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 当然,家里不可能一分钱不出,孙父孙母这次过来,身上也带了200块,这已经差不多是全部的积蓄了。 “亲家母,我们是嫁闺女,不是卖闺女,看中的是长宁的人品,只要他们小两口过得好,彩礼的事,我们也没啥说的!” 话是这么说,但面子上的事不能含糊了,人家闺女都是400到600的彩礼,要是大莲的彩礼少了,李学工两口子也要遭人笑话。 而且,闺女出嫁,总得风风光光的办上一场。 最后两家商定,彩礼400,到时候在城里办几桌请两人的工友吃上一顿。 “大莲的彩礼都给她做压箱钱,家里一分不留,陪嫁我们再出一辆自行车。” 说出这话的时候,石淑玲还看向了大儿媳妇张秀芝。 按照农村的规矩,将来他们两口子的家业,都是天生天洪两兄弟的。 现在给大莲的陪嫁多了,往后二兰子、三红,还有四萍的嫁妆,肯定都要照着这个标准预备。 给闺女的多了,留给儿子的自然也就少了。 张秀芝要是不乐意的话,也是个麻烦事。 好在张秀芝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快,等石淑玲说完,立刻表了态。 “妈,大莲出嫁,到时候我们两口子给搭一台电风扇。” 一台睡莲牌电风扇市面上售价95,从厂里拿货80,还不要票,做哥嫂的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简单了。 天生两口子陪送了电风扇,李天明这个当大哥的自然也不能含糊了。 “收音机我出!” 四大件配送了俩,还加上一台电风扇。 孙父孙母这下都不知道应该咋招架了。 原想着李莲家里日子过得好,可孙长宁是大学生,将来还能做干部,两相比较也算得上相配了。 但现在看起来,亲家的实力还不止他们看到的。 儿媳妇的陪嫁这么丰厚,老两口子不禁担心将来儿子在娘家人面前抬不起头。 “亲家,家里的条件就这样,再多的……不怕您笑话,实在是拿不出了。” 孙母说到这里,咬了咬牙道。 “我表个态吧,往后他们小两口过自己的,我们不给他们添负担。” 养儿防老,可为了儿子将来能过得舒心,孙母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可她这话刚说完,石淑玲就不乐意了。 “亲家母,您这叫啥话,赡养父母天经地义,你们把长宁供出来肯定不容易,到了他回报的时候了,哪能只顾着自己,这事在我这里就过不去,往后该咋样就咋样,不光长宁,大莲也一样,嫁过去她就是孙家的儿媳妇,该孝顺公婆的地方,她要是做得不到,您只管和我说。” 石淑玲是个明白人,没拿着龌蹉的小心思。 天生和张秀芝刚结婚一个月,她就催着李学工分了家。 远香近臭,在一个锅里抡大勺,迟早要闹矛盾,不如趁早分了。 大莲也一样,孝敬公婆是天理,真要是结了婚,只顾着自己,一旦被外人知道,还以为是受了她的挑唆呢。 不过,石淑玲的话里,也给点明了。 公婆! 孙长宁家的人口也不少,上有兄姐,下有弟妹。 这么多人要是都指望着孙长宁,自家闺女嫁过去不是享福,那是去受罪了。 应该帮忙的时候,肯定会帮,但也别光指望着孙长宁救济一辈子。 当妈的自然要为闺女考虑周全了。 孙母也是个明白人,稍加思索立刻明白了石淑玲的意思。 打定了主意,回去以后就断了孙长宁兄嫂的念想。 至于他们两口子,只要还能干得动,坚决不麻烦孙长宁和李莲。 该说的都说清楚了。 接下来就是婚期,再有一个月就到了农忙的时候,等地里的庄稼收上来,差不多也到十二月份了。 李学农翻着黄历挑了一个好日子。 前一天在李家台子过礼,迎亲那天在棉纺厂办席,等春节后两人再回宁波老家办一场。 双方都是明白人,倒是省去了不少麻烦。 现在很多人家结亲,办事情之前总少不了较量一番。 谁也不想被对方给比下去,同时又不想吃了亏。 总要来回拉扯一阵,再通过媒人找到平衡点,最后勉勉强强达成一致。 期间难免发生矛盾,这亲事结得自然也就别想痛快了。 石淑玲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讲究,孙母也是个明白人,两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至于李学工和孙父,儿女的亲事,他们插不上嘴,预备好钱就行了。 “这就定下了?” 回到家,宋晓雨想到大莲要出嫁,心里也挺不是滋味儿的。 她自从嫁过来,和李天明的弟妹关系处得非常好。 特别是大莲,两人年龄相仿,大莲又是个安静的性子,很对宋晓雨的脾气。 “可不就定下来了,大莲也到了出嫁的年纪了。” 这时候国家还没提倡晚婚晚育,结婚年龄男的20,女的18。 