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代安卓机特别耗电?聊聊安卓应用64位的问题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购买到了最新一代CPU平台的安卓机了。这代安卓机的CPU发生了剧变,在保持了大中小核架构的同时,对大核和小核的微架构都进行了大改。小核心的微架构进化,应该是大家期盼已久的了,祖传的Cortex-A55终于退休,按理来说全新的Cortex-A510应该会带来更好的能效。但是有人发现,这代安卓机似乎更加耗电了,这是为何?今天就从新一代ARM处理器的架构聊起,简单谈谈安卓应用64位普及迟滞导致的耗电问题吧。
新一代ARMv9处理器,为何反而更耗电?
新ARM处理器甚至更耗电?
当前上市的最新一代安卓机所使用的高通骁龙8gen1处理器,以及即将上市的联发科天玑9000处理器,都属于最新设计的基于ARMv9架构的产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大核和小核微架构进行了大改,大核心使用了Cortex-X2微架构,而小核心则使用了Cortex-A510微架构。
新处理器的小核是经过重新设计的Cortex-A510,理论上可以带来更高的能效
无论是Cortex-X2还是Cortex-A510,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再支持32位,如果安卓机要运行32位的应用,那就必须在微架构只作了小幅调整的Cortex-A710中运行。如此一来,在某些场景中,就有可能导致额外的能耗。
在理想的情况下,安卓机在待机或者低负载时,应用程序主要运行在小核心上,小核心的能效比最出色,如此一来就能达到节电的效果;但如今,如果App是32位的,在新的ARM处理器中,就只能由中核运行,小核的能效优势只能干瞪眼,额外耗电的情况就出现了。
在运行32位安卓App时,处理器实际上只能工作在Performance工况下,无法进入节电的Efficiency工况
换言之,在使用了新一代CPU的安卓机中,如果运行32位的App,是无法达到理想的能效比的。这个问题,和芯片工艺无关,和系统无关,的的确确就是安卓生态和新处理器架构不匹配所导致的。
只有64位的安卓App,才能运行在新ARM处理器的小核心上,才能让新ARM处理器发挥出应有的能效。因此,何时普及64位的安卓App,就成为了新一代ARM处理器何时能更节电问题的答案。
安卓App仍未普及64位?
当前的安卓生态中,32位的应用仍大量存在,这些应用不乏大家常见的装机必备,例如哔哩哔哩、百度网盘、爱奇艺等等。这种情况是否正常?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似乎很不应该。
像哔哩哔哩这样Target API已经更新到Android 11的应用,也依然只是32位的
从ARMv8开始,安卓阵营的CPU就已经普遍支持64位,安卓系统也在Android 5.0后,从系统层面支持64位应用。这两件事,其实都属于比较远古的了--基于ARMv8的骁龙810以及Android 5.0都出现于2014年,转眼都快十年过去了,为何安卓App仍大量停留在32位?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苹果阵营。2013年的iPhone 5S以及iOS 7开始推行64位,一年多后32位的iOS应用就已经难寻踪迹。和苹果的步伐相比,安卓阵营可谓步履维艰。
和安卓阵营相比,苹果iOS推行64位顺利得多
安卓推行64位为何如此艰难?这和安卓生态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关联。尽管在ARMv8后,安卓阵营的CPU增加了64位的支持,但依然保留了32位的兼容。甚至,前一代产品ARM v8.2处理器,也依然耗费额外的晶体管,来兼容32位App。同时,安卓系统也一直兼容32位App,App并没有切换到64位的迫切需求。这一切的考量,很大程度是基于对旧设备的兼容。
在安卓初推行64位的时候,市场上依然有大量运行旧CPU以及旧版安卓系统的设备存在。安卓在市场攻城略地的秘诀,在于开放和兼容,如果对32位一刀切,那么安卓阵营会无可避免迎来分裂。实际上,开放的系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Windows生态为了保持向后兼容,时至今日仍对32位应用软件提供出色的兼容,这和安卓是殊途同归的。
当然,和Windows不同,安卓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生产力任务。在初次推行64位过去近十年后,安卓也的确到了全面抛弃32位包裹的时机。
安卓放弃对32位兼容可以带来什么好处?首先,CPU就可以省下用于兼容32位的晶体管,对于寸土寸金的芯片来说这显得尤为有价值;其次,App可以拥有更好的内存利用率,对于日渐膨胀的应用游戏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再者,App还可以更有效利用CPU的寄存器,带来更高的效率。
在安卓App日渐复杂、摩尔定律日渐失效的今天,摒弃历史包裹、全面拥抱64位的时机的确已经到来。虽然目前安卓生态仍存在大量32位App,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多方对普及64位的努力。
例如,Google要求,从2019年8月1日起,在Google Play发布的应用必须支持64位。也因为此,国外的安卓生态对于64位的普及要比国内做得更好,这次安卓CPU平台换代,国内的安卓机耗电问题也要比国外更明显。
