心里都明白,钱是好东西,可要是守不住,那就是灾祸。” 以前县革委的胡主任就时常盯着李家台子的钱,难保没有比他更大的官,也在打李家台子的主意。 现在村里做的事,虽说打着集体企业的旗号,可根本禁不住查,人家要想给他们安上一个罪名,把这些集体企业的盈利收上去,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他们能怎么样? 难道还真的造反啊? “我再说第二个原因,这笔钱花在架桥上,也是为了给咱们村买平安,让那些盯着咱们村的人都看得见,赚到的钱,咱们没用来胡吃海塞,而是用在了正事上,架桥,修路,是为了把咱们李家台子,乃至大柳镇建设得更好!” 一下子抛出这么多的大道理,乡亲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甚至觉得…… 说得没错! 村里是赚钱了,可不能光想着分,得为长远打算。 而且,就算手里真的攥着个金疙瘩,那也要守得住才行。 八百双眼睛盯着,这金疙瘩能揣到口袋里? 就算揣进去了,心里能踏实吗? “这个事,我今天在镇上和学国叔提了一嘴,学国叔和我说,不能搞一言堂,要看大家伙的意见,我觉得有道理,咱们今天彻底民主一把,谁同意,谁不同意,咱们当面锣对面鼓的说出来,不过有句话我得说在前面,甭管同意,还是不同意,少数服从多数。” “我不同意!” 李天明的话音未落,底下就有人说话了。 “钱是大家伙的,凭啥说不分就不分了,你要架桥,自己拿钱,我家的钱,必须分给我!” 乔凤云! 一旁的李学成吧嗒吧嗒抽着烟,就像没听见一样。 “行,有一个反对的了,还有吗?” 李天明也没搭理乔凤云,接着询问大家伙的意见。 有人蠢蠢欲动,但却没人再开口。 “咋都不说话了?他这是要把咱们的钱拿去打水漂,都说话啊!” 乔凤云扯着脖子一通吼,可却始终没有人搭腔。 “盖满村,你咋不说话,前天你不是还说,厂子赚了钱也不分红,要找李学庆要说法嘛!” 盖满村翻了翻眼皮:“放你娘的屁,我啥时候说过这话,没影的事,你少胡说八道!” 该分的钱不分,要拿去架桥,盖满村也心疼得不行,可还是忍着没反对。 庄薇薇回海城之前,曾和她说过,村里无论有啥事,只要是李天明提的,一定不能反对。 虽然不知道为啥,可她现在就剩下一个闺女了,哪怕关系再不好,闺女说的话,她得听。 “杜立德,你咋说?” “老子没话说!” 杜立德同样不满,可这么多人都没说话,他说了管个球用。 李天明刚才说了,少数服从多数,就算加上他反对,这事还是拦不住。 本来两家的关系,因为杜鹃已经闹掰了,杜立德可不想再得罪李天明。 “反正老娘不同意,你们要架桥,我不管,把我们家的钱拿出来!” 啪! 李学庆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说的啥屁话,把你家的钱拿出来?行,养殖场、果木园,还有电风扇厂,是你家的钱都给你,往后咱村赚的钱,再没你家的份,你要是答应,我现在就让会计给你拿钱!” 李学庆放了狠话,刚刚还气势汹汹的乔凤云,此刻张了张嘴,一个字都没敢再往外吐。 她虽然不聪明,可也不傻。 集体企业就是下金蛋的金母鸡,她家虽然分的少,可架不住一直有。 这些股份,她还准备传给李天宝呢! 哪能撤股! “瞧把你能的,还有没有不同意的,把心搁肚子里,我李学庆不会打击报复,谁要是不愿意,现在就说出来,省得以后再后悔!” 说着,看了下手表。 “十分钟,现在就商量,十分钟一过,大家伙举手,就像天明说的,少数服从多数!” 屋里屋外,顿时一片议论声。 不同意的大有人在,只是不想当面表态。 同样赞成的也有不少。 修桥补路,这是积德行善,惠及子孙后代的事。 更多的还是游移不定,后悔没把全家人都带来。 十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现在投票,不同意的举手!” 乔凤云第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等了半晌,也只有她一个人。 “干啥呢?举手啊!不同意的举手!咱们都举手,钱就能分下来了!” 只可惜乔凤云嚷嚷得再响,也没有人搭理她,大家都在左顾右盼的,见身边没有人举手,便立刻歇了心思。 “同意的举手!” 唰! 立刻有一大半人举起了胳膊,那些没举的眼见改变不了什么,也只能随大流的将胳膊举了起来。 “不用统计了,乔凤云不同意,长山,等会儿给她算账,把她家的钱都给她!” 