等到了1980年,又变成了男的22,女的20。 至于有些人说的男的25,女的23,只是提倡,并未立法确定。 想到这个,李天明突然记起来,他和宋晓雨也都够领结婚证的岁数了。 “明天咱们去镇上。” “去镇上干啥?” 宋晓雨正哄着孩子,这小子挺好带的,平时不哭不闹,只有饿的时候才哼哼两声。 “领结婚证啊!领了证咱们才算是合法夫妻。” 听李天明这么说,宋晓雨嘴角微翘,压都压不住。 自从李天明过完20岁生日,她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 可李天明一直不提,她又不好意思主动说,闷在心里,睡觉都不踏实。 好在李天明终于记起这件事了。 “顺便带儿子照相,明天正好孩子过百岁!” 之前振华满月的时候,李天明每天忙着盯电风扇厂的生产,根本顾不上带孩子去镇上。 只在家里摆了满月酒。 值得一提的是,李学成这个当爷爷的,连个面都没露。 同样没来的,还有宋晓雨的母亲。 孩子的长命锁,还是石淑玲和方艳梅,一人拿了一只耳环,请大柳镇的金匠给打的。 “我去告诉小雪他们。” 宋晓雨说着就要下炕,被李天明给拦下了。 “就咱们三口子,不带他们。” 门帘被挑开,小五伸进来个脑袋,满脸的委屈。 “哥,为啥不带我?” 在门口听了半晌,总算舍得进来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你说的是真的 转天,送大莲他们上了回海城的公交车,李天明去村支部开了拖拉机,带全家人一起去了大柳镇。 嘭! 一股子白烟升腾,振华留下了他出生之后的第一张照片。 “这孩子胆量不小,别人家的孩子拍百岁照,总得哭上一场。” 别说孩子了,李天明第一次用这种照相机拍照,都被吓了一跳。 接着,李天明和宋晓雨带着孩子照了一张,全家人又一起拍了全家福。 “上色吗?” 李天明这次犹豫了,之前的结婚照,他都不好意思拿出来,那小红脸蛋儿,看着像唱大戏的。 “上!” 交钱,拿票。 “一个礼拜后过来取照片。” 离开照相馆,看时间快晌午了,李天明带着全家人一起去吃饭。 “怎么有空来镇上了?” 张丽梅依旧在摆摊卖馄饨,只不过不年不节的,生意并不好。 摊子边还立着几捆笤帚。 “这是你儿子?” 张丽梅看到了宋晓雨抱着的振华。 “你咋知道是儿子?” “长的像你,要是闺女像你,那可就坏了。” 会说话吗? 李天明虽然不能说长得有多帅,可浓眉大眼的,也挺受端详。 十里八乡的,谁不说是个俊后生。 “咋没带孩子一块儿出摊?” 这话刚一说出口,张丽梅的表情立刻变得黯淡,眼里的光也瞬间消失不见。 “没了!” 呃…… 李天明想给自己一嘴巴。 让你嘴欠。 张丽梅挤出一抹苦笑:“没了也好,省得将来受罪!” 儿子是个啥情况,张丽梅不是不知道。 “对不起啊!我……” 李天明面露尴尬,随口一问,还问到了人家的痛处。 “没事,早点儿走了,下辈子好好的托生个好人家。” 一个唐氏儿在如今这个年月,就算长大了,将来的日子也别想好过。 “你们坐着,我去煮馄饨。” 张丽梅背过身,努力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天明!” 宋晓雨此刻也面露不忍。 只有当了妈,才更能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就算是个残疾孩子,可只要活着,对当妈的也是一种安慰。 孩子没了,没有人比母亲更痛苦。 “张丽梅,这笤帚怎么卖的?” 张丽梅忙着煮馄饨,头也没回。 “咋?又想帮我啊?” “我家里还不能买笤帚啊?” “能,两毛钱一把,保证结实。” 说着就要去解绳子。 “别拆了,我都要了。” 张丽梅猛回头,张了张嘴,想说话,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她从小自尊心就强,最不想的就是别人可怜她。 可面对李天明的帮助,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我拿回去送人不行啊?” 这次,就连平时最节俭的李蓉都没有阻止。 天亮更是直接上手,把那几捆笤帚给装在了车上。 吃完馄饨,李天明付了钱,没再多说什么,带着一家人离开了。 张丽梅攥着钱,两行泪不自觉的滑落。 “天明,她是你同学,能不能帮帮她啊?” 宋晓雨是个心软的,但并不圣母,知道什么人能帮,什么人不能帮。 “你想让我咋帮她?” “厂里……” 宋晓雨想的很简单,把张丽梅安排进电风扇厂,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总比在街上摆摊卖馄饨强。 “厂里肯定不行,咱们村还有好些人进不去呢,她一个外村的,咋也轮不上她。” 宋晓雨还想再说,被李天明给拦下了。 “等等吧!等……” 话没说完,已经走到了大柳镇公社的门口。 先去找了李学国,镇公社书记打了招呼,手续很快就办好了。 不是后来的小红本本,而是一张大奖状。 抬头写着兹证明,后面是李天明和宋晓雨的个人信息。 双方自愿结为夫妻,经审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相符,准予登记。 上面还盖着大柳镇公社的大印。 宋晓雨捏着结婚证的两个角,紧张兮兮的,也不知道是该折起来,还是…… “你们在这儿等我,我去找学国叔说个事。” 今天来大柳镇,除了领结婚证,还有件要紧事和李学国打个招呼。 “啥事,说吧!” 李学国接过李天明递给他的烟,划了根火柴点燃。 “中学盖得差不多了,还缺点儿桌椅板凳。” “这事我回头找县物资局的丁满意,让他办,还有呢?” 李天明找他肯定不只是桌椅板凳的事。 这小子是个能折腾得,消停了一阵子,肯定又要不老实了。 “是……这么个事!” 李天明也点上了一根烟。 “中学搬到李家台子,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倒是方便了,可大鱼淀、小鱼淀那几个村子的学生上学,这下又要绕十几里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李学国之前想过在现在学校的基础上重盖,可县里、镇里都没钱。 思来想去的,这才打了李家台子的主意。 谁让李家台子有钱呢! 这个事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其他几个村的人也不同意。 谁愿意让自家孩子起早贪黑的,就为了上个学。 可禁不住李学国的反复劝说,而且老中学的教室,确实早就破败不堪了。 别说下雨,就连刮风,学校都得停课。 谁也不知道啥时候就得垮了。 为了孩子,其他几个村的主任也只能咬着牙答应了。 现在校舍快盖好了,李天明突然提起这个,是啥意思? “大家都知道啊!我当时也征求了那几个村主任的意见,你想说啥?” “我是想说,如果长甸河上能有座桥,那样就方便了,您说是吧?” 废话! 谁还不知道修座桥,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你小子不会想让我和县里申请资金建桥吧?” 不等李天明回话,李学国直接让断了这个念想。 “这个事提都别提,县里可没有这么多的钱。这个事如果找市里,或许还有点儿希望。” 县里不富裕,市里的财政就宽裕了? 现在要钱的地方特别多,每个月只是开工资,就需要一大笔钱。 哪有钱投到他们这个小地方。 “学国叔,您误会了,我没打算向县里和市里伸手。” “不朝县里和市里伸手,你修桥的钱……” 李学国突然瞪大了眼睛。 “天明,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李天明笑道:“我也没和您开玩笑啊!” 李学国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走了好几圈。 “天明,这事……你和学庆商量过?” “不和学庆叔商量,我也不能和您提这个事啊!” “村里人……” “今天回去开会通知。” 李学国注意到,李天明说的是通知,不是讨论。 “你们可不能在村里搞一言堂。” “您放心,保准大家都赞成,和您说实话,这么多钱……拿在手里,我们心里也不踏实。” 钱赚到了,可怎么保住这笔钱,李天明心里也没底,总想着尽快花出去,图个心安。 与其让人惦记,倒不如用在村里。 长甸河这么多年将李家台子和大柳镇隔开,去海城也要多绕十几里路,要是能有座桥的话,往来可就方便多了。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我知道!” “你来找我,想让我帮着做什么?” “建桥的钱,我们出,这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这桥怎么建,还有需要的材料……” 李学国点点头:“明白了,你是想让我找王主任,通过王主任来解决,你自己也能见着王主任,为啥不直接和他说?” 李天明又递过去一支烟:“叔,县里的胡主任差不多该调走了吧?” 呃…… 李学国一愣,手一抖,夹着的烟掉在了桌子上。 第二百四十八章看 你小子有多大力气 李天明隐约记得,上辈子,胡同阁就是72年被调走的。 