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横推无敌:从梦境加点开始 > 第151章

第151章

准备。” 见李天明答应得这么痛快,郄国良欣喜道:“行,我保证,最多两……一年,我肯定能在冬天种出你说的那些蔬菜。” 李天明明白郄国良着急为村里做贡献。 但是,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否则很容易扯着蛋。 这项技术看着简单,把大棚扣起来,保证光照和温度,似乎这样就行了。 可事实上,任何技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突破的。 尤其是冬暖式蔬菜大棚,要是真那么简单,老百姓的菜篮子早就丰富起来了。 李天明不着急,郄国良愿意尝试,他当然支持,但要做成这件事,肯定需要时间。 “老郄,不着急,慢慢来,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 村里又不需要付出什么,最多也就是少收两垄地的白菜萝卜。 郄国良欢天喜地的走了,直接奔了菜园子,去选第一个蔬菜大棚的位置。 “这事能成?” 李学庆还是有些怀疑。 他种了一辈子的地,也没听说过冬天地里还能长出菜的。 “能不能成,那要看老郄的本事了。” 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 要是真的成功了,村里又能多一条来钱的路子。 至于建大棚需要的材料都是现成的,永河县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育种要用到大量的塑料薄膜。 解决了这个,其他的就更简单了。 至于需要用到的人,李天明准备把天亮和天林给扔了过来。 要是能把这门技术学到手,等彻底打碎大锅饭之后,就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那就试试。” 李学庆见李天明这么说,哪怕心里还是在画魂儿,可依旧选择了无条件的支持。 最多也就是浪费两垄地,少收几颗萝卜白菜。 不值个啥! 可要是真种出来,大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黄瓜,洋柿子,还有韭菜鸡蛋馅儿的饺子,想想都美。 再不用像现在这样,一到冬天,不是白菜,就是萝卜,吃得人烧心反胃。 呃…… 这咋还嫌弃上了? 还是饿得轻了。 “刚才你在老孙屋里干啥呢?闻着一股子焦糊味儿,把锅给烧干了?” 听李学庆问起这个,李天明笑道。 “吴老师做出了我说的那个电饭煲,叔,这可不是《封神榜》。” “你说的那个是……啥煲?” “电饭煲,就是煮饭用的,把米倒进去,不烧火,用电把饭给煮熟了!” 李学庆记起来,年前厂房刚开工的时候,李天明的确说过,还有那个电冰箱,洗衣机,听着就像《封神榜》似的。 “以后咱们村也做这个卖?” “现在还不行,吴老师也需要时间反复的做实验。” 就算是真的做成了,李天明也不打算立刻拿出来,电风扇现在还没实现量产,没必要太激进了。 还是那句话,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否则容易扯着蛋。 现在李家台子已经非常惹眼了,眼红他们的不在少数。 同样不认同他们这种集体企业的,也有很多人。 在局势彻底稳定下来之前,李天明想的还是要努力降低存在感。 即便是做了出头鸟,他也不想成为最先挨枪子儿的那个。 而且,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目前没办法得到解决。 李天明准备过段时间去趟市里,找王作先聊一聊,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法子。 “天明,还有个事,咱们爷俩先碰碰。” “您说!” 李学庆把李天明拉到一个没人的地方。 “这养殖场扩大生产,赚的钱是不是更多了?” 这话问得,总不能扩大生产以后,反倒赚钱越来越少吧! 要是那样还扩大个什么劲儿? “还有那电风扇厂,一旦干起来,是不是也能赚钱?” 必须的啊! 只要能过了质量这一关,到时候,那才是个真正下金蛋的母鸡。 “咱们村赚了这么多钱……” 看李学庆一脸为难的表情,李天明终于明白他在纠结什么了。 “这还真是个事儿!” 赚的钱多,分的钱自然也就多了。 到时候上面会怎么想,谁都不知道。 就算有王作先的支持,可他一个人还能顶得住整个市革委的压力? 李学庆想的无非就是怎么把钱给花出去,降低赚钱带来的影响。 “天明,你看是不是把咱们村的路都给修上一遍。” 这个倒是没问题,可也花不了多少钱啊! 小学校已经盖起来了,等其他几个村的钱一到,中学也能立刻开工,其他地方…… “叔!您说咱们要是给长甸河上建座桥怎么样?” 啥? 李学庆一愣,立刻明白了李天明的打算。 长甸河将李家台子和小鱼淀、前帮村、后帮村,以及镇政府隔开,平时想去镇上,就要绕十几里路。 之前李学国之所以动了要把大柳镇中学搬到李家台子,就是因为不方便。 可中学到了李家台子,那三个村的学生也要绕行十几里。 要是能有一座桥的话,问题都解决了。 这也的确是件好事。 可就是…… “这钱总不能光咱们村拿吧?” 李学庆有些不甘心,明明是方便所有人的事,凭啥李家台子出钱。 “叔,要是等着其他几个村出钱,这桥20年都建不起来!” 李天明可不是随口说的。 上辈子一直到90年代,县政府拨款,修修停停,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终于在长甸河上建起了一座桥。 “这倒也是,盖个中学,那几个村都磨磨唧唧的,修桥怕是更难了!” 