话音刚落,就见乔凤云“哦”的一声,身子后仰,撅过去了。 李天明看着都不禁被逗笑了。 装得还挺像。 这也算是乔凤云的成名绝技了,一到关键时刻就晕。 当初分家,这娘们就是靠装晕,硬赖了该分给李天明的200块钱。 “李学成,赶紧把你婆娘弄回去,丢人现眼的玩意儿!” 李学庆说要把李学成的股份都撤出去,不过是在吓唬乔凤云。 如果真的强制把某一个社员的股份取消,那就背离了大集体的性质,这面红旗也就打不起来了。 “行了,把胳膊都放下吧!既然大家伙都同意,这件事就定下了,有句话咋说的来着?人心齐,泰山移,咱们李家台子的人只要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咱办不成的事!” 李学庆说着站起身,一巴掌落在桌子上。 “散会!” 第二百五十章 粘上毛就是个猴 村民大会顺利通过了架桥的决定,与此同时,大柳镇公社,李学国的办公室里,他刚好抽完了最后一支烟,将烟盒捏瘪,随手扔到了一边,抓起桌子上的电话。 “喂!要王作先主任办公室。” 从来没起过的心思,在被李天明一通扇呼之下,现在怎么都压不下去了。 毕竟李学国还不到五十岁的年纪,要是再不争的话,可能一辈子也就在这个位置上干下去,一直到退休。 原先,李学国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大柳镇的一把手,好几万老百姓的当家人,心里也挺知足的。 可如果有机会往前再进一步的话,为啥要错过? 很快,电话里传来了王作先的声音。 “是学国同志吗?” “王主任!是我!” “找我有什么事,还是说,那小子又惹出什么事了?” 李学国苦笑一声,稳住了心神。 “有件事,我要和您汇报一下!” 接着,李学国便把李天明要在长甸河上架桥的事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架桥? 这是好事啊! 花钱办大家伙的事,这可比将赚到的钱作为分红发下去要强得多。 这段时间,经常有人借着李家台子分红的事,拿到组织会议上来讨论,他们想的是什么,王作先心知肚明。 阶级斗争为纲的大环境下,有人非要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 而且,还得到了他这个市革委主任的支持。 想要把他搞下去的人,自然要把李家台子作为攻击他的把柄。 如果这时候,能将电风扇厂的盈利拿出来,用到农村的基础建设上,那些说三道四的人,也就没了借口。 谁敢说这是错的? “这是好事,学国同志,你作为大柳镇的一把手,应该给予支持,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尽管开口。” 李学国当即便把李天明提到的几件事说了。 “这几件事好办,我立刻安排二建的派人去大柳镇实地考察,尽快拿出施工方案,另外架桥所需要的材料,市物资局统一协调,另外,你再问问那小子,还需要我这个市革委主任做什么,只管提!” 王作先心情大好,说话也变得随意起来。 “其他的倒是没说。” “那就等明天见面……” 话没说完,王作先突然察觉到了不对劲。 李天明要见他并不难,为什么舍近求远,通过李学国来转达呢? 等等! 作为几起几落的官场老手,王作先异常敏感。 立刻察觉到了,李天明这么做,肯定是别有用意。 “学国同志,我记得你和李天明是本家吧?” 李学国闻言,心立刻悬了起来,生怕王作先误会了。 “是!他是我出了五服的侄子。” 王作先闻言浅笑道:“虽然隔得有点远了,不过你这个侄子倒还想着关照你。” 稍加思索,王作先便察觉到了这其中的猫腻。 由李学国来向他汇报,等到架桥的事成了以后,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李学国的功劳。 轻轻松松就能在功劳簿上添一笔。 说不定,李天明还会把头功安在李学国的头上。 永河县革委胡同阁要调任了,现在关于永河县革委书记的位置,竞争非常激烈。 市里各派都想在永河县安插自己的人手。 这段时间,被提名的已经有几个人选了,只是一直没能最终定下来。 “学国同志,你的想法呢?” 李学国只是镇公社主任,如果要用他的话,那属于越级使用,组织会议上肯定有人要反对。 但如果,李学国做出了突出成绩的话,想来阻力会小得多。 王作先也并非完人,他自然也希望永河县这个关键位置上,能有一个自己人来做一把手。 到时候,自己的一些决定在推行的时候,也能更加方便、有效率。 