随后上位的便是那个白江涛。 这王八蛋一上台就开始瞎折腾,什么赛诗会,全县学跳忠字舞,时不时的开万人大会。 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就罢了,大家伙陪着他玩。 可这货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搞什么万亩大梯田。 上面推动农业学大寨,学的是人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结果白江涛硬生生的给学偏了,人家大寨建梯田,是因为地处山区,耕地面积不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这才开山凿坡,修造梯田。 可永河县地处华北大平原,历来是华北的大粮仓。 连坡地都很少,拿啥建梯田? 可白江涛的脑子就像是石头做的,还在万人动员大会上嚷嚷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愣是把河床,地垄沟都给当成了坡地,鬼迷心窍的非要凑够他的万亩指标。 结果到了雨季,河水水位暴涨,河床上开垦出来的地都给泡了,为了保住他的政绩,差点儿出了人命。 最可恶的是,李家台子的地势凹,长甸河水冲毁了白江涛做主建的护田堤坝,直接灌了李家台子。 李蓉正是去山上找李天明,不慎摔断了腿,因为救治不及时,才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要是这一世再让白江涛上位,还指不定折腾出啥新花样呢。 与其让那个二百五上去,还不如推上去一个自家人。 让李学国也参与到建桥这件事里,轻轻松松就能捞上一笔政绩。 到时候,王作先再推上一把。 李学国坐上县革委一把手的位子,李天明以后无论做什么都方便得多。 “天明,这种事不是你该关心的。” 李学国立刻猜到了李天明的用意,只是没想到这小子的心居然这么大。 “叔,我也不想关心啊!” 李天明说着,把烟捡起来,又递给了李学国。 “您觉得,要是胡主任走了,现在县革委四个副主任,谁上去的希望更大?” 李学国闻言蹙眉:“这不是我一个镇公社主任该管的,组织上自有安排。” 小心的未免有点儿过头了。 “您不说,我替您分析分析,四个副主任里,一个年纪大了,快要退居二线,一个早就靠边站了,开会的时候都没有发言权,还有一个……唯白江涛马首是瞻,您觉得谁能上去?” 这还用说嘛! 肯定是白江涛啊! 自从动了这个心思,李天明前段时间特意去了一趟县里,找到李天奕分析了现在县革委的情况。 如果什么都不做,白江涛肯定要上位。 这人不是胡同阁,做起事来没有下限。 这一世万亩大梯田都是小事,白江涛第一个要整治的肯定是李家台子。 李学庆能和胡同阁拍桌子,并且镇得住对方,那是因为胡同阁识时务,他知道自己是个外来的,对上李学庆这种镀过金身的坐地户没办法。 后来双方达成了默契,李家台子随便折腾,胡同阁捞够了政绩就走。 可同样的办法对白江涛没用。 从他上一世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得出来。 一旦白江涛上位,极有可能第一个拿李家台子立威。 “叔,村里现在的局面来之不易,您就忍心看着乡亲们白忙活一场。” 李学国闻言也犹豫了。 他当然不愿意。 可是…… “也不至于像你说得那样吧!白副主任要是……王主任肯定会过问的。” “县官不如现管啊!我的叔,海城也不是王主任一个人说了算。” 白江涛的底细,通过李天奕也已经打听到了。 人家不是个没背景的,能来永河县做二把手,背后也有人在撑腰。 李学国还是有些犹豫,他没想过做永河县的一把手。 可通过李天明的分析,好像这个一把手不做都不行了。 “我只是大柳镇的主任,和白江涛比,我也没啥竞争力啊!” “修桥补路这么大的功德还不够?多少年了,长甸河上架桥的事提了多少回了,谁给办成了?这件事要是做成了……” 李学国看着李天明:“你小子要推我上去,不会是为了方便你自己吧!” 李天明笑道:“您这么说也没错,可您想想,我做的哪件事,乡亲们没落到实惠。” 这倒是实情。 “可实惠不能只李家台子的乡亲们得吧?” “这事好说,最迟下个月就能有结果,到时候,大柳镇六个村子联合起来干。” “这还差不多,这次你又打算弄个啥?” “到时候您就知道了。” 李学国没好气的说:“你小子,还跟我卖关子。” 说着,将烟头碾灭。 “那个事我应了,看看你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力气。” 