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营,倒未必不可以接受。 他看完后,便把札子递给王安石,一边说道:“石卿所虑,颇有可采之处。中书商议得失,再报与朕知道。” 皇帝不知道,这一“商议”,就是旷日持久,王安石虽然对这种种想法表示欣赏,但是他没有看出来这样做有何必要。虽然王安石是勇于有为的人,但是如果现有的东西能运行良好,他也不会觉得有必要去改变。一贯支持石越的冯京也没看出来这种实质上是在钢铁业进行公司化的行为有什么优点可言。而石越又根本无法说服他们……结果虽然表面上技术管制、专营专卖、扩大生产降低价格等等建议还是被采用了――其实如技术管制、专营专卖,这些根本不需要建议,本来就在做――所以实际上是,石越的主张根本没有被采用。但是新技术倒是很快的推行下去了――因为西北的战争迫切需要更多的兵器。 无可奈何的石越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唯一好处是,皇帝为了奖励他或者说安慰他,他又升官了。石越现在有一串长长的官名:“赐紫金鱼袋、礼部郎中、直秘阁、朝请大夫、检正中书三房公事、骑都尉”――他的本官与散阶,都是皇帝特旨,本朝少有的殊荣。但实际上除了工资高一点之外,完全没有实际作用。宋代本官经常不任职,因此礼部郎中对于石越来说,不过挂个名罢了。 也就在石越在中书省试图说服王安石与诸位宰相接受他的钢铁业公司化的主张之时,远在西北的王韶开始了他一连串的胜利。 面对着王韶驻扎在渭源堡的大军,羌人部落各自倚险自守,不敢出战,企图拖垮宋军。王韶率军从抹邦山,过竹牛岭,仰攻羌人,取得第一场大胜。其后又在竹牛岭虚张声势,让羌人以为自己还在竹牛岭,王韶却亲率大军,偷偷抵达武胜,半路邀击羌人援军,大败羌人。王韶遂在武胜建城堡而守,然后自己趁胜攻击,在巩令城大败羌族玛尔戬,招降其部落两万余人。自此王韶威震洮河,兵锋所向,羌族无不战懔。玛尔戬惶惶不可终日,覆亡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不甘寂寞的章??在湖南开始招降苗族,修建城镇,把雪峰山脉大梅山上的数万苗族纳入朝廷的管制当中。 得到王安石支持的军事行动接连取得大捷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京师,《新义报》、《汴京新闻》对这些胜利的歌颂,让王安石在京师百姓中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大宋的子民们,太渴望一场胜利来鼓舞他们的士气民心了。所以无论是实际上为新党所控制的《新义报》,还是标榜着“中立”的《汴京新闻》,都没有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相比之下,石越钢铁新技术的成就,在当时的人们眼里,简直就不值一提。如果不是市易法在时时提醒着开封的市民们新法有多少弊端――现在连上街卖水果,都要交一笔所谓的“免行钱”了! (《汴京新闻》对此进行过猛烈的抨击,结果被三个状元公引入歧途――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不分胜负,而那些靠做些小生意糊口的小商贩们的“免行钱”照交不误――直接的结果就是东京城的物价再次上扬。)相比《新义报》与《汴京新闻》高调赞美王韶的胜利,《西京评论》就要酸溜溜得多,他们居然在这个时候不识好歹对在武胜筑城等事宜要花掉多少钱表示了质疑,暗示着王将军用钱用得太多!他们的口吻和枢密使文彦博简直一模一样。结果《西京评论》当天在汴京的销量跌了三成,而文彦博则被王安石驳了个狗血淋头,连皇帝在心里也怪他多事。 被石越称为“往坏里说叫不太识得好歹,往好里说叫有风骨”的文彦博,的确也没有让石越“失望”,眼见着昔日的好友今日的政敌一日一日得势,除了经过石越改良的青苗法之外,别的新法他一样比一样看不顺眼,而军器监案明明是个糊涂案还就是破不了……文彦博已经一日也不想在朝廷中呆下去了,有了被赶出朝廷的觉悟的他更加无所忌惮,愈发坚定的攻击市易法与保马法起来。 在石越几次和皇帝谈论朝政时,他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赵顼对文彦博有了不耐烦的情绪。当他隐晦的告诉冯京,希望冯京劝一劝这位文大人注意一下策略之时,冯京摇了摇头苦笑道:“没有用的。他早就想走了。” 到了九月初,御史张商英的一次弹劾,终于导致了文彦博的提前罢官。张商英弹劾枢密院诸使包庇亲戚、纵容院吏犯法等十二条罪名,直接导致枢密使文彦博、副使吴充、蔡挺同时请辞。赵顼无可奈何,只好把张商英罢了,这个才到京师没几个月的御史,虽然才识卓绝,却完全不懂得政治之真义,只好被贬去两浙路监税。因为皇帝无论如何,也不希望他的枢密院突然间没有枢密使。 但是这件事却也使得赵顼对文彦博的印象恶劣起来――大宋皇帝在用人的时候,最爱讲究平衡之术的,赵顼用王安石为相,却故意把政见不合,曾经三元及第,又是富弼女婿的冯京放在中书,同时枢密院文彦博和吴充,都与王安石不和,这就是明里暗里的防了这个表面上大权在握的宰相一手。所以赵顼其实并不希望文彦博去职,因为无论是枢密副使吴充还是参知政事冯京,在声望上都不足以与王安石相提并论。