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你几个简答的问题。” 刘思明说着,一旁的姜红英已经拿出了小本本,准备记录。 “那就……问吧!” 人都带来了,总不能再把人给轰走。 这年头抓笔杆子的虽然不吃香,但记者除外。 人家毕竟是…… 喉舌! “两位记者同志,这里太乱了,风也大,不如找个安静的地方再开始?” 严刚一番好意,刚说完,就被姜红英给反驳了。 “严刚同志,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农民同志都能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我们又怎么能搞特殊,教员教导我们说……” 一张小嘴叭叭的,把严刚说得一个字都崩出不来了。 等背完语录,姜红英还摆了一个当下十分流行的战斗步。 呃…… 这小丫头片子一点儿都不可爱! 李天明默默的收回了刚刚对姜红英的评价。 “开始吧,刘老师!” 刘思明脸上略带几分无奈,他也冷啊,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只能迅速调整好情绪。 “第一个问题,请问李天明同志,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在农闲的时候,选择进城务工的呢?” 你不是已经回答了吗? 农闲! 地里也没活可干了,不进城找点儿活干,难道全都在家里的热炕头上挺尸啊! 李天明在心里吐槽结束,一本正经的回答。 “教员教导我们说,劳动最光荣,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就像两位记者同志,这么冷的天,还不辞劳苦的深入基层采访,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喂! 别笑啊! 没听出来,我是在暗讽你们,还是说,我说得太隐晦了? 算了! “地里的活已经全都干完了,可作为农民,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田间地头,要将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利用立起来,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我们也是在响应政府的号召。” 这个年轻人有水平啊! 刘思明立刻收起了轻视,又接着问道:“第二个问题,你们这支农民建筑队,为海城钢铁厂修建专家宿舍,是义务的,还是会收取一定的报酬呢!” 报社不给你开工资,你能白干? “记者同志,您是大知识分子,相信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理解,一定比我更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就是体现在,多劳多得,少劳少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得基础之上吗?” 刘思明暗道不妙,刚刚他提问的方式确实有问题,现在人家要展开反击了。 万一要是因此引发争论,他可就完蛋了。 “我们为海城钢铁厂修建专家宿舍,付出了劳动,以此来换取报酬,这难道不是合理的吗?” 刘思明正想要解释,李天明又接着说道。 “我刚刚已经提到了,农民不能只着眼于田间地头,要将眼界放宽,教员不也是一生都在致力于让占全国总人口最多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桎梏,更加灵活的用双手去创造财富。” 呼…… 这小子哪里是个农民,分明就是个理论家。 准备好的问题,现在也没法继续提了。 刘思明正在思索着对策,却听一旁的姜红英突然说了一句。 “可是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如果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的话,还怎么发展农业呢?” 呵! 这个问题,一直到李天明重生回来的那一天都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你来问我? “我们是在农闲的时候,出来务工的,村里的农业生产并没有被抛下!” 姜红英却不肯罢休,又接着问道。 “可是,如果你们这支农民建筑队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之后,有的农民也学着你们,却选在非农闲的时候进城务工,是不是就会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 小丫头片子,非得挖坑让我跳啊? 一旦真的如姜红英所说,发生那种农民撇下土地,进城务工,赚取更高收入的情况发生,到时候在被有心人利用,说不定李天明他们就要成反面典型。 这年头,政策上的事,连国家领导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姜红英却想要在李天明的嘴里得到答案。 你是有啥大病吧! 可现在已经被架到这里了,李天明还不能不说,至少,他要将自己和乡亲们摘出去。 “政策上的事,我也不是很了解,但我觉得,你提到的这两点,其实并不是矛盾对立的!” 刘思明本来是想要呵斥姜红英的,听到李天明这么说,他也来了兴趣。 “打个比方,一个村子里有100亩地,有100个劳动力,可是耕种这100亩地,只需要50人的话,剩下的50人应该做什么呢?” “是和另外50人一起耕种,1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去做,还是让这50个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做别的工作,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明摆着的,就算是小学生也知道该怎么做。 