从镇公社离开,李天明一家回了村。 “现在就说?” 李天明把要在长甸河上架桥的事,和李学庆说了一遍。 “对,现在就说,这个事必须办成。” “为啥?” 李学庆不解,他虽然凡事都支持李天明,可架桥这么大的事,村里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 李天明也没把自己的想法藏着,当即对李学庆说了一遍。 “那个白江涛,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上去,他要是上去了,肯定没咱们李家台子的好。” “他敢!” 李学庆说完,也有点儿含糊。 之前他能指着白江涛的鼻子骂大街,那是因为白江涛不是县里的一把手,好些事说了不算。 可人家要是成了那个一把手。 李学庆再犯浑,好像效果也不大了。 “照你这么说,还真得防着点儿,可架座桥就能让学国做县革委主任?” “一步一步来,只要咱们肯推,总会有希望。” 李学庆思索了片刻:“行,这事我支持你。” 很快村里的大喇叭便响了起来。 “全体社员注意了,各家各户主事的,立刻来村支部开会,有要紧事通知,全体社员注意了……” 很快,各家的当家人陆陆续续的到了村支部。 “学庆,咋回事啊?今天咋还白天就开上会了。” “就是啊!往常不都是晚上开会吗?” 李学庆抽着烟:“晚上?天明晚上得给全村奔命去,他哪有时间开会。” 听到李学庆这么说,众人立刻不敢再发牢骚了。 一个个的心里都清楚,李学庆说的奔命是什么意思。 “各队都看看,还有没有没到的?” 金利等人连忙清点人数。 “都来了!” 屋里屋外已经挤满了人。 “行了,开会,我先说在前头,有啥话说,等我说完了,你们再说,谁要是插话,别怪我骂街。” 众人顿时发出了一声哄笑。 “今天开会,要说的就一件事,看你们一个个的等的全都心焦了吧?” 前两批电风扇赚的钱,收到尾款之后,都曾给乡亲们分过红。 可最近石市拉走的那两批,村里一直没有动静,乡亲们私底下也是议论纷纷。 “我现在明说吧,这钱有用,分不下去了。” 这话说出来,屋里屋外立刻炸开了锅。 钱有用,不分红了? 大家伙可都盼着呢,特别是正在盖房子的那几家。 “学庆叔,为啥啊?” “我家盖新房还等着用呢!” “都不分了?那么多钱呢!” “天明,到底咋回事啊?” 有人反应过来,看向了李天明,显然做出这个决定的必定是他。 第二百四十九章 人心齐,泰山移 李天明缓缓起身,屋里屋外立刻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钱的事,确实是我和学庆叔说的,大家伙都想着能把投到厂里的钱拿回去,这点我也能理解,我先和大家说说,这笔钱,准备干什么用。” 要是放在以前,这会儿早就乱起来了,但此刻,却没有一个人出声。 都在等着李天明的解释。 “长甸河,打我记事起,想要去大柳镇,就得绕十几里路,逢年过节想去镇上赶集,一大早出发,天傍黑才回得来,我想问问大家伙,为啥?” 众人被李天明问得一脸懵。 这还能是为啥? “长甸河隔着李家台子和大柳镇,不绕路,还能游过去啊!” 天生配合着说道,虽然不知道李天明要干啥。 但是,李天明要做的,他肯定无条件支持。 李天明笑道:“天生说的没错,长甸河把李家台子和大柳镇给隔开了,不光是大柳镇,大鱼淀、小鱼淀,就连去海城,一样也要绕十几里路,我现在时不时的往海城送鱼,这条路,每个礼拜,至少要往返四趟!” “天明,有啥话明说吧!” “对啊!都知道你辛苦,有啥话就说!” 李天明坐下抽出一支烟:“架桥,我准备在长甸河上架一座桥,把李家台子和大柳镇连在一起。” 我的天! 在场众人都被惊呆了。 架桥? 这可…… 真敢想啊! “以前要说在长甸河上架桥,大家伙肯定以为我是白日做梦,县里说了好几回了,要给咱们架桥,我记得65年的时候,还有人来过,拿着仪器测量,最后也没干成,归根结底就俩字——没钱!” 大家伙这会儿已经明白了,电风扇厂最近这两笔进项,之所以不给大家伙分红,李学庆和李天明就是在打架桥的主意。 可是…… 凭啥啊? “长甸河又不是李家台子的,凭啥这桥要用他们的钱?” “大家伙说的没错,长甸河
相关推荐: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穿越之八零大小姐
靴奴天堂
要命!郡主她被庶女拐跑了
莫求仙缘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他是斯文糙汉
泰莉的乐園(GL SM)(繁/简)
[综影视]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