Google Play商店两年多前已经禁止32bit应用上架,国内安卓生态较之滞后
又例如,国内的安卓分发渠道也开始要求App支持64位。OPPO商店此前已经规定,2021年12月底后,新发布的应用必须支持64位;而小米商店则提供了一键将32位App置换为64位的功能,如果手机上已安装的32位App在商店中有64位版本,可以一键更新。
同时,国内的很多App在近期也都更新到了64位,例如微信、QQ、12306等等。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国内的安卓App很快会大面积普及64位,新一代的安卓机也会发挥出应有的能效。
总结
毫无疑问,和苹果相比,安卓的64位普及进程是落后的,安卓阵营并没有苹果那样绝对的应用发行渠道垄断权,这也是安卓借开放之风腾飞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幸运的是,目前安卓阵营各方都已经意识到了普及64位的重要性,下一代安卓CPU会进一步抛弃对32位的支持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资讯头条
电脑评测 苹果手机评测 安卓手机评测
相关文章
-
提起安卓与iOS最大的差距,如今许多国内用户并不再认为是系统不稳定、卡顿,而是理智地认识到,是软件生态质量。 ▲iOS与安卓,图/AppPartner 毕竟由于谷歌监管的缺失,国内各种流氓类应用可谓是「泛滥成灾」呀。但这可并不意味着安卓上没有出色的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值得你尝试,且十分出色的安卓软件。 全能
-
现在是手机系统基本被安卓和IOS两大阵营垄断,其中安卓相比于IOS生态更加开放,对系统底层的操作更加灵活,各位大佬也是搞出了许多牛逼产品,目前比较火的应该就是Xposed框架。 由于Xposed框架受制于ROOT,而现在手机基本都无法ROOT,因此很多免Root框架也被搞了出来:太极、VirtualXposed、应用
-
前段时间vivoOriginOS系统的发布,让很多机友想起了停止在2015年的WindowsPhone系统。 现在来看,WindowsPhone强调信息本身、富于动态的磁贴设计正是今天各种系统探索的方向。 不得不说微软家很多东西败就败在太前卫,生不逢时。 但失败只是过去,这几年关于将Windows的设计理念跟安卓系统
-
昨日,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组发布通告,35款安卓App存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问题,建议相关App运营者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自即日起30日内向工作组反馈整改情况。 30日后,工作组将对整改情况进行核验,并向相关部门提交复核结果,对不能有效整改的建议依法予以处置。 其中,新浪微博、鄂汇办两款用户
-
随着安卓8.0的发布,现在的安卓系统不仅越来越流畅,安装应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还加入了给力的休眠模式。但是它依然不敌国内各种权限强盗App,各种自启和相互唤醒。虽然不少厂商已经在ROM中引入了禁止自启和权限管理功能,但还有包括原生安卓在内相当一部分系统是不支持控制这些权限的。。 今天,就为大家精选了一些杜绝卡顿的安卓A
-
6月11至12日,2019腾讯安全国际技术峰会上,腾讯安全科恩实验室对外发布了《2018年Android应用安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该实验选取了14个应用市场分类中下载量前100名左右的APP,共计1404个检测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这1404个样本中,有1381个APP存在安全问题,这意味着,98%的安卓应
-
Windows11系统推出到至今,被称之为新一代的操作系统,已经过去数月,其中带来的最大的惊喜就是能够兼容安卓应用环境。 但是,在推出的这么多测试版本中,均不能使用安卓App。不过根据最新消息来看,微软会在后续的更新中才会慢慢加入。 而华为最新电脑"系统"来了,已经抢先支持安卓App。 华为在前天发布了MateBoo
-
2018年1月9日下午,腾讯七大实验室之一的玄武实验室宣布发现了攻击威胁模型"应用克隆",该漏洞让支付宝、京东到家、饿了么、携程等27款App的安卓版纷纷中招。黑客可以利用该漏洞远程"克隆"一个跟你账户一模一样的App,还顺便帮你花钱甚至干各种让你无法想象的勾当。 目前,支付宝等部分App已经修复了该漏洞,但还有10
-
谷歌宣布了一项新的漏洞赏金计划,名为MobileVRP(漏洞奖励计划),该计划涵盖其移动应用程序,用于报告谷歌开发或维护的第一方安卓应用程序的漏洞。 只有以下列表中的开发者发布的应用或一级列表中的应用(谷歌的Play服务、AGSA、Chrome、云、Gmail和Chrome远程桌面)才在新赏金计划的范围内。 谷歌将奖
-
我们都知道,目前全球手机分为安卓和苹果两大阵营,而苹果能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安卓阵营且完全占据上风,最大的功臣应该就是苹果打造的iOS系统和其一手把控的第三方应用生态。和安卓应用相比,苹果应用操作逻辑统一,所需权限较少,很少有违规行为 这样一来,苹果iPhone的体验明显就比安卓好一个层次,在安卓手机硬件几乎追上甚至超越