李学庆心里也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最终还是咬咬牙。 “修桥补路,这是积德行善的事,咱们干了。” 这笔钱花出去,到时候,看上面还能有什么话说。 “到时候全村开个大会,把这个事说明白了,应该没人反对!” 不是没人反对,而是,李天明已经在村里建立起了足够的威信,就算是有人心里不乐意,也不会当面说出来。 正说着,又一股子焦糊味儿飘了过来。 李学庆张了张嘴,很想去问问,这么做实验,得浪费多少粮食啊? 第二百一十章 最难解决的问题 “尝尝味道怎么样?” 吴月华盛出一碗饭,递给了李天明。 自从那次实验失败以后,这小老太太就像是魔障了,每天至少五六斤大米,可把李学庆给心疼坏了。 糊得不算厉害的,都进了李学庆的肚子,那些实在不能吃的,也全都拿去喂了猪。 好在吴月华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找出了问题所在,重新调整了温控装置之后,终于成功煮出了一锅白米饭。 李天明接过,吃了一口,这次没有一丁点儿焦糊味儿,只是和柴锅煮出来的米饭相比,还是差了点儿意思。 可电饭煲存在的意义就是方便,不需要生火,也不需要有专人盯着,只要插上电,按下开关,就能把一个主妇解放出来。 “再来一锅!” 实验就是要不断的重复,一次成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谁也不能保证是不是运气。 只有次次成功,而且通过反复的实验,顺便还能验证电饭煲的使用寿命,同时检测其安全性。 能煮出一锅白米饭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无数的难关等着一步步的攻克。 其中安全是最为重要的。 万一人家买了他们的产品,回家用上,人出去上班了,等下班回家,房子烧的只剩下一个门框了,那咋办? 连着煮了10锅,温控装置一直运转正常。 “接下来就是安全性!” 吴月华也明白这个道理,接下来的一段日子,看起来还有的忙了。 转天,李天明便开着拖拉机,去了市里。 电风扇厂的厂房已经建成,现在正忙着安装机器。 王作先一直在关注着这边的进度,取得这么大的进展,哪能不去给领导报喜。 市委大院门口,这次等着李天明的是王作先另外一个姓苗的秘书。 做好了登记,跟着苗秘书一起进了市委办公大楼。 “领导正在开会,让你在这里等一下!” 说完,苗秘书就出去了,紧接着又有人进来,给李天明端来了一杯茶。 等了足足一个小时,房间的门开了,苗秘书走了进来。 “李天明同志,跟我来吧!” 王作先的办公室,李天明来过一次,和上次来的时候,唯一不同的就是桌子上摆着一台电风扇,正是吴月华做出来的样品。 “吴月华同志在你们村生活还好吗?” 李天明还没等坐下,王作先便问了这么一句。 一瞬间的错愕。 李天明知道,不光是吴月华,像郄国良等人在李家台子的事,根本瞒不过王作先。 “你的胆量倒是不小,他们可都是被上面定了性的,你把他们留在村里,就不怕惹祸上身?” “怕!” 李天明实话实说,他确实怕,虽说都是监管劳动,但是,思想教育没跟上,一旦有人追究的话,第一个倒霉的是李学庆,第二个就是他。 “可我觉得……咱们国家不会一直这样,伟大领袖不是也说过嘛,老九不能走,国家的建设,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他们的知识!” 王作先没想到,李天明的胆子居然这么大,啥话都敢往外说。 国家不会一直这样? 难道现在不好吗? 现在不对吗? 这话一旦传扬出去,李天明最轻也是个现行反.革.命。 只不过…… 王作先也是深有同感,现在的种种难道真是对的吗? 先不说路线问题。 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吗? 解放都已经二十多年了,像海城这样的沿海城市,都还没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那些偏远地区呢? 前段时间,王作先跟团去了附近几个城市参观考察,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可偏偏老百姓面露菜色。 上面已经纠正了好几次,可偏偏底下还有人为了政绩在弄虚作假。 王作先是个务实派,他最为迫切的希望就是老百姓能够增加收入,能吃得饱,穿得暖。 至少在他治下的海城,坚决不许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条件就是…… 说实话! 李天明的话有问题,而且还是大问题,但也是实话,是真心话。 “有些话,不能随便说,可以装在心里,然后干出来,不一定非要挂在嘴上,明白吗?” 王作先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保护李天明。 他很想看看,这个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到底能走得多远,飞得多高。 “明白!” “吴月华等同志,你要保证照顾好了,将来……或许国家还有需要他们的时候!” 王作先不是李天明,没有重生的优势,国家未来会朝哪个方向走,他也不知道,只能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多保留一分元气。 “王主任,您放心,吴老师他们可都是宝贝,您就是不说,我也会照顾好!” 王作先点点头,他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年轻人了。 有点儿离经叛道,但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希望看到的。 “说说电风扇厂,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 李天明简单的介绍了一遍,接着话风一转。 “王主任,我今天来,其实还有另外一件事,想要和您讨个主意。” “什么事,说吧,我能解决的,尽量帮你解决。” 李天明起身,走到桌子前,指着那台电风扇说道。 “王主任,这种电风扇,您之前见过吗?” 呃? 王作先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这种形状的扇叶,还有扇叶的布局,您之前见过同类型的吗?” “没有!” “如果其他人想要仿制的话,您觉得这个很难吗?” 王作先想了想,摇头道。 “应该不会很难吧!” 他虽然不是学工科的,但电风扇的工作原理不就是通过电动马达,驱动扇叶旋转来吹风的嘛! 这个应该不难吧! “那么如果这种类型的电风扇受欢迎的话,其他厂都来仿制,您觉得我们那个村办集体性质的电风扇厂,还有竞争力吗?” 王作先闻言不禁皱眉。 李天明所说的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不对,不是有可能,而是一定会发生。 可是…… 要怎么解决? “你既然问了,想必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吧?” 李天明确实有,但也只是短时间内。 不过这也足够了。 “将我们厂生产的电风扇,纳入生产计划。” 这样一来,他们生存的电风扇就有了固定的市场份额,至少在计划经济时代结束之前,他们都不需要担心产品销售不出去。 而且,抢占了市场先机,他们的电风扇也能在用户群体中,率先打下口碑。 “这个不难,只要你们的产品质量过关,你想说的,不只是这些吧?” 李天明回到座位坐下,表情严肃的看着王作先。 “王主任,咱们国家现在的外汇创收……” “这不是你考虑的问题!” 国家要发展,肯定要和外面的世界来往,可现在的情况却是…… 举步维艰! 虽然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面临的困境依旧很多。 大老美的尼首领来了一趟,双方也签署了很多协议,但总的来说,除了改善了政治环境,在经济方面,却没改变太多东西。 国家依旧在被当前世界的两个极围堵。 “等等,你是想说……这个能创汇?” 王作先突然反应过来,李天明不会无缘无故的提到外汇的问题。 “王主任,这些话出我的口,入您的耳,等我离开这间办公室,我是绝对不会承认的!” 李天明想要为国家做点儿什么,可是又害怕会因此引火烧身。 “滑头!你只管说!” 李天明尴尬一笑:“您刚才说的没错,这个东西,确实能创汇。” 现在的国人存在着一种误区,嘴上不肯承认国家比外国差,可心里却也清楚,在科技水平,制造能力等多个方面,国家落后得太多了。 就拿机械类来说,对外国的产品存在着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觉得自己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远远比不上外国制造。 “您也说了,之前从没见过这种类型的电风扇,而且,还有一点,这种电风扇确实要比常规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风更加柔和,体验感也更好,所以,这个东西为什么不能出口创汇?” 王作先这下也陷入了沉思。 “你说的有些道理!” 紧接着王作先联系着李天明之前说的,终于明白了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是说,如果出口的话,这种电扇很快就会被外国人仿制!” “没错,这个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专利 专利! 如今绝大部分国人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不单单是现在,再过几十年依然如此。 直到吃了太多的亏,上了太多的当,花了太多的冤枉钱之后,人们才终于明白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讽刺的是,很多被外国人攥在手里的专利,事实上都是中国人率先发明的。 比如老生常谈的VCD技术,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最更让国人感觉到憋屈的是那些中成药的药方,明明是老祖宗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却被小日子掌握了专利。 甚至国内药厂想要生产的话,还要先找小日子购买专利的使用权。 改开之后,像这种事更是层出不穷,小日子甚至还想掌握景德镇的烧瓷技术,只是没被他们得逞罢了。 试想一下,如果真的CHINA烧瓷的时候,却发现专利技术居然被隔壁的世仇掌握,估计老祖宗都能从棺材里跳出来,狠抽不肖子孙。 可被偷走的专利又有多少呢? 回到这款五叶电风扇的问题上,以目前国内的生产能力,技术标准,一旦外国人开始仿制,国内的企业怎么和人家比? 同样一台电风扇,一边贴着made in China,另一边贴着Japan,或者USA什

相关推荐: 村夜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沉溺NP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旺夫   鉴宝狂婿   镇妖博物馆   乡村桃运小神医   顾氏女前传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