听王作先这么说,李学国知道,人家已经把他们的小算计都给看穿了。 “您之前一直提醒我,要积极进步,我……想要试一试。” 王作先没有立刻表态,接着又问道。 “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原因吗?” “有!” 既然是要寻求支持,自然应该坦诚些。 “现在永河县革委的白江涛副主任,他对李家台子,特别是李家台子的集体企业有着很深的成见,如果由他接任永河县革委主任的话,我担心……” 王作先微微皱眉。 白江涛正是此前组织会议上,被提名的其中一人。 对这个借着坠机事件,趁势而起的县革委副主任,王作先没什么印象,只知道他是对头的人。 政治立场不同也很正常。 所以有人提名白江涛的时候,王作先并没有反对。 可如果这个白江涛阻碍了作为试点的李家台子的发展,那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王作先希望永河县能有一个自己人坐镇,可并不希望这个人和李家台子有太深的渊源。 同时,李天明这小子现在居然连组织的人事任用都动起了心思…… 手伸得太长了。 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学国同志,积极要求进步,这是好事,不过,有些问题,我希望你能考虑清楚,如果组织给你加担子,是希望你能为永河县的老百姓谋福祉,不是为某一个人,某一个村,明白我的意思吗?” 王作先的话说得这么直白,李学国怎么可能听不懂。 “王主任,我要求进步,也是希望能多做一些事。” “明白就好,先这样吧,架桥的事,你最近来一趟海城,我们当面谈。” 既然李天明要把这么大的一个功劳让给李学国,王作先没理由不做这个顺水人情。 放下电话,王作先仔仔细细地又把整件事想了一遍。 总觉得,这里面还有点儿他没看透的东西。 李天明想要推李学国上位县革委主任,为李家台子的集体企业保驾护航,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 可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吧? 李天明应该已经知道了,他和李学国的关系,只要有个合理的由头,他是肯定会提拔李学国的。 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手笔。 王作先之前去永河县的时候,因为要绕十几里的路,也曾提过修桥的事。 可事后听取了汇报才知道,在长甸河上架一座桥的代价太大了。 当时王作先拿到的工程造价是,每米6000元,40米的桥,单单是资金投入就需要二十几万,另外还要大量的人力。 花二十几万推一个自己人坐上县革委主任的位子倒是不贵。 可问题是…… 李天明既然知道李学国和他的关系,完全不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不但要花钱,还要想办法说服村民接受。 他到底图什么啊? 或者说为了给电风扇厂的钱找个去处,避免被人盯上? 同样解释不通。 要说盯上,李家台子早就被盯上了。 到底是为什么? 王作先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李天明了。 一个20岁的年轻人,心机真的这么深? 也不知道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天夜里,李天明又出发前往了海城。 将鱼送到电机厂之后,结了帐便到了市委大院。 王作先推了一上午的工作,就为了看看李天明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王主任,这就是我和您说的电饭煲。” 看着被摆在桌子上那个说圆不圆,说方不方的东西。 王作先突然想明白了。 再看李天明,不禁大笑出声。 这小子,粘上毛就是个猴精。 借着架桥,为李学国增加政绩,将其推上永河县革委主任的位置,不过是顺手为之。 真正的目的,其实是这个…… 电饭煲! 第二百五十一章 村里又要开大会了 王作先之前听李天明介绍过电饭煲的用途,这个东西确实很方便,能为很多城市双职工家庭解决一些麻烦,为生活提供便利。 可实际上放在国内,尤其是当下,价值并不算大,也没有多大的应用市场。 李天明此前又一个劲儿地说专利问题,其实就是想将这个产品推向国外市场。 