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可以只上半课,或是让皇子们的从学师傅在各自住所督促他们读书。 胤祐的从学师傅是纳兰,他现在还没搬去阿哥所,仍然住在后宫。师傅进不来,他等于下午半天完全不用上课。 可问题的关键是,小家伙连上午半天的课也不想上。 于是,他忽然对康熙说道:“阿玛,我的乌库玛嬷还在南苑行宫,咱们怎么把她给忘了呢。” 康熙瞪他一眼:“是你把乌库玛嬷忘了,朕可没忘。” 小家伙吐了吐舌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又想出宫了:“乌库玛嬷一定很想念我,咱们快过去陪她吧。” 小家伙确实有些迫不及待,一方面是紫禁城太热了,他待不住,另一方面也是真的想念乌库玛嬷。 于是,第二天,康熙又带着他和皇贵妃来到了行宫。 太皇太后问了问六阿哥的病情,得知一开始情况万分凶险,现在孩子已经痊愈,这才安下心来。 他搂着胤祐,摸摸他的头,感慨道:“老六这孩子……唉,熬过这一关,但愿他日后平平安安。” 小家伙依偎在乌库玛嬷怀里,笑起来大眼睛弯成了月牙形:“大家都要平平安安。” 太皇太后捧着他的脸:“这次可多亏了咱们小七,一心记挂着哥哥,你阿玛额娘才能及时赶回去。” 小家伙得意的笑了笑:“是我额娘治好了六哥,额娘可厉害了,她读了好多书,什么病都能治好。” 皇贵妃伸出手拍了拍他的小脸:“那你要不要像额娘一样,也读好多书?” 小家伙忽然跳起来往门外跑:“我要去找哥哥们。” 太皇太后笑着嘱咐他:“慢点跑,小心摔着!” “摔不着!” 康熙摇着扇子,看他小小的身影消失在门边:“没规没矩的小东西,朕瞧他就是欠收拾。” 太皇太后轻轻捻动着佛珠:“你敢收拾他,我就收拾你。” “……” 胤祐来到书房门口,还没进去,就听到太子哥哥说了句什么,像是在与人争论,随即又传来大哥的声音,听上去语气不善。 小家伙大惊:他俩不会在吵架吧。 第88章 胤祐没有着急进去, 而是站在门口听了一会儿,终于听明白他们在争论什么。 太子和大阿哥现在都有在帮康熙处理一些政务,最主要的就是一些祭祀活动。 但是因为皇家祭祀流程非常复杂和繁琐, 往往提前几个月礼部就要开始准备。皇帝提前三天斋戒,准备审阅祝文, 查看玉帛、香烛等祭祀所用物品,由銮仪卫用龙亭送至天坛。 然后就是皇帝亲临天坛, 开启隆重且繁琐的祭天大典。迎神、进献玉帛、牛羊、诵读祝文等等, 然后是各种献礼,就连礼乐歌舞都要更换数次, 礼成回宫还需宴请百官。 就因为流程太多太复杂,导致太子和大阿哥因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分歧,于是两个人开始争论起来。 太子从小就跟着康熙参加祭祀, 从九岁开始就开始一个人独自参与小型祭祀活动,跟礼部打过无数次交道, 对于祭祀流程自然是相当熟悉。 大阿哥也是这两年, 快要成年了,才跟着康熙出席祭祀活动,其实对于祭祀的整个流程, 并没有太子那么熟悉。 太子在书房正中,负手而立,看起来就是谦谦君子的模样:“按照礼部的规矩,就该是诵读祭文在前。” 三阿哥站在太子身后, 听到他说完,频频点头:“按照流程, 应是如此。” 大阿哥在另一边, 站姿要随意许多:“上次汗阿玛就是先祭酒。” “不可能!” “汗阿玛是天子, 他怎么会错?” “……” 四阿哥就站在一旁,安静的听他们吵。不像三阿哥那样态度鲜明的战队太子,当然,他也并不赞同大阿哥。 这时候,门口探出半个小脑袋,一脸好奇的打量他们。 三阿哥一眼就看到了他:“哟,小七过来了。” 门口偷听的小家伙被发现了,只能蹦蹦跳跳的走进房间。 四阿哥摸摸他的头问道:“路上累不累,怎么不去休息一会儿?” 小孩子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胤祐摇了摇头:“一点也不累。” 四阿哥又问道:“老六的病怎么样了?” “不用担心,”小家伙拍了拍哥哥的手,“六哥已经完全好啦。” 四阿哥露出个很浅,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出来的笑容:“没事就好。” 