可事实上,这个问题和答案放在当下并不适用。 知青下乡本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人口过剩的难题。 城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留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呢。 后来,农民进场务工潮出现,是因为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有些工作恰恰是城里人不愿意从事的,于是农民工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不讨论政策的问题,对这些我确实不太懂,对于刚刚这位姜同志提出的问题,我只能说,我们村里的农活干完了,正好现在有个机会,既能赚些钱,让家里人过个肥年,又能为钢厂的建设出一把力,所以,我们趁着农闲的时候出来了!” 在“农闲”这两个字上,李天明加了重音,相信刘思明应该能听得懂。 至于姜红英。 这丫头回去以后需要好好的教育教育了。 第五十三章 光宗耀祖 那天的采访之后,连着好几天,李天明都提心吊胆的,生怕突然来一帮人,把他们都给抓了。 这年头,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要了命。 现在更是涉及到政策的问题,谁又能说得准,哪片云彩有雨。 工程还不能停,往厂里送鱼的营生更不能停。 李天明也只能强打精神,支应着这一切。 今天刚把鱼送过来,正和孙立等人一起过秤呢。 “天明!” 李学军突然跑了过来,手上还拿着一张报纸。 看到报纸的时候,李天明的心里立刻咯噔一下子。 但李学军那兴冲冲的表情,似乎…… 不是坏事! “快看,你上报纸了。” 这不新鲜,都接受采访了,只要没有太大的变故,登报是迟早的事。 “你快看,快看看。” 李学军把报纸塞到李天明手上,脸上都快笑开花了。 “科长,什么事啊?这么高兴。” 孙立说着,也凑了过来。 李天明很快就找到了,和他有关的那篇报道,篇幅还不短。 《农民建筑队》 呃? 报道的侧重点在标题上一点儿都没体现出来。 完全没有吸引读者的亮点。 差评! 最起码也该弄一个类似于,1970:包工头玩转都市之类的…… 好吧! 李天明也是个起名废。 报道一开始,先是肯定了李家台子村社员同志们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选择进城务工,靠着一双手,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为。 并且将他们当做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响应国家号召的代表。 接着又用大半篇幅,着重赞扬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团结协作,共同为钢铁厂建设做贡献。 最后就是为了夸而夸,从各种角度表扬农民建筑队的行为。 涉及到政策的内容,一句都没提,大概其报社的领导也害怕,一不小心踩进雷区。 让李学军这么高兴的是,文章中三次提到了李天明的名字。 顺便还提到了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钻研建筑知识,如今已经具备了初级工程师的水平。 “这不是扯淡嘛!” 自己有几斤几两,李天明难道不比任何人都清楚。 初级工程师? 呵呵! 太抬举他了。 害的老子担惊受怕了好几天,结果弄了个空响! 不过这样也好,如今这个年头,谁做出头鸟,谁死得快,还是老老实实苟着吧! 先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然后才是其他的。 “瞎说什么呢,天明,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 族谱能单开一页吗? 李家是有族谱的,以前还有祠堂,只不过时代洪流开启之后,被人为破坏了。 那几年闹的人不人,鬼不鬼的,一帮红袖标冲进来,饶是李家在村里的势力再大,也护不住。 好在祖先牌位都被抢了出来,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的老祖功德碑也被提前藏好了。 祠堂毁了就毁了。 上辈子,还是李天明在2000年出钱重新修了一座。 扯远了。 李学军现在说的光宗耀祖…… 好吧! 就让大伯高兴高兴吧。 “我老早就看你小子行,下次回村里,我和你一起去,得把这报纸在老祖坟前烧了,让祖宗也高兴高兴。” 呃…… 不是应该收藏吗? 烧了干啥? “晚上带着天生,天会,还有……你爸,来家里吃饭,这么大的喜事,必须好好庆祝庆祝。” 李学军说完,走欢天喜地的走了。 “可以啊,兄弟,都上报纸了。” 孙立笑着捶了李天明一拳。 “等着,我去财务室领钱,今天李科长请客,明天,明天我请你。” 认识的人上了报纸,这让孙立也感觉与有荣焉。 虽然不理解,但李天明表示尊重。 悬了这么多天的心,这下终于可以放下了。 没闯出大祸,确实值得庆幸。 只不过,内心深处,李天明都不易察觉的地方,却有着一丝失望。 要是能把他说的全都报道出来,或许…… 会在某些地方,对国家产生那么一点点影响。 万一要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呢? 不想这些了,自己就是个小老百姓,国家发展的大事,自然有领导人来把控。 升斗小民还是别跟着瞎掺和了。 上辈子,国家不是一样发展壮大,能挺直了腰板在联合国敲桌子嘛! 拿了钱,李天明又回了工地这边,先找到了天生,天会两人。 “晚上大娘让咱们去家里吃饭。” 天越来越冷,晚上收工的时间也提前了。 钱再重要,也不能和身体比。 要是冻感冒了,可不是几块钱就能治好的。 接着,李天明又去找了李学成。 “爸,我大娘让咱们过去吃饭。” 李学成正忙着给木料开片呢,闻言连连摇头。 “我不去,这么多活,忙着呢。” 呵! 不是活忙,是害怕见着大娘吧! 自从他们进厂干活,严巧珍隔三差五的就来一趟。 一来是收拾李学成,还有几个侄子的脏衣服,再有就是对着李学成念经。 翻来覆去的就是让他管好乔凤云,好好对待几个亲生儿女。 一开始,李学成还含糊的应着,现在是一看到严巧珍就躲。 主动送上门去听严巧珍唠叨,李学成宁可在工地啃二合面的窝头。 “你要是不去,我大娘明天肯定得找来。” 在一起干了一段时间的活,父子两个的关系倒是有所缓和。 只不过,李天明心里清楚,只要回家,被乔凤云吹上一阵枕边风,该啥样,还是啥样。 两世为人,他早就已经对李学成不抱任何期望了。 李学成也不说话,只是一门心思的干活。 算了! 李天明也懒得再说什么,看看时间,已经快七点了。 这块手表是孙福满送的,上海牌,放在当下手腕子上挂这么一块表,小姑娘都能多看几眼。 孙福满之所以送这么贵重的礼物,不过是因为李天明足够懂事。 “收工了,收拾收拾回宿舍!” 喊了几嗓子,见没人动弹,李天明也没再催。 叫上了天生和天会,一起去了钢厂职工小区。 “你爸呢?他咋没来?” 严巧珍没看到李学成,诧异的问。 “我爸怕您再唠叨他,躲着不敢见您。” “没出息的玩意儿。” 李学军也听见了,对这个兄弟,他真的是失望透顶。 不过好在还有李天明这个侄子,能撑的起门楣。 “你上报纸的事,和你爸说了吗?” “没!” 有什么好说的,在大伯眼里光宗耀祖的事,到了李学成这个亲爹那里,甚至都不会被当做吹牛的资本。 唉…… 李学军叹了口气,亲弟弟和亲侄子两父子的关系变得这么生分,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却也无可奈何。 “吃饭!” “大伯,您刚才说,大哥上报纸了,咋回事啊?” 李天生好奇的问。 “报纸在那儿呢,自己看。” 提到这件事,李学军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还真有啊!大哥,你太厉害了。” 李天生和李天会挤在一起,看着报纸上的文章,当看到“李天明”这三个字的时候,那反应和李学军一模一样。 或许…… 这真的光宗耀祖了吧! 等下次回家,是不是应该和大伯一起去祖先坟前念叨念叨。 往后要多保佑他这个争气的后人。 “来,天明上报纸,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大家一起举杯。” 李学军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表情严肃,满满的仪式感。 “干杯!” 吃完饭,从大伯家里出来的时候,已经10点多了。 刚走出单元门,李天明就感觉脸上一凉。 抬头看去,接着楼上的灯光,能看到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 “大哥,下雪了!” 第五十四章 1971年的第一场雪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宣告着寒冬即将来临。 接下来的几天,气温急剧下降,白天的最高温度都瞄着零下在转悠。 这种天气下,就连钢厂的工人轻易都不出车间了。 可李家台子这支农民建筑队,却依旧早开晚收的在工地忙活着。 “过两天还有一批,再往后……冰面太厚,实在是凿不开了。” 接过孙立递过来的钱,李天明也没数,直接塞进了怀里。 “现在存的也差不多了,还有不到一个月过年,你再送个5000斤,应该够过年的时候,一人分一条了。” 这年头,没有人统计幸福指数,人们看的全都是过年前单位发的福利。 米面属于标配,水果算是稀罕物,要是福利能见着荤腥,那就能幸福到不要不要的了。 “5000斤,你要我的命吧,知道现在捕鱼多费劲吗,冰面上开个眼儿都得忙活半天。” 孙立笑着:“对别人是难题,对你……你好歹是上过报纸的人。” 上过报纸咋了? 难道上过报纸就等于镀金身啊! 破冰的时候,手只需要抬一下,冰面上就能平空出现一个大窟窿。 扯淡吧! 《海城日报》那篇报道过后,本以为应该消停了。 结果安静了没两天,先是《京城青年报》转载,紧接着陆陆续续的又有好几家报社来人采访。 有些报社,级别之高,李天明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嘴都打哆嗦。 有过一次经历,李天明也学乖了。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老实的像个小媳妇儿一样,人家让怎么配合,他就怎么配合。 一句多余的废话也不好说。 着重强调对工人老大哥的阶级感情,再有就是反复强调“农闲”这两个字。 我们是趁着农闲,出来干活,赚几个闲钱,地里的活可一点儿都没耽误。 好在热闹了几天,这股风便渐渐的止住了。 没像李天明担心的那样,刮起向李家台子农民建筑队学习的风。 虽然提心吊胆的,不过也有好处。 这些日子,但凡钢厂职工有的福利,李天明和乡亲们都没落下,依样都有一份。 再有就是,都成典型了,自然要被重点保护。 棉袄又发了一身,棉裤这种只有领导干部才有的福利,他们也都穿上了。 总之,炼钢厂自革委主任以下,人人都怕他们这帮宝贝疙瘩受
相关推荐:
秘密关系_御书屋
沉溺NPH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我的傻白甜老婆
恶蛟的新娘(1v2)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篮坛大亨
开局成了二姐夫
虎王的花奴(H)
猛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