可一旦真的达成这个目的,到时候,这么重要的生产任务,国家怎么可能会交给一个村办集体企业。 如今国家对外打的每一张牌,都关系着国家的形象。 对外出口,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这其中还牵扯到很多政治层面的东西。 李天明肯定也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他要为李家台子的集体企业造势。 尽可能地宣传他们的集体企业。 架桥正是李天明想到的一步妙棋。 多年没能解决的问题,如今被李家台子这个集体给解决了。 到时候,哪怕王作先想要压一压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也根本压不住。 桥就架在长甸河上,每一个经过的人都会知道那是李家台子花钱建的。 这小子是在玩阳谋啊! 别人都怕捧杀,可他却偏偏反其道而行。 明摆着就是在对着包括他在内的上层领导说:我们村都做到这个地步了,为国争光的事,总该有我们一份吧! “你小子,有什么话不能明说,非得绕这么大一个圈子?” 李天明还在给王作先介绍电饭煲的操作方法,突然听到这么一句话。 他既然布了这么大的一个局,也就不怕被人看出来。 “王主任,我就算是和您说了……您能答应吗?” 王作先一愣,的确,自从知道这个电饭煲之后,他就从来没考虑过李家台子。 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产能,亦或是质量,李家台子都不是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都不是个选项。 “说说吧!你小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能布下这么大的一个局,让人不得不就范,王作先是越来越欣赏这个年轻人了。 有魄力,有头脑,这样的人要是好好培养的话,未来必定是个栋梁之材。 可如果不加以引导,让他走岔了路,那绝对是个祸害。 “其实也没咋想,就是……顺势而为,电风扇厂太扎眼了,关注我们的人太多,那么大的一笔钱总要有个去处,与其被人给……” 见王作先瞪眼,李天明赶紧换了个说法。 “让人惦记着,不如花在我们自己身上,长甸河上有了桥,以后出行就方便了,这算是惠民。” “还有呢?” “还有就是给学国叔加政绩,王主任,不是我背后说人,那位白江涛白副主任真不是个东西,三番五次的为难我们村,而且这个人私心太重,当初也拉拢过我们,被我们拒绝以后,就开始给我们添堵,他要是做了永河县的一把手,肯定没我们的好。” “所以你就想着推学国同志上位,好为你,为你们村行方便吗?” 李天明忙道:“我可绝对没有这个想法,我也可以保证,无论是我,还是我们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乡亲们好。” 有句话李天明没说,领导要是少一些瞎指挥,很多事都能办得更好些。 就比如最简单的种地,老农民一辈子就是干这个的。 来个领导非要指手画脚,连秧苗的间距恨不能都用尺子量。 啥时候施肥,啥时候除草都要管。 把老农民都给指挥懵圈了。 到最后反倒是不知道该怎么种地了。 李家台子的发展也一样,李天明根本不需要李学国为他保驾护航。 只要不添乱就行。 “这一点,我相信你,还有呢?” 李天明笑了:“还有就是电饭煲了,国家要出口赚外汇,我们村也想出把力。” 把赚钱说得这么冠冕堂皇。 “这件事我会考虑,具体怎么做,要看领导的态度。” 不用看,只要长甸河上的大桥开建,这件事就成了百分之九十九。 “你小子,以后少耍心眼儿,把心思用在正道上,记住了吗?” 王作先此刻说话的口吻,就像是面对自家的子弟一般。 “您放心,我以后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办好事,办实事。” 从王作先的办公室出来,虽然没得着一个明确的答复,不过想来也八九不离十了。 这样一来,电饭煲这个项目也就可以操办起来了。 午饭都没顾得上吃,李天明急匆匆地回到了村里。 “你说要建厂做的那个……就是吴老师煮饭用的……叫啥来着?” “电饭煲!” “对,电饭煲,咋偏叫这么个名,不就是个煮饭锅嘛!” 李学庆还是不觉得那玩意儿能有啥用。 做出来的饭不如大柴锅香,还费电,搁家里就是个摆设。 “叔,和您说实话吧,这个东西做出来,就不是给咱们中国人用的。” “不给咱们中国人用?