胤祐左看看右看看,发现太子和大阿哥两个人脑袋朝向不同的方向,一人看着一边窗户,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 小家伙走到他俩中间,看看太子哥哥又看看大哥:“你们怎么不吵啦,继续呀?” "……" 大阿哥和太子对望一眼,都没说话。 小家伙拉着太子哥哥的手晃了晃,太子低下头来看他,没憋住,笑了起来。 于是,小家伙另一只手又去拉大哥:“你们俩为什么要替阿玛操心呀,是课业不够多吗?还是点心不好吃?” 大阿哥忍无可忍,一把将他拉过来按在自己腿上,太子也忍不住,一巴掌落在他翘起的小屁股上。 行宫虽然凉快,但是对于胤祐来说也不好玩。康熙本来是要带着几个儿子出塞外巡幸,顺带着行围。 但六阿哥生病这个事情一耽搁,他现在哪里也去不了,只能陪着太皇太后在这里住几天。时间刚进入七月,天气稍微凉爽一些,便起驾回宫。 今年汛期的时候,河道总督靳辅向康熙呈上奏折,说是黄河又决堤了,附近的村庄、房舍、农田损失惨重,还有人员伤亡,受灾面积极大。 因为黄河的事情,康熙前年还特意南巡了一趟,亲自敲定了一系列河道治理的方案,修改入海口,清理淤积的泥沙,新修堤坝等等,并且说过,不管花费多少银两,在所不惜。 可是事情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两年一到汛期,就会传来黄河溃堤的消息,搞得康熙每年都要为这个事情寝食难安,还要和大臣商议善后事宜,抢先赈灾、灾后重建,继续治理河道…… 今年的水患尤为严重,奔腾的黄河之水犹如一头咆哮的猛兽,挣脱开堤岸的束缚,席卷过周围的村庄,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 一夜之间,多少百姓被淹没在河水中,还有更多人流离失所。这些不只是奏章上的一个数字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鲜活的生命。 帝王疲惫的靠在龙椅上,大概当年祖宗凭借武力入关之时只想到了这片徒弟的富饶,一个千百年来靠捕鱼和狩猎繁衍生息的民族,当他们的子孙后代成为这篇广袤大地的统治者时,将要面对的重重考验。 武力能打下江山,但武力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吗? 自少年天子亲政以来,他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科举一甲前三只取汉人,开博学鸿词科,希望以此招揽大批前朝学子,外廷官员多以汉人为主。 有的汉人誓死不肯入仕,也有人扶摇直上官职封疆大吏,例如于成龙、靳辅、张英、汤斌等人。 帝王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汉人选择入仕,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气节,心甘情愿臣服于满人,一心想要升官发财,大富大贵。 事实上他们个个清廉自持,于成龙去世之时除了官服,连一身像样的衣裳都没有。 他们心系苍生,恪尽职守,风骨与气节都体现在为官之道上,是真正的胸有乾坤。 康熙自己不吃不喝不睡,他的议政大臣也陪着他不吃不喝补水,拟不出个切实有效的赈灾方案,大家都别想回去睡个好觉。 此时,太子也在一旁观证。身为储君,这也是他今后登上皇位的必修课程。 皇上着急,大家也不敢拖延,火速制定方案。说到底,当然是先划拨赈灾银两,安顿灾民为主,其他的倒是可以先缓缓。 康熙不仅把自己和大臣折磨得够呛,还把曹寅这个会计司郎中以及内务府总管大臣叫过来,说是要缩减宫内一应开支,首先就要从减少各宫供应开始。 当然,连帝王自己每天都只吃两顿,所有配给减半,他也不敢减少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只是后宫各位娘娘、皇子和公主也要向皇上看齐,所有供应减半。 这就导致了
相关推荐:
我写的文都成精了
苏简溪厉霆骁
修行从役使六丁六甲开始
杀死蟒蛇的方法【兄妹骨科】
命中注定的羈绊
悟性逆天,在现实世界创造五雷法
卿与倾禾(古言 女扮男装 宅斗 1v1 HE 双洁 破案)
傅明仙记
情欲烟火
国宝竟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