但是文彦博一再“不可理喻”的挑战新法的行为,终于让赵顼很不耐烦。而王韶的胜利也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现在已经不是那么需要文彦博在枢密院主持大局了。张商英去两浙路没有多久,文彦博便罢枢密使,守司徒兼侍中、河东节度使、判阳河。同时,以吴充为枢密使。 第十章 天下才俊 定理之一:每个时代都会有不被发现的才学之士。 ――佚名氏《论人才》 虽然文彦博的去职是在意料之中,而且文彦博和石越关系并不好,但是他的去职无疑给所有新党的反对者们兔死狐悲的伤感。连潘照临也不免要感叹朝廷中少了一个制衡王安石的重要力量。但也有高兴的人,权知开封府陈绎就是其中之一,少了文彦博,朝中就没有人会追究军器监案,而王韶的大捷又让报纸们把注意力全部转移了,真是难得的安心日子。于是便连小捕头田烈武也因为陈大人不再关心军器监案而变得轻松起来。 老是幻想着去西北建功立业的田烈武这几日天天都要在一家叫会仙楼的酒楼听报博士读报,以了解前线是不是又有了什么新的消息。当然,对家里老头子的解释是“也顺便知道一下我叔的情况”。 三份报纸中,《西京评论》文绉绉的,田烈武听不太懂,就连报博士解说的时候也不一定说得清楚,而《新义报》很多话明显是放屁――新法有那么好吗?田烈武深感怀疑,当然他不敢说出来,只是心里不信罢了。不过他还是很爱听《新义报》,因为他和很多人的观点一样,《新义报》是朝廷办的,状元爷主笔!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汴京新闻》,《汴京新闻》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而且还有“广告”,报博士有时是连着广告也一起读出来的,会仙楼旁边的“李家老字号”,就在《汴京新闻》上打了广告,连着那些伙计都非常神气,整日拿着报纸对客人夸耀:“我们这是报纸上登了的……”不过对于《汴京新闻》上的什么“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之类的话,田烈武是想不太明白的:“我一个小捕头,怎么可能比赵官家要‘贵’?这不是胡扯吗?”听了好久以后,田烈武才想“明白”:这是因为桑公子是个读书人,又是个大好人,他这是帮老百姓说话。 这日约了吕大顺和往常一样踏进会仙楼,田烈武忽然感觉不太对劲――会仙楼客人比平日多了许多,而且看打扮全是些读书人。田烈武暗暗纳闷,一边上楼一边向吕大顺问道:“大顺,怎生多出许多人来?” 吕大顺笑道:“瞧你糊涂的,省试就要开始了。各地贡生都来考试,连贡生带书童,得有多少人呀?再加上白水潭学院新年级开学,我们这边还好点,你去白水潭看看,那才是人山人海。” 田烈武拍了一下脑袋,恍然大悟。噔噔噔三步两步挤到楼上,找了个位置坐好,要了一盘豆角,一盘小炒獐子肉,一壶老酒,和吕大顺一边对饮一边听报博士读报。这报博士读的报纸,却是《汴京新闻》,他先读了一段关于礼部试的报道――《汴京新闻》是三大报中最灵活的一份报纸,桑充国特意组织了人手去采访礼部官员,以前参加过科举的成功人士,介绍经验,提醒考生注意事项,专门做了个“省试专题”。相比之下《新义报》就死板得多,连三位状元主笔的优势都不会利用,让桑充国等人很不理解。那些考试的注意事项和经验,很受参加省试的贡生们欢迎,让《汴京新闻》的销量一路攀升。但是对于田烈武来说,却未免有点索然无味。 好不容易把这些东西全部读完,报博士清了清嗓子,捡出一段新闻,摇头晃脑的读道:“本报最新消息,白水潭学院第一届技艺大赛定于九月十日在新建体育场开幕,为期十五天……比赛项目分马术、剑术、格斗、射箭、蹴鞠、毽子……单人团体共三十六项,第一名可得金质奖牌与缗钱三十贯之奖励……以上云云。” 这段新闻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吕大顺喝了一口酒,高声问道:“报博士,这比赛是怎么个比法?报纸可有说及?” 报博士朝这边作了个揖,笑道:“这位官人,这个我也不知道。不过报纸上说欢迎参观……” 吕大顺不以为然地说道:“读书公子踢踢毽子,玩玩蹴鞠也就罢了,怎么会去比剑术、格斗呀?”他这句话立即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连不少读书人也在交头接耳,议论着白水潭搞的这个什么“技艺大赛”是不是有辱斯文。 却听酒楼西边有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朗声说道:“列位不曾读书么?孔圣人也会剑术的。大丈夫出则将,入则相,须当文武全才。国朝读书之人久
相关推荐: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醉情计(第二、三卷)
捉鬼大师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
[快穿]那些女配们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总统(H)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