还想给谁用,外国人?” “就是外国人。” 李天明没法给李学庆解释啥叫国际贸易,也解释不清啥叫外汇。 只能用最简单的说法。 “赚外国人的钱,您想想,把外国人的钱,赚到咱中国来,咱们的钱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外国人的钱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不是好事?” 阿弥陀佛,叔,我不是有意糊弄你的。 “你要是这么说,我就明白了,把咱没用的破烂玩意儿卖给外国傻洋毛子,咱们富裕了,洋毛子穷了,好事,这肯定是好事。” 叔啊!你这话要是让吴老太太知道的话,绝对会拿焊枪把你嘴封上。 啥叫破烂玩意儿? “大概其就是这个意思,不过……” “别不过了,开会,现在就开会,还和以前一样,大家伙凑钱,把厂子建起来。” 李学庆是个急脾气,知道能坑外国人更加积极了。 “全体社员注意了,全体社员注意了……” 这个时间,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做饭,听到又要开会,一个个的心里都在纳闷。 昨天不是刚开完会嘛! 咋又要开? 总不能是账上的钱建桥不够,还要找乡亲们要钱吧? 带着疑惑,乡亲们吃过晚饭,全都到了大戏台前集合。 大喇叭里喊了,这次开会要全体村民都参加。 连男带女,老老少少,一千多口子,都到了。 戏台上已经摆好了桌子。 李学庆和李天明坐在上面,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预感到,将要有大事发生。 “都别吵吵了,安静,安静,咱们抓紧时间开会。”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天明,你先说。” 李天明起身绕过桌子,走到戏台边上,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看有啥用,是你自己不要的。” 杜鹃听到身后有人说话,不用回头也知道是妹妹杜巧。 本来姐俩的感情很好,可自从逃婚的事之后,两人就变得剑拔弩张的。 随着杜巧的年龄越来越大,关系也愈发紧张了。 平时在家当着父母的面,杜巧也没少对她冷嘲热讽。 杜鹃自知理亏,也只能忍耐。 因为她,连累的杜巧今年18岁了,都没人上门说亲。 杜立德倒是看好了一个,结果主动上门去说,人家直接回了一句:你们杜家的闺女,我们可不敢要,到时候去接亲,新媳妇跑了,我们家丢不起那个脸。 “咋?我说错了?” 杜鹃没回应,杜巧说得没错,是她不要的。 原先觉得李天明这个人太老实了,被后娘欺负成那样,还不声不响的。 自己要是嫁过去,也肯定受委屈。 可谁知道,这才多长时间,李天明俨然已经成了李家台子的带头人。 不但自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更是带着全村的乡亲一起过上了好光景。 后悔吗? 她肯定是后悔的。 可后悔又有什么用。 她倒是希望李天明把日子过得稀烂,可偏偏李天明不让她如愿。 眼瞅着李天明已经飞起来了,而她却还在烂泥地里挣扎。 心里是个啥滋味,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第二百五十二章 根本停不下来 “这个电饭煲具体是做啥用的?暂时咱们用不到,我就不细说了,重要的是,东西交上去以后,领导觉得有用,不但有用,还能卖出去,赚外国人的钱,把外国人的钱赚回来,办咱们中国人自家的事,乡亲们觉得好不好?” 李天明已经尽可能说得直白了,可大家伙的反应却很平淡。 “咋回事啊?” 李学庆看到是这么个情形,顿时不高兴了。 “赚外国人的洋钱,这还不是好事?” 这时台下有个村民小声嘀咕了一句。 “学伟,说啥呢?有啥话大声说出来,别在底下
相关推荐: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穿越之八零大小姐
靴奴天堂
要命!郡主她被庶女拐跑了
莫求仙缘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他是斯文糙汉
泰莉的乐園(GL SM)(繁/简)
[综影视]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